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无机化学
实验
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
篇一: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空白模板)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篇二: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六: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实验日期: 温度: 气压: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气体相对密度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3.稳固使用启普气体发生器和熟悉洗涤,枯燥气体的装置
二、实验原理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如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对于P,V,T相同的A,B两种气体。假设以mA,mB分别代表A,B两种气体的质量,mA,mB分别代表A,B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其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别为:
气体A:PV=(mA/MA)xRT (1) 气体B:PV=(mB/MB)xRT (2) 由(1)(2)并整理得 mA:mB=MA:MB
于是得出结论: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由于摩尔质量数值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故摩尔质量之比也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因此我们应用上述结论,以同温同压下,同体积二氧化碳与空气在相对条件下的质量,便可根据上式求出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
即Mr,CO2=(mCO2/m空气)x29.0 式中,29.0是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式中体积为V的二氧化碳质量mCO2可直接从分析天平上称出。同体积空气的质量可根据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P和温度T,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计算得到。
三、根本操作
1.启普发生器的安装和使用方法,参见第五章一 2.气体的洗涤,枯燥和收集方法,参见第五章二,三
四、实验内容
按图把装置连接装备——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因石灰石中含有硫,所以在气体发生过程中有硫化氢,酸雾,水汽产生。此时可通过硫化铜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无水氯化钙除去硫化氢,酸雾,水汽。
取一洁净而枯燥的磨口锥形瓶,并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空气+瓶+瓶塞)的质量。 在启普发生器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经过净化,枯燥后导入锥形瓶中。由于二氧化碳气体
略重于空气,所以必须把导管插至瓶底。等4至5分钟后,轻轻取出导管,用塞子塞住瓶口。在锥形瓶颈上记下塞子下沿的位置。在分析天平上称量(二氧化碳+瓶+瓶塞)的总质量。重复通二氧化碳气体和称量的操作,直到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相符为止(两次质量可相差1至2mg)。最后在瓶内装入水,使水的液面和瓶颈上的标记相齐,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出(锥形瓶+水+瓶塞)的质量。
五、数据记录和结果处理(表中的数据仅供参考)
数据的数位很重要,用分析天平所称量的质量保存小数后四位,托盘天平只需保存小数后一位。
篇三: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3p区非金属元素(II)(氮族、硅、硼)
何 艳 (仅修改版面格式,未修改内容)
(学号:012301314211实验日期:2023年3月19日 实验指导教师:周环波)
(Abstracts):为了试验并掌握不同氧化态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试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了解硅酸盐的主要性质。本实验通过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完成了铵盐及硝酸盐的热分解的实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的测定与比较,以及硅酸水凝胶的制备。结果说明:铵盐加热易分解;亚硝酸易分解,不稳定,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复原性;硝酸受热易分解,其产物取决于盐中的阳离子,且具有氧化性;磷酸盐都能水解;焦磷酸根离子具有配位性。
关键词(Key Words):氮;硅;硼;化合物;化学性质
3、结论
1)固态铵盐加热易分解,一般分解为氨气和相应的酸,如果酸不挥发,那么生成氨气,如果生成的酸具有氧化性,那么氨气被氧化为N2O,继而因不稳定分解为N2和O2;
2)硝酸盐受热易分解,其产物取决于盐中的阳离子;亚硝酸易分解,不稳定,具有弱酸性,同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复原性;
3)硝酸由于浓度不同具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性,与金属反响的产物也不相同;
4. 磷酸盐中,磷酸二氢盐均溶于水,正盐和一氢盐中除钾盐,钠盐,铵盐之外均不溶于水,磷酸盐都能水解,焦磷酸根离子具有配位性;硅酸盐与酸反响能产生硅酸胶体。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50-152. [2] 陈正萍. 硼砂珠实验的改进[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社),1999,02:16-17. [3] 吴淑利. 新型硼酸盐的性质合成研究[D]. 宁波大学2023,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