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生态
功能
治理
恢复
建设
情况
调研
报告
县生态功能区治理恢复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实施生态功能区战略,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开展的重要战略任务。XX县区不断探索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科学开展特色城镇,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一、XX县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工作总体情况
1.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XX县区围绕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等工作,不仅仅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并陆续出台40余项配套政策文件予以分解任务、部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创立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的决定、关于建设“三个桂东〞的决定、关于开展“生态桂东绿化行动〞的决定、XX县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XX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战略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政策依据与支撑。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20xx年公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XX县区被列为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3年,纳入国家级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范围。
2.依托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明开展方向。XX县区先后编制了XX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XX县区生态文明开展战略规划、XX县区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2023-2023年)等规划,各规划中提出了有关分区规划方案,并明确了其空间开发利用与管制规那么,为生态功能区划分及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根底。各个区划之间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生态治理、恢复工作。
3.点状开发、面状保护格局根本形成。在相关规划分区管制之下,县域范围内点状开发、面状保护格局根本形成。东西两翼的齐云山、八面山森林地带及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作为生态保护区,实施了严格地空间管制制度,除适当开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的种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其生态环境得到稳步改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适度开展,以县城为中心、以南部沙田镇和北部清泉镇为两极、以沙田-大塘-普乐工业集中区为重点、沿国省干道点状开展的城镇空间格局根本形成。农业方面,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针对散布于全县的根本农田实施了强制性保护,并已建成了一批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二、强力推进各项生态功能区治理、恢复、建设工作
1.不断加大生态保护根底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南木屯垃圾无公害处理场。该工程于20xx年5月开工,20xx年11月完工,20xx年2月通过省“三年行动办〞预验收,允许试运行,截止目前为止共填埋垃圾2万余吨。建设XX县区污水处理厂。工程于20xx年4月开工,20xx年元月初顺利通过省“三年办〞总体验收,并得到省、市相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建成后坚持24小时不间断连续运行,出水cod维持在20mg/l以内,低于国家一级标b准限定的60mg/l,出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完善和改造县城污水管网。20xx年完成管网改扩建12公里,新建雨水管网11公里。20xx年完成管网改扩建13公里,新建雨水管网9.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750万元。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流源XX县区历史遗留含砷废渣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初期雨水收集池、沉淀池、生产效劳用房、调节池、拦渣坝主坝、门卫传达室和稳固化车间及污水处理设备的安装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废渣处置。上东河流域含铬、铅废渣治理一期工程于7月17日已开工,目前正在进行拦渣坝建设。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将县环保局列为县政府组成部门,并逐年增加人员和办公经费预算。增加专业人员编制,通过公考招考吸引人才。20xx年2023月,建设了该县第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启动沙田镇污水处理厂、东江湖上游环境保护、化工遗留废弃物治理等工程前期工作,做到工程滚动开发建设。
2.统筹城乡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至目前止,该县获得上级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个,即流源乡流源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界标等;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二是实施“碧水工程〞。梯级蓄水试点成功并有效推广,砂场、石场乱排放污水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河道内垃圾及漂浮物明显减少,沤江河水水色、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县水利局对草堂河、沤江、下阳河、敖山河县城XX县区段进行了清淤疏浚工作,到达河面整洁、河水流畅,河道两岸绿化得到完善。三是实施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体系建设工程。分别在沙田镇、清泉镇、四都镇、大塘镇、普乐镇、寨前镇建设6座垃圾中转站,通过这6座转运站将各效劳范围内的乡镇生活垃圾转运至南木屯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集中处置。
3.稳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建农村户用沼气95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乡村效劳网点34处、联户沼气30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5000台、新建省柴节煤炉(灶)7000台。20xx年-20xx年建设XX市目前最大的一家集中供气工程,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600立方)及集中供气综合利用体系投入使用,现在供气户数已到达200余户。在工程建设的同时,XX县区还紧抓能源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施工队已有12支,全县共有20235人取得了农业部、人社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
4.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有力指导下,该县工业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按照“严管增量、消化存量、淘汰落后〞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节能管理机制,落实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管理节能等各项措施,全县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平稳推进。20xx年全县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8%。
5.加快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关停高污染高能耗化工企业。我县严格按照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的要求,全面启动退出化工产业有关工作,在2023年年底前依法关闭XX县区湘肇化工和节光化工两家企业,2023年年底前依法关闭其它化工企业。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县按照XX县区“十二五规划纲要〞、XX县区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等规划,以“一年打根底,三年大转型,五年新跨越〞的总目标,完善了XX县区工业开展规划,紧紧围绕湘南新能源基地、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基地、硅产品新材料基地,促进了XX县区工业开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初步形成了以清泉、桥头玲珑茶基地为根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增口创业园承接产业转移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县工业园大塘工程区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县工业园沙田工程区为主体的冶炼、化工产业;以寒口、增口丰富风能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三是大力开展现代林业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开展有花卉苗木、木本药材、楠竹产业、油茶产业、林下经济等。
三、XX县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下阶段工作思路
1.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主体,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经济格局建设,努力使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开展态势更加明显。争取十二五期末,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平安格局和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框架的农业格局根本奠定,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平安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开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类空间有机协调,形成“生态为底、农业成片、点状开发〞的合理空间结构。
2.在适当增大绿色生态空间的同时,建设符合桂东生态根底的产业、城乡开展结构。合理保持稳定水系空间,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空间,合理优化城镇开展空间,有序缩减乡村居民点用地空间,促进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乡空间用地空间结构合理化。努力提高单位面积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创造的生产总值。提高农业产出率,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提高;科学引导工业基地建设,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单位面积绿色生态空间蓄积的林木数量和修养的水量明显增加。
3.在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生态产品数量,加大生态产品供应能力。进一步完善县城、乡镇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环境设施完善,推进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成为全国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普教育基地。山地生态经济优势得到发挥,形成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模式。生物医药基地、有机蔬菜基地、高山有机茶叶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楠竹生产基地、绿色水果种植基地等农业基地形成规模,生态农业集群化开展趋势明显,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绿色名优特农产品供应基地、岭南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实验与观光体验基地、罗霄山脉中药材生产与疗养中心、全国“花卉苗木之乡〞、全国“茶叶之乡〞。创响全国“养生天堂、避暑胜地〞旅游品牌,军规传承、养生休闲、自然欣赏、探险体验、艺术创作有机融合,“第一军规公布地、天然氧吧城、全国生态文明示XX县区〞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4.在桂东现有地形、地貌根底上,打造有桂东特色的山地生态宜居城市。进一步使得建筑高度、密度、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容,充分利用山体所形成的自然轮廓及河流景观,塑造出“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照应〞的典型山区城镇特色风貌,城镇品位大大提升。合理引导县城和集镇的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向村庄延伸,根本实现城乡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城乡根底设施条件完善,根本形成“对外开放,内部循环〞交通网络体系,具备平安、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有序引导村庄布局优化,居民点依托主要道路形成串珠布局模式,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