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溪柄镇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713655

大小:42.53KB

页数:3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溪柄镇 科技 引领 新农村 建设项目 可行性报告
溪柄镇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工程可行性报告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工程 2.工程实施单位:XX县区溪柄镇政府 3.工程负责人:陈文卿、陈志韬、陈光铃 4.工程技术依托单位:XX市农科所、XX市老科协、市拔尖人才协会 5.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建设绿竹丰产示范片4000亩、引进推广绿竹新品种2023个以上,并建立绿竹品种园;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效劳体系,建立21个村级联动效劳站;年培训农民2022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5项。 二、工程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022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假设干意见指出:开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开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开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开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根底。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开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开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溪柄镇是XX县区的农业大镇,溪柄镇党委、1 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特别是新一届党委政提出了“1234〞的农业开展战略即:一个面向(市场),二个深化(加工、流通),三个改善(改造品种、改良品质、改良技术),四个壮大(水果、绿竹、茶业、禽畜等四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开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化水平这一重点,重视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我镇农业与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开展。但我镇农业目前还处于现代农业开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对农业的奉献率还不是很高;二是农业产业化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还未形成;四是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支撑,以开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大力实施科技示范战略,促进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推进农村生产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开展,是当前加快我镇农业农村开展的必然选择。 三、工程实施单位根本情况: 工程承担单位——溪柄镇位于福安东南部,东毗松罗、南连赛岐、西接坂中、北依城阳,方圆128.4平方公里,山地12.6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023万亩),耕地1.9万亩。全镇下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和1个镇办林场,共有人口3.5万人。溪柄镇是闽东的老区名镇、农业重镇和科技新镇,是XX市农科所、XX市农业科技园区、XX县区农业可持续开展综合试验区驻地,2023年被XX市老科协列为工作联系点。 我镇具备良好的科技根底,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4名,助理农艺师17名,有3个农业主导产业专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600多名会员,有农民技术学校1所,2个科技活动中心,建立了46名农技人员参加的科技术效劳团。我镇是农业示范乡镇,农业有较好根底,目前以葡萄为主的水果、茶叶、绿竹、畜禽养殖已成为我镇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现有葡萄面积8000亩,茶叶面积13000亩,绿竹面积8000亩,禽(主要是麻鸭)年存栏2万羽,畜(主要是生猪)年存栏3万头。 四、工程建设内容 (一)以绿竹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特色产业的开展。 溪柄镇是XX县区绿竹主产区之一,经过近十几年的开展绿竹产业已成为我镇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镇现有绿竹种植面积8000多亩,年产绿笋3000多吨,绿竹产业年产值达1400多万元。绿竹产业已成为我镇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但是,从总体而言,我镇的绿竹产业虽然起步开展早,但产业化程度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有:一是户均规模小,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经营管理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二是绿笋和竹材加工滞后。绿笋主要以鲜笋销售为主,保鲜与精深加工还未起步,商品化不高,出产顶峰期间,鲜笋销售难,价格不稳。目前我镇尚无一家绿竹材深加工企业,主要向外销售原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开展绿竹产业的积极性;三是扶持绿竹产业开展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资金、技术、信息效劳不到位等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我镇绿竹产业的开展,发挥资源、区位、特色优势, 做大做强绿竹产业。本工程重点要做好以下各项工作。在白沙和黄兰建立4000亩绿竹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在绿竹生产基地建设上应突出把绿笋的绿色食品生产放在首位,按照绿竹笋丰产培育技术规程、绿色食品福安绿笋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福安绿笋生产基地管理方法的操作规程,在抓好绿竹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根底上,大力推广施用农家肥、有机肥料或生物肥料等,提高绿笋的品质质量,到达有机食品质量要求。引进与培植加工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绿竹产业开展的主攻方向,坚持“壮大现有,培育外乡,引进外来〞的原那么,重点扶持一些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带动力强、以生产加工绿竹笋和绿竹材为主的企业开展,以实现我镇生产的绿竹产品能就地销售、加工,就地增值、增效,调动农民开展绿竹产业的积极性,形成加工带动种植,种植推动加工的良性互动开展态势。注册“福安绿竹笋〞地理标志商标。对外销的绿竹(笋)一律进行品牌、商标管理。并从生产工艺、质量检测、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宣传推介、市场营销等全方位入手,迅速提高“福安绿笋〞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统一质量标准,打造品牌信誉。 (二)大力推进效劳站建设,健全科技效劳网络。 把科技信息效劳网点建设和技术信息进村入户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点,创新农村科技效劳模式,强化科技推广机制,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效劳体系,依托农村社会效劳联动网、村级联动站、立峰村葡萄协会、白沙绿竹产业合作社,建立综合技术效劳站,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效劳,推进农村“信息入户〞,提高农村科技公共效劳能力。方案投入5万元配套经费,建立21个村级联 动效劳站,将我镇26名农业技术人员、180名农民技师和村级农技员、农函大学员做为效劳主体,建立“三农〞科技信息效劳网点。使农民足不出户可实现农产品的交易,了解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以及致富经验,同时还可通过网点与农业专家交流,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依托XX市农科所、XX市老科协、市拔尖人才协会等技术力量,以突出我镇四大农业产业为根底,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开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了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采取集中办班、选送培训等形式,抓好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技术能手、科技创业人才、科技经纪人等农村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年进行各类农民技术培训3000人次以上。 五、经济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经过工程的实施,绿竹丰产栽培每亩可使产量增加一倍,以及使绿竹笋品质有很大的提高,每亩可新增产值达1500元以上,4000亩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可新增经济效益60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保鲜与加工可使经济进一步提高。 (二)社会效益 通过工程建设与实施,提高我镇绿竹产业向更高产业阶段开展, 能有效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副镇长为副组长,农业效劳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示范村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该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按照“布局科学、配套完善、适度超前、注重质量、表达特色〞的原那么,认真制定方案方案,抓好示范村及示范基地建设。 (二)加强技术支撑 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在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依托XX市农科所、XX市老科协、市拔尖人才协会的技术力量,加强产学研协作,优化集成各方资源,结合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科技周等活动,组织引导科技人员到示范一线创新创业。 (三)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以工程为抓手,结合实施“一乡一业〞科技专项、“星火方案〞和农火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争取上级工程扶持。二是镇政府将专门切出一块资金,作为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相关工程建设。三是调动示范村、示范企业和示范户建设主体积极性,逐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并在农村小额贷款上给予支持。 第二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开展战略,以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出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农村面广,农民数量多,农业产业不兴旺,要实现“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愿景,任重道远。 ——支农投入较大,但综合效益低。近两年来,建沼气池、改水、改路、改土、改电、改房再加上农业税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低保、民政救济、社会捐助等方面的投入很大,但由于面大、点散,没能发挥综合效益,农村面貌难有根本的改观。 ——劳务产业兴旺,蕴藏着忧患。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开展的差距。外出务工人员事业有成后,大都选择在城镇安家置业,成为了推动城镇开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的人力资源。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房屋、土地闲置现象严重。我们所创立的一些“四在农家〞示范点虽有新房子,但无新农民,无新产业,缺乏生机与活力。二是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外出务工的除了少局部在城镇站稳脚跟外,大局部农民无固定的务工场所和职业,无稳定收入,而又向往和追求城市文明不愿回到农村,成为游离在城乡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业产业化开展遭遇土地流转瓶颈。农村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大障碍。有的农民全家外出多年,土地闲置;而有的农民在产业调整中想扩大规模,又苦于土地不集中。外出务工的农民把承包的土地当成是自己落叶归根的最终保障,因此在长期流转上不积极,甚至漫天要价。在土地流 转难的情况下,再加之山高坡陡,土地本身不连片集中,招商引资也难。 启示与思考 县委曾经组织我们到成都考察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成都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把战旗村作为第一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按照“开展规划,根底设施,公共效劳,社会保障,产业布局〞五个一体化的目标,探索建立了“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的成都模式。 ——规划建设新住宅区,集中居住。该村规划164亩土地,建设了可容纳469户村民居住,设施配套的小区。小区和城市小区一样,通水电气,有停车场,地下管网齐全,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幼儿园、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 ——以地生财,解决资金瓶颈。建设新社区投资近1亿元,而政府和城投公司并没有负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户补交购房款1886万元;二是土地流转收入。以前农村宅基地少那么八分,多那么两三亩,浪费严重。战旗村对原来的宅基地统一集中起来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