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721778

大小:21.18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城镇 吸纳 农村人口 调研 报告
关于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小城镇开展作为“夯实底部根底〞的重要组成局部,对于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探讨科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路径和措施,将对我省小城镇在就地就近低本钱安置农村人口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所裨益。 一、XX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 据统计,2023年XX省常住人口8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67万人,乡村人口4683万人,城镇化率41.83%,比上年增长1.65个百分点。全省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吸纳的人口约2730万人,对城镇化的奉献率为34%;小城镇吸纳的人口约636万人,不到城市(主要指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人口的1/4,对城镇化的奉献率仅为8%。 目前,XX省存在“半城市化〞现象,针对农村村民不愿意进城影响因素调查统计显示,13%的村民因为户籍制度而不愿意进城,71%进入小城镇的农村村民仍属于农村户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以城镇人口和非农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值逐步增大,说明四川“半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小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 (一)加快小城镇开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开展为根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开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根底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效劳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开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小城镇开展,正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相契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二)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可实现“就地、就近、低本钱〞转移,促进城镇和谐开展和生态宜居 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平台,较大中、城市而言,具有对农村人口就业素质需求相对较低,迁移距离较近、生活本钱较低等特性。因其低门槛,较易融入,使其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村人口转移至小城镇可有效降低其进入大、中城市的就业风险及消耗本钱。并且有效缓解大中城市因外来流动人口过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效劳设施与根底设施缺乏等情况。随着小城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促使小城镇的开展与建设,其自然的生态景观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会使城镇更加和谐开展和生态宜居。 (三)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普遍化,“留守儿童〞、“空心村〞“临时夫妻〞等社会问题引发不少社会的关注。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正是由于打工目的地与务工者原居住地相距甚远,夫妻聚少离多,子女不能亲自抚养等因素造成的。而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将会有效解决务工者进大城市务工来带的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符合农民意愿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50%以上的村民愿意搬离农村,转移进入城镇,其中,意愿搬迁进入本镇的村民占意愿搬迁村民的比例为71%。愿意去往大中城市居住的村民所占比例较低,仅占愿意进城村民的4%,绝大多数村民选择居住在当地小城镇,首先因为村民文化水平低,在大中城市缺乏就业竞争力;其次乡土情结较重,对地方归属感和人际关系的依赖,也决定了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更有优势。 三、XX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小城镇扶持政策措施缺乏 小城镇开展的扶持政策措施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缺乏城镇建设资金,由于小城镇自身造血功能缺乏,相关税收均上缴县级财政,小城镇建设资金根本依靠工程资金xx县级财政下拨,数量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城镇建设需要。镇级财政属报账制,县级财政的自身建设资金已捉襟见肘,因此对小城镇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小城镇规模、社会经济开展和城镇化的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小城镇土地投放指标缺乏,现有的小城镇开展用地土地指标非常少,主要消化以前剩下的土地指标,在下达的指标中,90%以上的土地多用于进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对社会公益性设施土地建设投入不够,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三是多数小城镇规划的公共效劳设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较低。如沿公路设市场、沿途乱设摊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交通;乡镇工业与居民区相互混杂,相互影响。 此外,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障碍,而这正是制约着小城镇开展的重要因素。如农村土地流转、小城镇劳动者权益维护保障、城乡户籍等制度尚未完善。受上述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大多都采取半工农的形式,即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只“流动〞不“流转〞,从而导致无法真正的城镇化。 (二)产业支撑力较弱,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较少 我省多数小城镇在开展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多为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建材等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的行业,竞争力较弱。由于第二产业在小城镇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没有较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开展滞后,导致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缺乏,因而消弱了通过就业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三)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低,制约了小城镇的开展 90%的小城镇缺乏相应的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管理效率低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本上没有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导致城镇建设多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的现状。二是小城镇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相应的机构也因为身兼数职而形同虚设,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陷于事务性的管理。三是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镇级部门没有执法权,县级部门又往往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无法直接对于小城镇进行管理,造成了“县管不了、镇无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学历为主,占58.94%,其次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占23.67%。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就业面窄的体力劳动,小城镇可以提供创业的平台,但是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无法胜任。 四、促进XX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 由于地方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对一些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用地造成了新的破坏,加之小城镇根底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和开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开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新迁入的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把污染控制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已有的老企业,必须推进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确保小城镇环境建设。 在道路交通方面,提高城镇道路通行能力,从而形成便捷、通畅的城镇交通网络系统。在给排水方面,完善小城镇给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加强小城镇给水工程建设,确保小城镇用水、排水平安。在供电、邮政、通信、通讯等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落实,加强各政府部门的调控管理职能。改善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滞后问题,增设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和其他的环卫处理设施,从根底上改变小城镇的人居环境。 (二)保障公共效劳设施配套建设 保障小城镇的公共效劳设施配套完善建设,是实现“安居乐业“的保障,也是增强小城镇聚居人口的吸引力的必要条件,强化公共效劳设施的建设,对中小学、幼儿园、菜市场、超市、卫生站等民计民生的问题必须得到完善和提升。 (三)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质量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那么必须落实,未编制规划的一律不准建设。经过审批的规划不能擅自修改和调整,应依法逐步建设。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加大城乡规划法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广阔群众的法律意识,让公众有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 地方政府应当明确自身所担负的建设工程平安监督责任,防止违规违章现象的发生,加强对相关标准制度的学习和交流,提高部门组织综合素质、协调解决问题能力。 环卫工程不仅影响整个镇的外在形象,也影响着镇的经济开展。小城镇应当通过巡查督查、日常保洁、垃圾处理收费等长效机制,改变乱排污水、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占道路、乱搭盖的现象,提升小城镇管理质量。 (四)改革小城镇建设土地使用制度 加大小城镇土地指标的投放力度,通过科学规划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标准的小城镇土地市场,保证小城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小城镇健康开展。选取局部镇开展土地使用的试点工作,明确城乡二元土地在小城镇中混合使用的模式,降低小城镇的建设本钱,解决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五)促进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多元化 改变小城镇“报账制〞的资金来源方式,规xx县级财政返还和小城镇土地拍卖收入制度。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那么,鼓励国有企业、外商企业和个人等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大力提倡股份合作制,拓宽融资渠道。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确保小城镇根本养老、根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标准慈善、商业保险的市场秩序。加强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孤残儿童福利等社会福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为小城镇居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每一个进入小城镇的村民都有生活保障。 (七)完善户籍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 村民户籍转入小城镇后,对其原有宅基地和土地给予适当倾斜政策,小城镇应完善廉租房保障措施,转户村民可申请公租房居住。征地农转非村民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确保户籍制度的有效实施。 (八)强化农民素质培训 一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和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网络化,在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维权等方面提供效劳。 (九)促进产业协调开展 小城镇经济的开展依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从产业结构的演变历史来看,通常情况是沿着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开展方向,从目前XX省小城镇产业结构情况来看,将以第一产业开展为根底,第二产业开展为主导,第三产业配套协调,建立产业引入的机制,为小城镇集聚人口提供根底保障。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