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本站推荐
2023
腐败问题
社会学
分析
本站
推荐
腐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本站推荐]
随着经济的开展和社会形态的转变,当今中国社会的腐败之风呈现蔓延趋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根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用权力和社会做生意,百分之百赚钱,简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但是腐败虽然给官员和商人带来收益,但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相反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本钱,消耗相当局部的社会经济资源。而商人们不需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利润,这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腐败活动,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蔓延。腐败这种病态经济现象,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三、产生腐败的经济学根源分析
(一)从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
l、欲望的无限膨胀及扩张超过“欲望满足均衡点〞,此时占有欲处于强势、统驭状态。
在市场经济中,官员作为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动机,以欲望的满足为追求目标,而人的欲望是经济行为的原动力。在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员具有自利动机并非不正常。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公职人员自利性动机扩张,他有可能将公共目的(利益)转变为他的个人目的(利益),当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时候,实际上的公共权力异化便出现了,其实质是将国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变为官员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员个人获得了特殊利益。
3、主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于经济特权与垄断权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形成产权虚置、资产流失,以及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那么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等,都是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
(三)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尤其司法机关一些掌权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法谋私、贪污受贿,走上执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导致司法腐败。
四、腐败的经济破坏性与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腐败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
(三)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并使公共财富受到掠夺和破坏,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四)腐败现象阻碍私人投资,阻碍经济增长。
六、创立“腐败经济学〞的紧迫性,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已势在必行,而作为研究腐败现象产生根源、表现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径的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的创立,应该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第二篇:中国腐败问题的分析中国腐败问题的分析
人力20232——28
1石宇辰
中国腐败问题的分析
。本文通过对腐败问题在中国的现状,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方式方法的探讨,希望帮助读者对腐败问题在中国的现状加深了解,并与此丑恶现象进行斗争。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舆论监督法治司法独立
一、什么是腐败。
根据社会学的概念,腐败问题是指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在政府、党派、以及社团中的表现,往往涉及到依靠权利谋取利益。其实质那么是社会中公共道德的沦丧以及对法律的践踏。腐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卖官鬻爵、钱权交易、乱收费等各行各业中的丑恶现象。腐败问题对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如果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人们心中对法律以及道德的尊敬就会消失的干干净净。结合现在中国的情况,许多社会矛盾就是由于腐败问题引起的,所以说腐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如果不加紧治理的话总有一天会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腐败问题在中国的现状
先说说笔者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对中国腐败问题的直观感受。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虽然入世不深,但是目睹身边的亲朋好友送出或收到的礼品不知凡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平日间亲友之间送些礼品本来是中国人重视礼仪的表现,但是当今社会以此为名收受贿赂却成一大痼疾。无论是升学看病,还是升官发财,特别是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不请客送礼简直是“寸步难行〞。最可怕的是社会舆论对此的纵容和见怪不怪,诸如清正廉洁这样的词汇在中国仿佛都已经消失了一般,谁假设是手握权利而不谋私利的话,不但得不到赞扬反而会被骂作“笨〞或“傻〞,有这样的社会舆论何愁贪官不多。有这样一组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从全国来看,1979年立案仅为703件,到了1982年上升到2.5万件,1986年又上升到4.6万件,1989年升到5.9万件。到了90年代初,每年那么以6位数激增,从1993年至1997年的5年间,全国各级纪检机关共立案73万多件,结案67万多件,处分66.3万多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万余人,地厅级干部1670余人,省部级领导78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案人数较以前大幅度增加,犯罪分子的职务级别越来越高。其中,厅局级、省部级干部腐败犯罪的发案率明显增高。①其中甚至包括XX省委书记陈希同,XX省委书记陈良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这样的国家领导人。不止在政府部门中,在国企中,贪污受贿也是各位老总落马的主因。在202322年揭发的62宗国企老总犯罪案例中,受贿、贪污罪共45例,占总数的72%,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平均人均受贿近人民币千万元。②
三、腐败问题的成因
在现在的中国,不只腐败问题,其他很多问题都是政治法律的体制问题引发的。首先,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中国的官员往往权力过大且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以权代法的事情常有发生。其次,监督体制不完善造成许多官员违法之后无法及时发现,这就使得贪污腐败问题更加泛滥。除了体制问题,错误的观念也是造成贪污腐败问题一大原因。都说中国人缺乏信仰,拜金主义却在社会中泛滥,很多人的眼里毫无道德与法律观念,唯独对金钱情有独钟。中国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现在的很多人为了获取金钱却是不择手段的,许多人为了钱财而藐视法律无视道德。其实,由于中国曾经本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政府在改革时期鼓励人们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新时机致富发家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却为腐败提供了强烈的动机。而且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零敲碎打的改革方式也为腐败创造了时机。最后,政企不分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在刚刚进行的政协会议中,朱镕基之女朱燕来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在她看来,政府应当检讨自身定位,尽快退出经营领域。诚如朱燕来女士所说,政府既当裁判又当运发动的行为确实成为滋生腐败的一大诱因。美国学者皮文睿说:“政府部门人员普遍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造成了一些问题。这些行政机构往往利用自己的监管权利让一些公司得到好处,因为这些公司有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可能通过一些限制竞争的规定,不允许成立和他们的公司展开竞争的公司,或者当某些外国公司希望进入中国市场是,这些行政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审批权迫使这些外国公司和自己下属公司成立盒子公司。所以说,政府和企业未能完全分家也是损人利己行为在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中国腐败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想从根本上治理贪污腐败问题,政治体制的改革显然是当务之急。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开展而不断深化。〞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无非民主与法制,所谓民主并不单单是举个手投个票那么简单,而是要保证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权与知情权,这同时也为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提供了可能。所谓法制,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那么是必须坚持有法必
依,这样做可以有效约束权力,约束那些超越法律之上的行动自由或特权。
其次,还需要开放报禁。媒体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舆论的监督对于贪污腐败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处在政府控制下的媒体在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却要大打折扣,所以对媒体应当采取垂直管理,减少地方政府对媒体无限制的监管。
再次,解决贪污腐败这一社会痼疾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记得蒋方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国家生活久了,人的很多价值判断和底线都随之沦陷了。平庸的恶都觉得不算太坏,马虎的好就觉得是业内经营。确实如此,全社会对一些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的漠视也是造成腐败问题不可无视的外因。我想,很少有中国人求人办事是没有送过礼吧。全民化的行贿成风实在让人担忧,但是这个问题却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只有希望政府与媒体携手创立一个积极正确的舆论环境,最重要的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完整的社会阶层通道。假设是手握权力的人都能刚正不阿,这个问题也就不服存在了。
最后,再让我们看看国外兴旺国家是如何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的。以新加坡为例,他们的反贪机构具有独立性、授权充分、职业化和专业化等特点。而我国的反贪污机构却下属于检察院,这是得反贪部门往往自己就不干净,如何指望他们监督别人。再看美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兴旺的国家,他们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新闻媒介和舆论载体把各种腐败现象向社会曝光,让社会批评、监督。美国政府诸如水门事件、拉链门事件都丑闻不都是媒体曝光的。而外国媒体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行使所谓的“第四权力〞,得益于其新闻媒体的独立性。我国的香港地区曾经也深受腐败问题的困扰,但是香港政府成立廉政公署,表达了其反贪反腐的决心。我国治理腐败问题也必须要有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假设是总是想着既解决问题,又不付出代价,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①摘自中国问题报告第三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②联合早报新加坡
第三篇:春运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春运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同时,春运也是最受广阔老百姓和媒体关注的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大事,隐藏在春运高潮背后的是中国社会开展的大问题。火车作为一种大运力、低运价、群众化的交通工具,在春运中总被旅客列为首选,铁路在春运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脚色,因此,春运既是春节期间旅客运输的简称,有时候也是特指铁路运送在春节前后集中出行的旅客的现象。本文把铁路春运问题放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从铁路运力的供给和春运火车票的分配上进行剖析
一、春运现象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回忆历史,
春运现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出现。1954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开展、城市工XX县区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还乡过节的旅客较往年增多。人民日报在1月26日发表短评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指出:“目前,我国营业铁路主要干线区段的通过能力是落后于运输需要的,机车车辆的数量也感缺乏,完全满足春节期间的旅客要求是很困难的;春节期间可以不还乡的工人、干部,最好不还乡;旅客应体谅铁路困难。〞1954年春节期间,铁路顺利输送2344.6万人次,较上年增37.5%;加开临客1288列,使用客车12216辆,棚车4600辆。从全国性春运统计数字可查、能作定量分析的角度,一些专家定义我国春运从1954年开始。春运现象从1954年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春运的历史与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一个特写,每一次演变都与社会制度变革、社会结构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历史可以看出,春运现象真正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80年代中后期,自此,春运现象年复一年、愈演愈烈。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开展,也暴露了城乡区域开展不平衡、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社会变迁中的负面影响。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移向城市,城市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尤其是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