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小议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docx
下载文档

ID:705389

大小:25.19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议 保险 人才 培养 模式 分析
小议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 []。中国保险业的开展带来了保险人才需求结构性变化,而保险教育论文"target="_blank">职业教育是我国保险业破除人才需求瓶颈的有效途径。为了完善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构建以保险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以“双师〞结构为标准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险业的本质要求。落实保险业人才战略,大力开展保险职业教育是一重大举措。目前,保险行业和保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大机遇。保险职业教育作为保险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如何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持续健康的开展成为当前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些探讨。 一、保险业的开展现状带来了保险人才需求结构性变化 中国保险业经过30年的开展,进入了跨越式开展时期,但目前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与行业开展战略差距较大,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开展的一大瓶颈。 (一)保险专业人才缺失 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展业、精算、承保、理赔、查勘、管理和投资等环节人才的广泛需求。而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保险业一直处在教育上的真空期,20年一直没有任何保险专业教育。这意味着,20年间保险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断层。1980年到现在,也只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保险专业,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每年保险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最初不到2022人,虽然现在开展到20220多人,但与保险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据统计,目前保险公司年平均增员率约为25%,据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所作的预测认为,到202223年保险业的人才需求量将到达近50万。参照国外美国每70人中有1人为保险从业人员、日本每300个国民中有1个保险从业人员、香港平均缺乏200人中有1人为保险从业人员、台湾每152人中便有一个寿险推销员的经验数据,结合我国大陆实际情况,调整按1∶500推算,未来我国保险人员需求数量大约在200万左右。另外,从现有的保险从业人员情况来看,真正保险专业科班出生的人才稀少。据统计,202223年保险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62.17%,但其中保险专业毕业的仅占8.69%。 (二)操作应用型人才缺失 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务性,这个特征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从总体来看,保险教育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保险专业课程偏重于根底理论,涉及的大多数是一般保险知识、理论概念,缺少保险经营实战经验,对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知识比较外表,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有一位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这样评价新入司的大学毕业生;才华横溢,但眼高手低;颇见理论功底,但脱离实际;言语滔滔,但能力平平。这一现状说明目前保险课堂教学根本上处于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与业界脱节的现象严重。 (三)技能型人才缺失 保险是由许多职业岗位组成,比方产品开发、展业、承保、防灾、理培、会计、信息技术,它要求保险教育应该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将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但目前保险教育片面追求学科型,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上岗。比方,有的学生根底操作技能不懂,甚至看不懂保险单证、不会填写投保单,对车辆、企业财产、建筑工程等关联知识匮乏;查勘理赔程序、技巧不熟悉;财务报表看不懂;沟通谈判时更无所适从。 (四)复合型人才缺失 保险是众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广的知识。与保险有密切关系的知识非常多,如寿险核保核赔需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车险的定损查勘需要丰富的车辆维修知识,涉外业务那么需要扎实的外语知识,保险营销需要丰富的公共关系知识,营销主管和公司管理人员那么需要丰富的团队管理知识。而现行保险专业课程主要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保险精算等,过于就保险论保险,与保险有关的课程比方医学、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灾害学、人口社会学等等开设比较少。这一行为直接造成了在校保险专业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到达用人单位要求,这也就出现一种怪现象,即正规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胜任保险公司工作,这有悖于保险专业的初衷。 (五)综合管理人才缺失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开展,保险机构的不断增多,保险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公司反映,现在比较优秀的基层经理和主管成了稀缺人才。有的公司由于一时找不到适宜的管理人员,就只能看谁业务做得好,就把谁提拔起来当经理、当主管。而这些同志多数缺乏管理经验,不会带团队,往往工作很被动。有的同志以高报酬、高待遇到兄弟公司“挖墙角〞,造成人才争夺的恶性循环。 二、保险职业教育是我国保险业破除人才需求瓶颈的有效途径 保险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它姓“高〞名“职〞,保险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其在破除当前我国保险业人才需求瓶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企事业单位的第一线从事实务的高等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这种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职责之所在,这使得保险职业教育成为了能直接面对当前我国保险人才供求主要矛盾的中流砥柱。在20222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吴定富主席强调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保险系统现有职业培训学院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人才。〞这充分说明,保险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反映了保险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任重而道远的荣耀使命。 (二)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标准化的技能型人才为显著特点 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为了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保险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将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实行“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必须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比方保险代理人、公估人、经纪人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等,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毕业后多了一份就业的时机,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保险业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三)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零距离〞上岗的效益型人才为中心任务 过去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上是“升学导向〞,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群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效劳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保险职业教育重视从实践和应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并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来对待,这为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成为能适应保险业需要的从业人才,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虽然保险职业教育在保险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制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一)构建以保险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中国保险业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合格的保险专业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应具有优秀的职业精神,包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助、创新图变、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它包括保险专业知识及与人打交道的相关知识;第三,应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操作办事能力、处置应变能力;第四,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它包括老实守信、奉公守法、遵章守纪、重形守规等;第五,应具有丰富的职业常识,它包括行业开展状况、市场竞争状况、理论前沿状况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课程,构建不了学生持续开展的通道。 市场需求的培养导向强调应给予学生宽泛的根底知识,提高学生一般性知识技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保险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并具备继续学习和持续开展的能力。同时,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根底,利用“宽根底、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来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保险职业技能领域的需求。因此,应采取第一学期大专业,统一根底课,第二学期起开始专业定向学习的形式,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压缩公共根底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地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确保每位学生毕业时均能到达一专多能的要求,使学生的就业及开展渠道更广、更宽、更深。 (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过去,高职教育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上,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普通高校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普通高校的要求教学,学生就认为自己学了一些本身不擅长、不愿学,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感觉中学弄不明白的东西,大学还是弄不明白;老师教了许多不知为什么教,不该教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学校里学的用不上,工作中用的没有教。其实,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长处,这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是一种和谐,关键在于要找出学生的长处,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为此,应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依据 对于教学内容,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要淡化学科体系,强调能力本位,突出实用性,要贴近公司第一线的高技能岗位的职业需要,而不要盲目向学科型高等教育的模式攀比或趋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当学习的是“细胞如何工作〞,而不是“什么是细胞〞。 2.教学方法应倡导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从过去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向“老师教学生学〞,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到达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所说的行动,绝非单指某一技术或技艺,而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比方对于保险业务,其工作过程包括展业、签单、理赔、售后效劳等。 3.教学方案和教材编写应强调综合化、模块化 综合化不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拼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综合,是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即教学工程的手段,这需要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通过综合化,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提高职业能力。而每一个教学工程的内容可以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又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所必须为依据的,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