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粮食
有效
供给
问题
调研
报告
粮食有效供给问题调研报告
“藏粮于库、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以下简称“三藏〞)都是平衡粮食供求关系、保证国家和地区粮食平安的重要手段。但建国以后,由于长期受粮食紧缺和方案经济的影响,一直对藏粮于科技和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的问题研究较少,更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x总理在20x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结合。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建立新型的现代粮食储藏体系,提高粮食自给率,降低国际依存度,确保国家粮食平安和谐,保证粮食产业可持续开展。
一、“三藏〞的内涵释义
“三藏〞是现代粮食储藏的三种形式。“藏粮于库〞是指通过仓库储存一定数量的粮食,在市场供求变化或粮价波动时,通过吞吐,增加或减少市场上粮食的供给数量,调节市场粮价,以此来维持市场粮食供需根本平衡和粮价大体稳定。目前,在我国“藏粮于库〞有三种形式,即政府(中央和地方)储藏、企业储藏和民间储藏。
“藏粮于地〞是指在粮食供过于求时,采取休耕或轮耕一局部土地来减少粮食生产数量,在粮食紧缺时又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产粮食,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实行土地休耕,虽然不生产粮食,但粮食生产能力还在,并且土地休耕后还可提高地力,实际上就等于把粮食生产能力储存在土地中。
“藏粮于科技〞是指通过研究开发粮食科技,用科技手段维持粮食供求平衡,坚持应用一代、储藏一代、开发一代的战略,根据粮食市场的平衡状态,适时地采用相应的技术’,始终保持科学技术的接续能力。
由于粮食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导致丰歉年之间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供给弹性大;而粮食产品消费又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品,刚性强、弹性小、需求刚性与供给弹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要保持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就必须要进行粮食储藏。而“藏粮于库〞、“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那么是粮食储藏的三种不同形式,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藏粮于库〞是手段,是短期的应对措施。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摆脱自然条件的影响,年度间丰歉不均;丰收年度粮食供大于求,歉收年度粮食供不应求,而粮食产品生产周期长,多了不能立即消费掉,少了也不能马上生产出来,因此粮库就像一个“蓄水池〞,粮多了储起来,粮少了放出去,通过吞吐调节,使年度间的粮食供给得以均衡。
“藏粮于地〞是根本,是阶段性调节措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物质保障,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粮食消费大国,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做依托和后备,一旦粮食供给缺乏,要想增加粮食生产也无计可施。
“藏粮于科技〞是保证,是长远的战略措施。耕地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是无限的,我国人多耕地少,要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保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有不断创新的粮食增产技术来保证。
“三藏〞之间虽然各有其不同特点,但也相互联系,三者作为粮食储藏的具体形式,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效完整的粮食平安保证体系。
二、“三藏〞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
粮食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根底。“十一五〞时期,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粮食平安面临的压力加大,粮食流通现代化任务加重,粮食企业和产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加剧,这对建立粮食储藏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给建立新型的现代粮食储藏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开展,为我国建立新型的现代粮食储藏体系带来了历史机遇。我们要正确把握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新形势,从保障国家粮食平安的战略高度和粮食工作的全局角度,充分认识积极推行与之相适应的“三藏〞有机结合现代粮食储藏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藏〞的有机结合是保障国家粮食平安的根本措施
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农业根底条件差,粮食供给丰欠不均,必须要有一定的粮食储藏来进行调节,而储藏调节属于市场调节根底上的事后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调节作用的正常发挥,这就要求储藏数量应有合理规模、合理布局及合理的品种结构,以使储藏粮对市场的调节发挥灵活的有效作用;在粮食供大于求和国际市场粮食供给充裕时,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进行休耕轮耕,修养肥力,增大土地效力,以防止“谷贱伤农〞或粮食严重积压;我国人口在增加,耕地在减少,要保证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仅靠耕地来增产粮食是办不到的,必须要有不断创新的农业技术来支撑粮食单产持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为标志的一系列粮食生产科技的突破和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平安提供了物质保证。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一批先进实用的粮食储藏、流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提高了粮食流通和供给保障能力。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农业资源、生态和环境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开展,保障粮食平安的压力增大。要突破农业资源约束,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国家粮食平安的根底,必须把“藏粮于库、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三藏〞的有机结合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国粮食流通已由过去的方案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也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主要依靠储藏粮食吞吐、休耕补贴、科技投人和进出口来调节国内粮食市场供求,使价格在预期的范围内波动,“三藏〞成了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最主要手段和物质根底。面对目前“藏粮于库〞的储藏规模偏高、“藏粮于地〞的耕地过度利用、“藏粮于科技〞的高新技术接续能力低的局面,必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由“藏粮于库〞和“藏粮于民〞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科技〞的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重点;二是由抓粮食生产向突出重点抓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区转变,提高主产区生产水平。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粮食用地和经济用地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三是由单一组织粮食生产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竞争力转变,落实好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四是粮食结转库存应当为当年消费量的17%一18%;五是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在18.3亿亩的“警戒线〞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业开展的规律,大力开展粮食转化和加工,推进粮食产业化,建立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体系和新兴的现代粮食储藏体系来调节粮食市场。
(三)“三藏〞的有机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开展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开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开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已成为崭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根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开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根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粮食产后减损技术的开发,大力推广新型适用的农户储粮、农村枯燥处理技术和设备,加强对农民科学储粮的技术支持和效劳,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风格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坚持资源节约利用与合理储藏相结合的可持续增长方式,通过强化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使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要素在不断增长过程中得到修养、储存和蓄集,并在需要之时能够及时释放出来。这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开展方式,能够实现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水〞和“藏粮于科技〞有机结合的转变,实现粮食的平安与和谐,从源头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三藏〞的有机结合是粮食产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工业用粮的增长速度加快,2023年我国饲料用粮已达1585亿公斤,工业用粮62023亿公斤。根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322年,我国饲料用粮将到达1767亿公斤,工业用粮达704亿公斤,到2023年,饲料用粮2117.5亿公斤,工业用粮将到达963亿公斤,增长率分别为1.83%、3.18%。针对这种不容乐观的趋势,转变粮食产业的增长方式,是促进粮食产业开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本钱高、消耗高、产业链较短、效益不高,不适应开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比方,玉米通过深加工可开发多种用途的产品,大大增加附加值,美国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到达3000多种,我们目前只有700多种,增值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米糠、稻壳、麦麸、油脚等粮油加工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率也很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主要原因还在于科技创新不适应产业开展的需要,加工利用技术、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先进科技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粮食产业要在剧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开展,关键在于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带动粮食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粮食资源利用率高、本钱低、效益好的粮食经济开展新路子。必须在粮食储藏、物流、加工等环节,积极开发和采用环保、平安、节约、高效的新技术,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引入粮食流通领域,适应市场需求,开展集约化、资源节约型现代粮油加工和精深加工,开展绿色、营养、平安、健康的粮油食品,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粮食行业循环经济的开展。综上不难看出:把“藏粮于库、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粮食有效供给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粮食自给率,降低国际依存度,维持工业用粮稳定增长,保证粮食生产可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
三、实现“三藏〞结合的措施
根据“三藏〞各自不同的特点,不难看出“藏粮于库〞调节及时,“藏粮于地〞与“藏粮于科技〞调节时间长,“三藏〞的有机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调控机制。根据新时期粮食平安和供求平衡的要求改进粮食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由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由过去的总量平衡转向数量、品种、品质的综合平衡;由过去的静态储藏转向动态储藏,把储藏实物与储存粮食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在粮食供大于求时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和实行休耕,在粮食缺乏时恢复生产,变藏粮于库为藏粮于地,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搞好粮食市场调节和价风格节,提高调控效率和效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国家专项粮食储藏。建立和完善国家专项粮食储藏为主的三级粮食库存体系,丰时吞,歉时吐;粮价低时吞,高时吐;通过储藏粮食吞吐来调节年度间、地区间的粮食供求波动和平抑市场粮价。要进一步探索国家专项粮食储藏垂直管理与委托代存相结合的方法,减少重复建设和储存费用。
第三;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要认真落实国家最近推出的一系列耕地保护措施,加大依法管理土地的力度,建立健全完备的土地管理体系和制度。要坚决守住根本农田这条红线,严禁严重破坏良田的行为,竭力保护耕地面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第四,重视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稳定粮食生产水平,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要从实际出发,整合农业科研推广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技效劳组织,加大科技开发和应用,重视科技贮备,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到位率。重点抓好以下五项技术推广工程:一是“种子工程〞。要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根据食用、饲用、加工用的不同品质要求,确定良种推广方向,落实良种繁育、推广措施,确保良种覆盖率95%以上;二是“轻型栽培’32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