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几点思考分析研究.doc
下载文档

ID:731251

大小:58.24KB

页数:1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媒体 时代 增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认同感 思考 分析研究
目录 诚信承诺书 1 毕业论文 2-13 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理论建构 3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概念解析 3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基本结构 4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现状分析 6 (一)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6 (二)大学生的情感冷漠 6 (三)大学生的认同意志不坚定 7 (四)大学生的践行力不强 7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受到冲击的原因分析 7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受到冲击的内因 7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受到冲击的外因 8 四、自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对策分析 10 (一)内部增强 10 (二)外部辅助 10 参考文献 12 自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媒体以其平民化、传播快捷、交互性强等自身的优势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受互联网等新媒体影响最大并且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触最紧密的大学生来说,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其价值追求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转变,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产生了影响。研究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坚持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理论建构入手,通过分析自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现状及其原因,提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原因分析;对策分析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media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learning and work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popularization, convenient broadcasting and highly interactive. College students are mostly effected by new media like the Internet which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have all changed, thu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also been influenced. In this we-media area,studying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nee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elf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but also the need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by analyz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atus and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media backgrou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we-media; id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sis of reasons; analysis of solutions 媒体虽是我国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概念,但凭借其优越性快速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开来。早在2002年,《圣何塞水星报》的记者丹·吉尔默就首先提出了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概念。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共同提出了“We Media”的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大众利用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结合以后,开始传播与分享个人及其周围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平民化。社会普通大众是信息传播的主体,而这些普通大众相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他们没有更强烈的目的性,他们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带有更少的偏见。二是传播快捷。由于数字科技的发展,自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论在何时何地,人们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速度大大提高。三是交互性强。每个自媒体的参与者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为零,其交互性之强大是任何传统媒介难望项背的。 尽管自媒体使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变得更加简便,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它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产生负面作用。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理论建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概念的科学界定也要与时俱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概念解析 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进行研究,其逻辑起点就是认同感。想要弄清什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首要的就是弄清认同感的内涵。 1.认同感的基本内涵 最初,认同感是由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他认为认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进行模仿、内化并形成属于个人行为体系的心理过程,是自身与他人进行情感联系的初始形式。[2]这时的认同概念还没有现在这么宽泛,仅仅是作为一种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而把自我认同提升到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的,则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埃里克森。在其著作《Identity:青年与危机》中产生了一个术语——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缺乏清晰的同一感,对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问题表示不清楚或回避,甚至无法“发现自我”。 自认同概念产生后,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有观点认为,认同是对某一事物的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认识的植入过程。[3]也有观点认为,“认同是个体通过学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把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及其行为动机,它是行为主体在认知和情感上,对外在于主体的社会意识的实施价值、意义的认识趋同,并指导自身自觉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4] 不同学者对认同感概念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又各有其借鉴的意义。基于对各个学者观点的理解并结合本文的研究需要,我认为认同感是主体在自觉和自愿的基础上,出于自身需要,在对客体的价值选择和好恶评价之后,形成坚定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的稳定持久的心理状态。 2.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基本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同感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被多门学科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去,例如社会学、民族学、哲学以及政治学等,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将认同感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重要且必要的。结合以上对认同感概念的分析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就是认同主体“基于内心自愿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运作持有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并采取相应广泛支持行为的活动过程”。[5]换句话说,就是认同主体基于自身需要亲近、承认和赞同并且自觉自愿地选择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而产生思想、情感和态度上的归属感,并积极以认可赞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具体可以作如下理解: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中的认同,即“认可和赞同”,不能等同于趋同和同化,它只是承认并赞成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过程,而不是在思想行为上走向相同的过程,具有多元共存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是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纯粹自觉自愿的选择和接受,具有主动建构性,是一种主动且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再者,认同主体往往又是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的,因此,认同的内容不一定是永远正确的,但至少在一定时间内是符合自身价值诉求的,而且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影响的认同并不是绝对完全地认同,可能只是部分承认、赞成,或者是以达到主体利益为目标而经过主观加工的认同,因而具有自觉选择性。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中的认同并非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影响的绝对服从,但却能让认同主体自觉地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规范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所以具有目的导向性。最后,“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遭遇到认同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不仅仅是认同问题,还涉及到变化问题:新的认同的涌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的认同的变迁”。[6]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认同主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具有动态变化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基本结构 1.认同的基本要素 谁认同、认同什么以及怎样认同,即认同主体、认同客体以及认同中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出发点,也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系统的基本要素。 何为认同主体?“主体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的、现实的人”。[7]那么认同主体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或者群体,是区别于认同客体而言的。就本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具体就是指大学生,具体表现在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并出于某种需要动机去实现认同的过程,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和重要条件。 认同客体是相对于认同主体而存在着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认同主体承认和接受的对象。总体而言,这个对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包括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等,从形态上看,包括理论、观念、实践等层面。 认同中介是串联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的纽带,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既是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又是教育方法的实施者,存在于全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过程中,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开展者。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本质就是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动态过程。 2.认同的实现过程 认同感最初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因此它的实现过程也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而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实现过程就是知、情、意、行等因素相互作用,并达到内心的体悟、心理的接受、行动上践行的过程。 认知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是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就是首先将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纳入到认知范围,这是基础和前提,然后再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加工处理,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掌握的过程。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进行判断从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满足客体的需要,就会产生负性情感,比如否定、排斥,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反之,就会产生正性情感,比如肯定、顺从,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 意志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调节行为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活动,是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