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析制造业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中的挑战及其对策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浅析
制造业
劳动
关系
集体化
转型
中的
挑战
及其
对策
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
管理
专业
浅析制造业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中挑战及其对策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关系调整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变的过程中,困难和动力同时存在。集体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工会职能缺位是主要困难,而动力主要来自工人和政府。工人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下而上通过集体行动促进劳动关系转型,而政府自上而下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推行集体协商制度,来构建集体劳动关系。中国制造业劳动关系转变需要政府、工人、企业、工会,这四个主体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才能最终完成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
关键词 集体劳动关系;制造业 ;转型;挑战;对策
Labor Relations of Manufacturing Collectivization Transition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rend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labor relations adjustment from individual labor relations to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Difficulties and motivation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s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perfect, the lack of corporate trade union functions is the main difficulty, and power mainly from workers and government. Workers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bottom-up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from top to bottom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system to build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s. The coll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workers, enterprises, trade unions, the four main bodies to cooperate and coordinate action in order to finally complete the coll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Keywords collective laborrelations; labour relations transition; manufacturing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强国立国之本。《中国制造2025》绘制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蓝图,政府对制造业的重视落实到了战略层面。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也要重视最近几年制造业频发的集体劳动争议事件。自2010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发生多次集体停工事件,工人通过罢工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制造业集体劳动争议事件频发,显示出我国劳动关系需要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这是一条工人自下而上推动集体劳动关系构建的路径。
(二)研究对象
由于制造业涵盖范围广,对其进行全面的劳动关系调整分析不太现实,但可以通过对制造业中某一具体行业的分析,见微知著,大致了解制造业劳动关系调整的趋势和挑战。考虑到制造业的特点,本文选择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电子装配企业进行分析。劳动密集型电子装配企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企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吸纳闲置劳动力,在制造业中十分具有代表性。其中很多都是外资及港台投资企业,投资者利用廉价劳动力为其他公司进行代工生产,例如富士康,伟创力等公司。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国制造业频发的集体劳动争议的特点,找出我国制造业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中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中所提到的集体劳动关系概念,是从劳动关系构成形态来看的,劳动关系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在我国,集体劳动关系通常是指劳动者集体或团体一方(通常以工会为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就劳动条件、劳动标准以及有关劳资事务进行协商交涉形成的社会关系,区别于个别劳动关系[1]。我们所了解的集体谈判关系、集体争议关系、员工参与管理关系等都属于这种关系。如果企业与员工建立了集体劳动关系,员工就可以与企业协商谈判来确定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两种劳动关系相比较,集体劳动关系比个别劳动关系更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利益[2]。本文中所探讨的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是指我国的劳动关系调整由个别劳动关系调整向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转变,这正是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劳资冲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劳资双方一条心,共同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二、我国制造业劳动关系发展现状
在探讨我国制造业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之前,有必要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进行一次简单的回顾。了解它的过去,能更清楚的认识它的现状,以便知道它未来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劳动关系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自由劳动市场的建立,产生了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使个别劳动关系趋于完善,同时集体劳动关系也开始萌发,随着集体合同法律法规的健全,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行,以及工人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我国劳动关系开始了新的转型。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改革了沿用多年的劳动用工制度,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中对劳动者的束缚,推动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劳动制度改革,我国在法律上确立了劳动关系,但这只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它的本质和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还有一定的差距[3]。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最终要建立的应该是集体劳动关系,它更符合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者权利意识提高,必然会要求建立更能维护自身利益的集体劳动关系。
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个别劳动关系首先得到发展,当其在我国基本建立后,集体劳动关系开始萌发。当前我国的集体劳动关系还处于生成阶段,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主要依靠国家出台法律法规和工人集体行动推动集体劳动关系的构建。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集体合同制度的完善,而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也见证了集体劳动关系的成长。1993年通过的《工会章程》第27条明确规定,工会基层委员会有权代表职工同企事业单位签订集体合同,标志着我国集体劳动合同制度获得了新生,同时集体劳动关系也开始了制度构建。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劳动法》,推行集体合同,集体劳动关系获得了法律保障。2007年修订的《劳动合同法》第5章“特别规定”中详细规定了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以及集体合同报送、生效和效力等,进一步保障了集体合同制度的健康发展,使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
集体合同制度的完善和工人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使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发展进入加速期。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全国全年共发生集体劳动争议2.2万件,牵扯到劳动者50.3万人,比2007年集体劳动争议多出0.9万件,涉及劳动者上升50%。从上面的变化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提高了劳动者的权利意识,使劳动者团结起来维护自己共同的利益,加速了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的转型。
(三)我国制造业劳动关系现状
根据我国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劳动密集型电子装配企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外资及港台投资企业。此类企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在我国建立的企业,它们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代工生产,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由于我国劳动制度法律法规不太完善,此类企业刚进入大陆后,并没有建立起有利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4]。他们主要和员工个人签订劳动合同,很少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所以企业和员工建立的是个别劳动关系,而且大多是短期的劳动合同,这是因为一些外资和港台投资企业想利用短期劳动合同来掌握用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导致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在这些企业中,企业管理者通常对成立工会带有抵触情绪,担心工会干扰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削弱管理者的权利;而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在企业建立工会可能影响外商投资,所以没有强制要求建立工会,导致此类企业没有积极建立工会。
近年来在这些企业中发生的集体劳动争议事件反映出个别劳动关系在解决集体劳动争议上的缺陷[5]。此类企业发生集体劳动争议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对现有工资不满、以及企业未能履行劳动合同上的约定等。由于工人大多和企业签订的是个人合同,个人很难和企业进行协商,但是如果企业和工人签订的是集体合同,就可以通过集体协商与企业谈判,更好的维护工人的利益。
三、制造业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趋势
制造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有着自己的特点,它生产规模大,生产集中,雇佣工人多,当工人利益受损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更容易联合起来,导致工人和企业产生集体劳动争议。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劳动者数量减少,劳动力价值提升,制造业企业中工人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增加。这也让工人敢于联合起来和企业管理者对抗,以争取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使制造业劳动关系转型的趋势相较于其他行业更加明显。在制造业的劳动关系转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主导力量,即工人自下而上的催促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工人自下而上推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
劳动关系调整的一般规律,首先调整个别劳动关系,然后进行集体劳动关系调整。在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过程中,工人运动兴起并通过联合罢工表达利益诉求,而工会则代表工人和企业进行谈判。纵观整个过程,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模式就是,工人自下而上争取利益,逼迫政府自上而下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满足工人的要求,最终双方共同推进了劳动关系的转型[6]。
近年来我国集体劳动争议频发,显示出工人对当前劳动关系的不满,也反映了个别劳动关系不适应新的发展情况。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我国工人集体停工事件每年都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有185起、2012年382起、2013年656起、2014年1361起,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7]。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对集体停工事件进行统计,所以上面的数据只是从一些新媒体的统计中得到的,但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罢工中,工人们要求的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在以往的争议中,工人们争取的普遍是自己应有的权利,要权利到要利益的变化,也显示出了我国劳动关系调整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的趋势。
(二)政府自上而下推行集体劳动关系
2008年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