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734921

大小:28.21KB

页数:1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成因 分析 预防 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及生存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上下,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实现。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象却日趋严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上升为四大社会问题之一,成为社会和谐开展的障碍并直接威胁到社会的未来开展。调研组参阅了国家、省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成果,结合2023年—2023年xxxx市检察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统计资料,试图归纳总结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与特点,诱因与结果,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全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现状;原因;建议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是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谓“未成年人违法〞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行为危害他人和社会,但其危害程度轻微,虽构成违法,却未构成刑事处分的行为。所谓“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成心杀人,成心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分。〞据此,在我国,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八种较为严重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 一、xxxx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截止2023年6月,全市现有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73733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14.02%。2023年至2023年期间,我市检察院共办理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0231件147人,相对不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人,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件5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抢劫、盗窃等侵财型犯罪居高不下 2023-2023年xxxx市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分 从涉案类型看,我市未成年人多发的犯罪依次是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成心伤害、强奸、抢夺(详见上图),其中主要是“两抢一盗〞犯罪(盗窃、抢劫和抢夺),其中2023年“两抢一盗〞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7.6%,2023年占45.1%,2023年占64.3%。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犯罪触犯的罪名逐年增多,暴力犯罪日益突出,呈人数多、规模大的趋势;盗窃、敲诈、抢劫的数额越来越大,作案目标逐渐扩展到摩托车、电器、汽车等;而且出现了利用网络、科技产品等现代工具实施犯罪,科技含量增高,反侦查能力增强,社会危害性增大。 (二)涉案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文化〞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发现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学的未成年人成为14-18周岁这个年龄段犯罪人群的“主体〞。文化程度低导致未成年人知识贫乏,思想简单,识别是非能力差,极易走上犯罪道路。2023年以来,涉案未成年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平均每年在90%以上,其中2023年为94.6%,2023年为98.8%,2023年为96.4%(详见下表)。 年度未成年犯罪总人数初中以下文化所占百分比 2023373594.6% 2023828198.8% 2023282796.4% (三)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比较突出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成心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有在同龄人中当“大哥〞、当“老大〞的想法,由于受哥们义气的支配,由于有“寻靠山〞、“找码头〞的强烈愿望,共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相投的低级情趣,使他们极易纠合在一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2023-2023年我市未成年人犯罪共20231件,其中共同犯罪81件,共同犯罪比例高达80.2%(详见下表)。此类犯罪成员大多是有劣迹的未成年人,他们年龄小,依附性强,喜欢纠集成群,凭着所谓的“哥们义气〞和“群威〞、“群胆〞,相互仗威壮胆,实施共同犯罪。如未成年犯刘某、姚某,冲当所谓的“老大〞,为了所谓的“面子〞,共同实施犯罪,强奸一名女同学。 年度未成年犯罪件数未成年共同犯罪件数所占比例 2023211990.5% 2023574578.9% 2023231773.9%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第2页 四)涉嫌犯罪的未成年男性比例高 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大大超过女性,这是由于社会对男性的社会期望值相对较高,加之14-18周岁的男性未成年人的情绪性体验不稳定等,直接导致了男性犯罪的比例较女性高出很多。2023年至2023年男性未成年犯罪人数分别为37人、79人和27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比例分别为20230%、96.3%和96.4%。 (五)非xxxx籍外来未成人年犯罪比例较高 从户籍分布情况来看,外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所占比例逐渐提高,2023-2023年非xxxx籍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到达46.3%,其中2023年为37.84%,2023年为51.22%,2023年为42.86%。(详见下表) 年度未成年犯罪总数非xxxx未成年犯人数所占百分比 2023371437.8% 2023824251.2% 2023281242.9%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14-18周岁这个特定年龄阶段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以下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任何犯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未成年人犯罪同样如此。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这是与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活动就更显重要。 1.好奇心强和区分是非能力低 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缺乏,认知能力尚未发育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道德准那么都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虽然未成年人还未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但是由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使得他们在行为上常与父母发生冲突,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当某种“观念〞、“精神〞、“标准〞在群体中流行并逐渐成为该群体的主流现象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对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产生作用。而与此同时,未成年人容易受暗示而模仿,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认为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2.认识事物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未成年人尚处在人生历程的早期阶段,其心理生理发育仍未健全,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法制观念薄弱,对身边事物、对社会环境的认识都存在着不成熟之处,对于是非黑白等的判断更容易陷入用自己仅有的社会经验与知识来进行,这必然会造成对事物认知出现片面性。从年龄阶段来说,一般是初高中程度,甚至有些未成年人中途辍学,没有能够得到正常的文化教育,这就必然会限制其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开展,也无助于确立起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其行为与活动的目的就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其中也就潜伏了形成犯罪心理的危险。 3.情绪易冲动和自制力弱 健康正常的情感情绪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必要条件,是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并建立个人正常的交际网络的重要条件。消极不良的情绪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阻碍沟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而未成年人犯罪的情绪特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不稳定。未成年时期,人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较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好感情用事。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对社会对群众的仇恨心理。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他人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导致严重的犯罪后果。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由于未成年人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开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起始点。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一个人顺利实现社会化进程的根底和先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某些家庭功能缺失,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未成年人,容易形成不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在一项对未成年罪犯家庭环境状况调查中发现:未成年罪犯的家庭结构以不美满占多数,单亲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更是占51.67%。未成年罪犯的家庭一般矛盾性也大,家庭成员间传递情感的方式以表达愤怒、不满,相互指责、贬低为主,导致孩子学会以此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情绪问题,并以冲动的、攻击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至成为罪犯。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原因之一。有的父母一味的溺爱、放任自流,相信“树大自然直〞,有的一味的打骂、严厉管教,信奉“不打不成才〞。前者极易养成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懂奉献的“小皇帝〞性格,后者极易形成残忍暴戾、动辄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暴徒〞性格。当他们的不满和愤懑积累到一定程度,极容易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如未成年犯吴某某,父母离异后跟着母亲生活,母亲再嫁后忙于工作,对其疏于管教,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前科累累,最终因为偷了一辆小货车被判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当办案人员对其家访时,母亲竟然以没有时间和自身无法管教为由拒绝到场。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作用仅次于家庭,它是未成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防止他们违法犯罪的有利防线。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分数,无视了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全面开展,更无视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法律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学习上的失败感所产生的后果,受校纪校规处分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教学效果不良所造成的后果等。学校对那些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矫正无力,对那些游离在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往往以开除将他们推到校外,常常会使他们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抵触和报复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如未成年人卢某,成绩较差,不遵守校纪校规,是老师同学口中的“双差生〞,学校和老师无视了对他的耐心帮助,导致卢某产生自暴自弃和抵触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朋友来往,伙同校外人员抢劫同学、打架斗殴等事件频频发生。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思潮并存,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畸形开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弱,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电影、电视各种宣传媒体对暴力的商业宣传,电子游戏、网吧对于暴力、色情的传播与虚拟化,使得未成年人对于暴力、血腥行为以及相应的后果与痛苦没有清醒的认识,在给他人造成实际伤害时,他们的感觉无异于玩一场虚拟游戏,甚至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这些“垃圾文化〞驱使未成年人从想入非非到好奇、模仿,终至成了“暴力文化〞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