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民办教育
情况
调研
报告
民办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民办教育开展情况,研究探讨我市开展民办教育工作,2023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我市民办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取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召开汇报座谈会等方式,分准备、调研、汇报座谈三个阶段进行。期间,组织学习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到陈埭霞村外来工子弟学校、华泰汉唐双语幼儿园、季延初级中学、安海子江中学等民办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开展民办教育总体情况的汇报,组织局部民办学校负责人和教育、经济开展、财政、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办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比较重视民办教育工作,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好地推动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开展。全市现有中等教育学校56所(普通中学54所,独立职校2所),其中民办5所(职业中专1所、完中2所、高中1所、初中1所),占8.93%;小学294所,其中民办小学8所(外来工子弟小学5所),占2.72%;幼儿园(点)330个,其中民办幼儿园13所,占3.94%。全市民办学校在校生15932人,占全市学生数的6.11%。其中,职专生397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5.36%;高中生1757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7.75%;初中生5574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8.27%;小学生620232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4.55%;幼儿园幼儿2529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6.91%。另有民办培训机构25所,生数2167人,专业以英语、写作、数学奥赛、音乐、美术、、服装、汽车驾驶等为主,累计招生71186人,已结业67341人。民办学校教职工857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7.40%。
从开展现状看,我市民办教育稳步开展,整合运用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大多数民办学校办学情况良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是,我市民办教育在思想观念、政策扶持、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特别是民营经济活泼的特点在开展民办教育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表达。综合调研情况,调研组分析了四方面问题:
1、对开展民办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缺乏,扶持力度不大。多年来,我市的侨乡优势在扶持教育开展方面得到充分表达,大量的华侨、港澳台同胞、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减轻了政府的投入压力。由于财政压力相对较小,加之在开展民办教育方面经验缺乏,对确保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保证教育质量等方面没有足够的把握,导致我市对开展民办教育重视程度相对缺乏、认识不够到位,“政府包办教育〞的观念未根本上得到转变,民办教育开展步伐不快,以“被动式〞开展居多。如实地调研点中的霞村外来工子弟小学、子江中学、季延初级中学,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全市对开展民办教育缺乏整体、连贯的思路和统筹规划,在将民办教育机构纳入全市教育布局方面,也没有一个很成熟的规划和充分的考虑。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的设立扶持民办教育开展专项资金、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开展扶持奖励措施等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2、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学习宣传不够。民办教育促进法解决了多年困扰民办教育的允许合理回报、谁投资谁受益、赋予民办学校公平的法律地位等核心问题。但由于宣传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得不够,个别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民办教育仍存在模糊认识,民间资金对民办教育的投资回报、产权归属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投入资金举办民办教育较多地处于观望状态。
3、现有民办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有相当差距。首先,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在园幼儿中,外来生占34.1%;在校小学生中,外来生占39.7%;在校初中生中,外来生占7.2%。从我市产业开展现状看,中年产业工人的稳定度会逐步提高,全市学龄人口仍可能呈增长态势,如果外来人员能充分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市民待遇〞,“初中充裕资源〞的提法将有无法实现的可能,现有教育资源更显捉襟见肘;其次,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2223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开展高等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单靠政府投入,单靠现有的教育资源显然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已迫在眉睫,开展民办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将是必然选择;第三,随着局部群体经济能力的增强和对子女成才的渴望,要求享受到标准更高、更多元化的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吸纳这局部人的资金建设更多标准更高的民办教育机构,相应缓解公办教育资金缺乏的问题,使公办教育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满足普通群体教育需求上来,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必须通过加快开展民办教育来整合和拓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4、局部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急待改善。主要是几所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班生数严重超标、生
员流动频繁、办学设备缺乏、场所局限等问题。子弟学校的建立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确保其子女受教育权方面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但做好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本身就是政府的应尽职责,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做好对这局部群体的义务教育工作,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外,调研中发现个别民办学校没有与公办学校别离的校园和根本教育教学设施,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
二、意见与建议
1、加大宣传民办教育促进法力度,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旨在打破公办学校人财物全部由政府包办的格局。同时,民办教育作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制度创新,对加快教育事业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广泛宣传,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内容和当前形势结合起来,通过宣传,转变政府包办教育的观念,营造加快开展民办教育的良好气氛,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2、加大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打破制约开展的瓶颈问题。建议市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开展专项资金,制定扶持开展民办教育的具体措施,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开展。要依法保障民办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地位,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各项扶持政策,扩大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民办教育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宽松开展环境,保护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对投资者的权益、民办学校的用地建设、投融资以及教师的人事档案、职称、聘任、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优秀教师的编制问题等方面,要研究出台解决措施和具体规定,切实保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政策和待遇上同等,激发民办教育的活力和创造力;针对调研中民办学校反映较多的一些优秀教师无法办理调动手续的问题,建议教育、人事部门认真研究,探讨实行重新建档挂靠人才中心等做法的可行性;要加大对现有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现有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承担了局部义务教育任务,解决了局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精神,拔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加强指导和效劳。
3、统筹规划,创新体制,有重点地开展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开展的整体规划、地区布局、层次、类型导向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注重特色、保证质量。经发、教育、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在城市规划和XX县区建设中,充分考虑民办教育机构的规划设点问题,并纳入全市教育布局。建议我市要重点开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那么应把握适度、有重点地开展的原那么,缓解财政压力,把节约起来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提高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质量上来。可以探讨打破民办教育单一的法人投资模式,尝试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采用土地作价入股、闲置国有资产入股、民间战略投资基金联合入股等方式,充分用足、用好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和创新办学体制。要充分运用民办教育的体制优势,形成对公办学校持久的竞争压力,最终实现公办与民办“双赢〞。
4、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效劳,防范市场风险,确保教育质量。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把准入资格、加强教学督导、倡导诚信办学、严格监督管理、认真指导效劳。在市场准入、收费规定、广揭发布、年检年审、信息披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严把审批关、财务关、评估关。要推进依法治校,标准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民办教育市场的标准化管理,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切实保证教育质量,全力防范办学风险,逐步建立起自动调节、标准运作、科学开展、健康有序的民办教育市场规那么。
5、想方设法,大力扶持开展民办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民办高、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必须作为城市软环境建设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议今后对开展民办高、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重视,要大胆放手、大力推进,出台和采取一些比扶持规模企业更有力的措施,加大工程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力求通过个体的突破和发挥效益,带动全市民办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开展。同时,借助开展职业教育,推动开展上档次、上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使我市从业人员能享受到便利、优质的再教育、再提高时机,更好地留住人才,努力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提升科教竞争力。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