分享
2023年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738435

大小:22.94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移民 搬迁 情况 调研 报告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47人,其中镇区人口到达7737人,有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山地7.2万亩,川台地1.3万亩,有蔬菜大棚524座,省级蔬菜示范园1处,养殖小区3个,丰裕种猪场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的开展,有山地果树4200亩,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 近年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统筹城乡开展及重点镇建设为统揽,以工程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镇建设和人口聚集上,按照先建设后聚集,边建设边聚集的原那么,按照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实施有方案、有步骤的移民搬迁工作,对拐沟、偏远村组的群众实施分年度、分批次的移民搬迁,直至实现整村搬迁,全镇重点搬迁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3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48户2120人,并对其他拐沟村的群众实施局部搬迁,现就搬迁情况调研如下: 一、移民搬迁是拐沟村组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1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拐沟、偏远村群众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为37.6%。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拐沟、偏远村组的贫困问题,使拐沟、偏远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辞别贫困。其理由是: 第一、拐沟、偏远村组自然条件差。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区,立地条件差,地表植被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群众生存和开展的一道道难关。干旱、沙尘、霜冻、冰雹、洪水、虫鼠等自然灾害频繁。 第二、资源性缺水严重。柴关山村处于山岭上,群众吃水非常困难,通过国家农村平安饮水工程、母亲水窖行动等人饮解困工程,根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和农业生产一样,也是“靠天吃水〞,主要依靠集雨场窖,假设遇干旱严重的年份,群众仍然到十多里的沟底,用毛驴驮水,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的时间,新庄洼、甘沟河2个行政村的7个村民小组,以前靠吃井水和小河水,以人担、驴驮为主,近几年,通过打机井,建高位水塔,接通了自来水,条件有了改善,但本钱大、费用太高。 2第 三、根底设施依然落后。近年来,我镇拐沟、偏远村组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变,但是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多数乡村道路仍为土路,局部自然村还未通路。耕地上很少有生产道路,入种秋收都是人背驴驼。孩子要到xx镇区小学上学,距家30多公里,特别是小学 一、 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为了孩子上学,母亲只能跟随孩子来到镇区租赁房子居住,给孩子做饭、照顾上学,父亲在家劳动,有的家中劳动忙,只有爷爷奶奶到镇区照看孩子上学,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有溺爱心理,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非常不利,有局部群众为了生计、走出大山,十多年前举家前往镇区、志丹等地,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经商、打工等,家里的土窑洞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均已塌陷,成为危窑,无法居住,拐沟、偏远村组通讯条件也较差,不少村 信号时有时无。 第四、居住条件简陋。柴关山群众居住土窑洞的农户占95%,新庄洼、甘沟河群众住土窑洞的农户占30%,且有不少危房户和无房户。这里的土窑洞已住了几辈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 第五、教育卫生开展严重滞后。村内没有小学,村里孩子上学只能去镇上,距柴关山、花豹岔等村组30多公里。村内也没有卫生室,村民们小病“靠扛〞,大病进医院。在倡导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效劳均等化的今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很难实现均等化,只有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居才能够为教育卫生效劳均等化奠定根底。 二、当前我镇在移民搬迁方面所做的工作 3在移民搬迁方面,我们抓住省上提出的xx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开展的机遇,按照重点镇建设聚集人口的要求,在移民搬迁工作中认真执行省、市、县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根本情况。2023年,在镇区xx村征用土地50亩,建设移民安置房7栋六层240套房,按照移人不移地的原那么,重点搬迁xx、xx、xx村群众、镇区产业开发户,目前,已落实搬迁群众213户,787人,其中xx村20236户,402人,xx村37户,144人,xx村17户,61人,其他拐沟村53户,180人,在搬迁群众中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的62户,经商的23户,打工58户,在原村务农70户。 2.资金筹措及安置措施。镇政府及县农综办屡次组织人员,深入到xx、xx、xx及其他拐沟村组,对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存在困难、问题,今后发家致富的想法,是否愿意搬迁等,进行走访了解,座谈讨论等,结合省、市移民搬迁有关政策,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捆绑保障性住房、扶贫移民搬迁等资金,总计投资4000余万元,集中建设移民搬迁小区,一期240套移民搬迁房已建成,每套面积90平方米,均为成品房,水、电、路、天然气配套到位,移民搬迁户按照楼层差价和地下室的区别,每套房交6万元至9万元即可入住。二期移民搬迁小区拟建设204套房,现正在建设之中。 3.配套产业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建设致关重要,县农综办捆绑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示范园建设资金、整村推进4资金等,实施xx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设20230米“v〞型大棚150棚,大棚土建、钢架、立柱等每棚13万元,农民每棚自筹费用3万元,用于大棚膜、草帘、卷帘机、农机肥、籽种、农药、化肥等,并由县农综办负责配套建设工作房、包山墙、绿化、道路硬化、生产用水管网、生产用电线路架设,总计投资3000万元。同时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净化水厂、垃圾填埋场、扩建xx实验小学,加强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在抓好群众收入的同时,做好孩子上学、饮水、就医、居住环境等工作,为群众安心搬迁,舒心生活奠定根底。 4.搬迁后的变化。一是居住环境的变化。搬迁户辞别了居住土窑洞,辞别高山、高坡居住,辞别艰苦的条件,辞别租房居住,住进移民小区,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实,条件改善,实现电气化生活。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群众收入的增加。原来在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等村组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只靠种地年收入缺乏万元,移民搬迁户大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经商做生意、以跑运输、砖瓦工、粉刷工、修理工、装卸、打工等为主,每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多那么在8万元以上,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开展多种经营,走上富裕道路,过上辛福生活。三是能享受均等等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搬迁后进入镇区,孩子上学方便,父母在身边,便于管理、便于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入镇区后,经常参与健身锻炼,能享受广场健身器材、文体娱乐设施的乐趣。同时,能经常性的接受各种身体预防性疾5病的检查,如妇科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做到提早预防,及早治疗,有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享受公共医疗带来的便利。 三、要正视移民搬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实现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自筹资金难。按目前移民补助政策,群众搬迁除国家补助外,很大一局部要靠群众自筹资金解决。拐沟村群众收入较低,局部处于贫困状态,还有老、弱、病、残群体,群众的支出主要是娶媳妇、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局部农户因娶媳妇致贫,有局部农户负高利贷债务,发动群众自筹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 (二)群众放弃土地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有故土难离的观念,他们担忧人地别离后,现有的土地不便于耕种和管理,搬离后没有技术、手艺的人,单靠打工难以维持生活。还有局部群众担忧搬迁后,放弃原承包地,以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能丧失未来资源开发的补偿费。 (三)搬迁方式选择难。搬迁的先后、搬迁的远近、整村搬还是局部搬,作出选择和决策都很难。长远看,整体搬迁、异地搬迁虽然本钱高、难度大,但一劳永逸,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拐沟村群众的贫困问题,是治本之策。近期看,实施局部搬迁,先易后难,多数群众易接收,可操作性强,工作任务轻、难度小,短时间能够见到效果,引发矛盾也较少,但搬迁不彻底,将来可能出现二次搬迁,损失和浪费都很大。 (四)搬迁后稳定增收难。搬迁后,能否超越原有生活条件,实现富裕,这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最关注的问题。由于搬迁涉及群众多,搬迁户情况不尽相同,配套产业用地有限,移民安置可能会因搬迁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导致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的问题。 四、我镇移民搬迁的根本思路 我镇移民搬迁应坚持“八项原那么〞,注重“四个结合〞,实行“三个一批搬迁〞,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开展的目标。 坚持“八项原那么〞是: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要制定、宣传好移民搬迁扶持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搬迁。 2、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摸底调研,做好搬迁规划编制,加强上下、部门和行业规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积极做好集中安置、就近移民、异地搬迁等各种移民方式的试点工作,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为全面推行创造经验。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村情调查、农户座谈、村民大会等形式,广泛采纳群众意见,并根据贫困村地域特点、经济开展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做到一村一策,有的放矢。 5、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大力整合各类资金,配套建设水、电、路等根底实施,加强移民搬迁工程的分工协作,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6、坚持依法移民,依法管理。建立移民政策法规体系,指导、标准移民工作,健全规划设计、资金财务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管理规章,加强移民法律效劳和政策法规咨询效劳。 7、坚持政策倾斜,区别扶持。细分移民的范围和对象,既区分一般性扶贫和移民扶贫,又要细分移民内部人群,依据不同人群、收入层次、根本情况等,区别制定移民扶持政策。 8、坚持综合决策,统筹开展。要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公示听证、跟踪反响、责任追究等制度。统筹各方面因素,加强移民工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决策失误。 注重“四个结合〞是: 一是将移民搬迁与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相结合。移民搬迁是根本改变农民生产生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引导搬迁农民摒弃原始、粗放、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意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走上开展特色产业、种养专业合作、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致富之路。 二是将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开展相结合。将移民搬迁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开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工业反哺农业,8城市支持农村,有力推动群众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将移民搬迁与乡镇机构改革相结合。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方向就是撤乡并镇,撤村并村,在实施搬迁过程中积极与新的中心镇、中心村组结合,做好迁入地的选择和行政区划对接。 四是将移民搬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移民搬迁是建设新农村的助推器。在规划建设移民新村同步考虑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整合资源,用于安置点建设,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把移民点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个一批搬迁〞是: 一是城镇安置一批。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积极响应省政府“农民工进城〞号召,县乡政府创造条件,建设廉租房,在县城或集镇集中安置一批。 二是跨区域移民一批。引导常年外出打工群众跨县区、跨省、跨市安置一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