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多篇.docx
下载文档

ID:726615

大小:36.88KB

页数:5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德育论文 开题 报告 范文 精选
2023年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多篇   篇一:   一、开题申请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开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是,人类却面临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理论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外在环境,有识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对特色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发挥文化对于德育的积极干预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推进德育的深度,增强德育对学生终生成长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研究的深入,切实改善学生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命质量,净化他们道德成长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问题间拥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他人与自我间追寻道德的理性判断。这一模式的初步建构,可以为面广量大的小学(特别是特色小学)开展长效综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让德育更富“国情〞、“乡情〞“校情〞、“人情〞,关注心灵,弥漫久远。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有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正完成向实践的转向;二是正走向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说明着德育目标与方式的双重革新。我校作为中国特色学校,“十五〞期间在学校建设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进行探新,成果在省内外引起关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为本课题提供了内驱力。   教育界对小学文化涵育已成共识,但如何去推进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薄弱点,我们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发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研究显得极为急迫。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重在进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义,在实践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地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常态文化状况中凸显教育影响功能。   (2)本课题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从而使主体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内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气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响和教育。涵育的含义可见辞源。“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说,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学地域文化涵育的经验型策略,形成一种可供他人参考,借鉴的常规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顾其它特色小学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3、主要观点:   总体界定:对关于学生与之有关的可能接触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响及其原因、规律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主动纳入健康文化滋养的要素研究。   4、创新之处:   (1)地域物态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模式的研究既是方法研究,也是过程研究。通过研究,加深对德育内部规律的再认识,摸索现代德育的新方法,新对策。   课题研究中,根本着眼点是学生,学生德育状况的改善是本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我们研究成效的标尺。   2、研究方法   (1)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环境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时期,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指导下阶段工作。   (2)行动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性。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3、研究成果形式   (1)编印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研究专著。   (2)优秀少年事迹展示(新人新事事迹材料)。   (3)地域文化涵育课程及活动现场。   (4)论文汇编。   (5)现场问卷调查。   (6)文明风景线录相带。   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23.12—2023.2)   A、完成方案的制订及课题申报工作;   B、健全学习研究,交流制度。   (2)实施阶段(2023.3—2023.12)   A、组织课题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组织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B、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C、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3)总结阶段(2023—2023.9)   汇总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果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效劳。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陈峰,让务实的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江苏省“师陶杯〞征文二等奖。   陈峰,链接地域文化,刷新孩子的道德历程,盐城市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鲍华俊,德育课堂实录,盐城市教育体育局评比一等奖。   王丽丽,德育中的留白艺术,盐城德育与法制网评比二等奖。   2、主要参考文献:   (1)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导〞学生成长的道德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2023.10)   (2)吴家魁:品德主动性内化之路。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6)   (3)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涵育创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中国教育报2023.10.19)   (4)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参加研究的教师,长期在德育一线从事工作,在德育科研与实践上也取得不少成绩,也大量参加学校德育室的理论研究。有学科教学能手,有校刊主编,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地域文化与德育的结合实践上均取得一定成绩。所有成员均具有本科学历,写作能力强。   4、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经费预算情况。   学校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为研究者的检索资料、外出培训和交流、学生的社区实践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2)该研究得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兴平、周卫东、王泽海、丁晓美等人的指导。东台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会等单位提供实践基地的支持。  篇二: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良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   2.   中小学德育现状急待改革。   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别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开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无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无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3.   我校现代德育教育开展与深入的需要。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根底,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根底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同时,通过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学生的互动融通,实现学校德育环境和成效的优化改善,并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式和管理范式。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   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到达社会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经验着的主动过程;德育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灌输;德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的东西。由此,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2、   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问题。   传统德育过程背离人性特有的规律,无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说教,重外铄,这种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标准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变,相应地,我们要使德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活动过程紧密结合,构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模式。   3、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式和学校的德育管理模式环境。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生开展的ZUI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本课题研究以“重点高中〞为研究对象,以德育“课堂活动〞为策略,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目标展开。   (1).“重点高中〞是范围。作为学校特征之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高中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点之一,它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德育内容,课题在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如课程设置与课例方法方面,必将就“重点高中〞为本研究作一个限定。   (2).“德育课堂〞是策略。将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在体验自身成功(或认识自身缺乏)的同时,完成教育意义上的德育传输,是德育科研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与新课标的关键。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不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载体,更是表达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新知、新领域、新方法时获得的新   “体验〞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交互作用下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德育的教育阵地。本课题旨在通过寻求“德育〞与“课堂〞的整合,实现德育课程开发的目的。   “德育课堂〞指的是以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德育主题内容的教育方式,旨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授〞与“受〞的“探究〞式的“体验〞。   (3).   “校本课程〞是手段。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的是“人作为自我的人〞的一面,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也必然是个性化的。对其的开发必然效劳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目标。“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开展。具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应从“一个ZUI终目标,三个立足点〞方面来理解:   ①.   ZUI终目标:充分开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开展,让学生在对话、探究式活动中“体验〞德育   。   ②.   立足点之一:学校的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立的成功经验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③.   立足点之二: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同时,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