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法院
近几年来
行政案件
协调
解决
调研
报告
法院近几年来行政案件协调解决的调研报告
一、行政案件适用协调机制解决的依据
基于“司法不能干预行政〞的原理,在我国,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明确的。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就成为了行政诉讼的特有原那么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最高法院也开始在各级法院中推行“和谐司法〞的理念。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明在第五次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说,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形势下,人民法院既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又要大力弘扬“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树立和谐司法的理念,注重运用协调解决的方式化解行政争议。
同时,行政案件协调解决也反映了行政诉讼目的的悄然变化。“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是设立和实施行政诉讼制度的目的,对此在行政诉讼法制定前和实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几乎没有什么争议。但是,随着人们对司法规律探索和认识不断的深入,司法的本质属性“中立性〞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中立〞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完全做到居中裁判、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行政诉讼,不过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在具体行政行为关系中发生了“争议〞后,行政相对人提请法院解决其“争议〞的活动。因而行政诉讼的目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化解行政争议罢了。既然法院是作为完全中立的“裁判者〞来解决行政诉讼当事人之间的“行政争议〞,那么包括“协调〞在内的只要是有利于争议解决的所有方法都可以使用。至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那么是行政诉讼的客观结果而已。
正是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各级法院均开始了各式各样的行政案件协调机制的探索,x法院也不例外。
二、x法院近年来行政案件的协调处理情况
x法院x年至202223年9月共审结各类行政案件26件,通过协调方法解决的为13件,协调解决的比例为50%。具体如下:
由此可见,x法院近几年来在行政案件,包括行政诉讼案件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均在探索和实践协调解决的处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一般的案件都通过协调的方式结案,个别年份如x年协调解决的比例更是高达80%。
三、行政案件协调解决的方法与经验
1、对于行政行为经初步审查,认为没有问题的,给行政相对人耐心、细致的讲解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说明利害关系,告知其撤诉可以减半收取案件受理费等方式,建议当事人撤诉。这是最根底的做法。
2、给行政相对人的代理人做工作。一般来说,由于受我们过去的行政与司法不分的传统所影响,有些行政相对人对法院存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而行政相对人的委托代理人对法院还是比较信任的,所以通过给其代理人做工作,再由其代理人给当事人做工作,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协调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也成功地协调了几个案件。
很多时候,第1、2种方法同时并用
3、寻求行政相对人亲戚朋友的帮助。有时候有的行政相对人对法律不熟悉,又未委托代理人,给其做工作又不见成效,而其与行政机关的对立情绪也十清楚显。我们就尽可能的寻求当事人的亲戚朋友中懂法律知识、有较好社会经验的人士来协助协调。如县工商局申请执行杜某无照经营成品油案,我们在屡次协调无果的情况下,了解到被执行人杜某有一位在县检察院工作的亲戚谢某,最后在谢某的协助下,案件得以协调解决。
4、对一些经过初步审查,认为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情形或瑕疵的案件,给行政机关做工作,建议其主动变更、补正或自行撤销,然后再建议原告撤诉。
5、对一些行政行为不存在合法性问题而存在合理性问题的案件,按照法律规定在裁判解决的情况下,虽然需要维持被诉行政行为,但合议庭一般也建议行政机关主动予以适当变更,以缓和与相对人的矛盾和对立,再给行政相对人或其代理人等做工作,建议其撤诉。
6、对某些行政相对人情绪冲动、矛盾容易激化的案件,在时间上尽量往后拖一下,以缓和其情绪,在适当的时机再予以协调。
7、院领导高度重视,将行政案件的协调解决确定为“一把手工程〞。我院行政案件的处理,不仅行政审判庭的人员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院长、主管院长更是高度重视,几乎对每一起有影响的行政案件都自始至终予以关注,提供指导意见。对一些“敏感性〞案件,院领导不仅亲自参与协调,有时还邀请县委、政府的领导等亲自参与协调解决。如李某诉县城建局不服行政审批一案,由于第三人涉及到清真寺,为防止出现民族矛盾,所以合议庭格外慎重,院长也亲自参与协调。最后在院长XX县区上分管副县长的共同努力下协调成功,原告撤诉。
8、针对行政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给行政机关发送司法建议或由审判人员到行政机关给相关执法人员讲课和辅导,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以尽量减少或防止行政行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瑕疵,从源头上减少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我院行政庭庭长韩应武同志就亲自先后给县计生局、两河镇政府等行政机关讲过课,效果显著。
9、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我们除在法定的普法宣传日之外,亦经常在县城主要街道或下乡接受群众咨询、散发法律知识传单等,让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判断具体行政行为的对与错,提高其接受合法具体行政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023、与上级法院的“法官携卷下访〞活动相结合,合议庭经常携卷下乡办案,亲自到现场或行政相对人家中了解情况和做协调工作。这样可以让其了解和体会到法院办案的艰辛和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诚意,提高他们对法院信任和支持,为协调工作提供良好的气氛,增加协调成功的可能性。
11、为保证协调解决方案的彻底落实,我院对协调解决的案件实行回访制。行政案件的协调解决,一方面要保证行政执法的严格落实,另一方面却又没有通过司法机关的强制手段予以保障,而是经过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相互协商与配合,来到达解决行政争议、落实行政行为、保护相对人权益的客观效果。针对此一特点,为保证这种相对“缺失〞强制力的协调方案在实践中的绝对执行,我院行政审判庭在院领导的建议下,独创了“回访制度〞。回访中如发现问题,属于本院职责范围的及时解决;不属于本院职责范围的,及时向有关机关发出建议或通报。
四、行政案件协调解决的成绩与优势
1、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各界各行各业都在认真探索和实践。法院探索行政案件的协调解决机制,防止仅用“生硬〞的裁判方式来化解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符合社会的这一趋势和潮流。
2、使一大批可能激化的矛盾和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行政案件首先是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矛盾,有时还涉及到相对人与第三之间的矛盾,案件进入法院后个别当事人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还会对法院不满等,这些矛盾一旦处理不妥很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甚至导致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为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危害。而通过协调机制解决,由于是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解决方式,一般不存在不愿履行的情况,从而使一大批矛盾得以化解,减少了平安隐患。
3、提高了司法的效率,节省了审判人员的工作量。如我院前一段受理的原告诉被告县民政局扣押结婚证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庭庭长韩应武同志看完立案庭送来的案卷材料后,觉得如果原告所述真实,那么被告的行为就明显违法。于是立即打 给被告县民政局的有关负责人,告知其有关法律规定,建议其自行纠正。被告的负责人听后认识到了被诉行为的不妥,在 中立刻表示马上纠正,将扣押的结婚证返还给原告,而原告在到达了目的后也申请撤诉,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就这样因一个 就迅速解决。如果不是探索引入行政案件的协调机制,那么在经过当事人的举证、证据交换,法庭的开庭审理、合议等程序后,案件的最终解决很可能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自此,行政庭长一个 解决一个行政诉讼案件,在x法院成为美谈。同时,该类案件的快速协调解决也使承方法官的工作量大为减少,防止了普通程序中大量法律文书的制作和签发,不仅为院里节省了物质开支,也使得审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其他问题。
4、提高了法院的形象。有些案件的协调、快速处理解决,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是让当事人体会到了法院实实在在的践行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宗旨。如一位七十多岁的农村妇女阮某诉某镇政府不服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决定一案,在得到快速、圆满解决后,阮某对行政庭长可谓是感谢涕零:“十分感谢你们法院,感谢法官,是你们救了我的命,不让我在农村再受欺负。〞。
五、行政案件协调解决的缺陷与缺乏
1、缺失法律依据。由于行政诉讼法不仅未规定行政案件可以协调解决,而且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现在我们引入的协调解决机制,是在一些领导的讲话或是文件的根底上探索的,作为公权力的司法机关处理诉讼案件的一种解决机制,在没有法律的授权时,笔者认为还是有些不妥。
2、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协调是否可取。行政案件的协调从根本上要解决的是行政争议,因此行政诉讼案件自然可以探索协调解决机制,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的行政行为,是行政管理相对人放弃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救济手段后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存在“争议〞的行为。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法院只不过是基于行政机关的提交的材料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而已。此时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通过法定程序确定了的行为,是相对人放弃了行政和司法救济的行为,如果经审查后不存在违法性问题,剩下的就只有执行的问题,而不存在任何争议。由于行政行为的既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不通过法定程序,任何人都是无权变更和不予执行的。在此时的执行程序中,如果仍然要引入协调机制,不过是要求行政机关做出让步、改变自己的行政行为罢了。因此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否适用协调,我们认为确实需要认真探讨。
3、协调的结果有时与法律规定相冲突。有些案件的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明显,为了防止激化矛盾,合议庭尽可能的想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可是,在具体行政行为既不存在合法性也不存在合理性问题时,有些案件的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在法定的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主动履行。而在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时,更是扬言要采取过激行动。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哪个机关包括法院在内都“害怕〞这种人,为了达成协议,就只有请行政机关做出让步,此时达成的协调意见往往是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
如,县工商局申请执行杜某无照经营成品油案。杜某没有取得经营许可证,可却长期销售汽油、柴油,且数额较大。依照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无照经营查处取缔方法第十五条之规定,需要依法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两万到二十万元的罚款。县工商局做出的处分决定是“责令停止经营;罚款三万元。〞杜某既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也不停止销售,在县工商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其扬言如果再逼他,他就要“一把火烧了加油站〞,无奈之下,工商局最后做出让步,在法院的协调下,双方同意“杜某在取得经营许可证前停止销售;杜某缴纳罚款两千元。
再如县公路管理站申请执行叶某案:叶某在公路沿线2.3米内建房,按照公路法和XX省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应当责令撤除,并可处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县公路管理站做出的行政行为是“责令撤除,并罚款两万元。〞叶某既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更不主动履行。县公路管理站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后,在法院的协调下,双方同意:“房屋不撤除;叶某交纳罚款四千元〞。
我们认为,这种协调的结果是法院“迫使〞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这样达成的协调结果因与法律的规定相冲突,损害了公共利益,是无效的。这样做的效果,比行政机关违法行政造成的社会危害性的恶劣示范性要严重得多。但此类协调结果几乎都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为防止激化矛盾、防止出现涉法上访时迫于无奈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