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doc
下载文档

ID:705248

大小:172.50KB

页数:1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江苏省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实证 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录 目录……………………………………………………………………………1 中文………………………………………………………………………2 英文………………………………………………………………………2 一、引言………………………………………………………………………3 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4 三、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分析……………………………6 四、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8 〔一〕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指标测算………………….8 〔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1 五、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统计041 丁卫东 指导老师 白先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农业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开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以及转移原因,可以防止劳动力资源的浪费,防止引发社会问题。本文根据2023年江苏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和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旨在找出影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Abstract: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constrain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 is on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must be resolved.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and the transfer reasons, can avoid the waste of labo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problems.The paper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s to identify impact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reason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 Rural Areas; Surplus Labor; Shift 一.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开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劳动力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递进转移,因而就业结构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展阶段。克拉克在对多个国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转移的统计资料进行比拟研究后,得出人均GDP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互动规律,推断出了不同阶段的就业构成。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和兴旺经济初期五个阶段的比重分别为:80.5%、63.3%、46.1%、31.4%、17.0%[1]。2023年我国2023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42.6%,说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十六大指出,根本实现工业化是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全国农业劳动力人数要从2023年的42.6%下降到30%以下。有学者预计到2023年和2030年,农业劳动力将下降到25%和20%[2]。据2023年世界经济年鉴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接近的印度尼西亚、科特迪瓦、圭亚那、洪都拉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乌克兰等七个国家中,除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都比中国大约少25%,即中国农业领域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农业劳动力未得到合理配置[3]。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4]。要将其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可谓任重道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关键又在于农村的收入低、负担重、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23年我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084元,而农民可用的纯收入只有5813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到达8271元。如何缩小这一差距?第一,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投入和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很难办到,由于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和市场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决定,农业的生产率提高速度永远赶不上工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工业领域可能靠一个技术更新,使生产率成倍提高,农业不可能有这个前景。农业技术进步有一个客观规律,它所能导致的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总是不断趋近一个极限。第二,中国农民主要生产粮食,而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价格,玉米、小麦等产品的价格有时还高于国际价格,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十分狭小。第三,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协议规定,中国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可以到达农业总产值的8.5%。202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24737.0亿元,它的8.5%是2102.645亿元,即使全部补贴给7.3亿农民,人均可提高288元,相对于2023年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8271元是微缺乏道的[4]。而且对农民补贴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显然不可能。政府补贴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甚至连彻底摆脱贫困都难,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且可持续的方法,就是把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留守农业的劳动力人均可利用土地等资源增加,而且转移出来的农民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了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价格会相应提高,几个方面都可以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中外开展的经验也一再证实,能够使农村人口的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差距不会扩大甚至越来越小的有效措施就是减少农业从业人员。任何一个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大量集中在农村,但是工业化、现代化后,农村、农业人口通常都在5%以下。欧洲、美国如此,东亚的国家也是如此。如日本在1950年时,务农人口还占48%,到现在只有3.9%;韩国1950年农村人口到达74.3%,现在只有8.8%左右[5]。我国别无选择地也要经历这一过程。 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 江苏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数量在逐年减少,但相对于农村地区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充裕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2023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2665.48万人,除去农业生产所需和已转移劳动力,仍有至少600万以上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从开展趋势看,今后几年,江苏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顶峰期,每年将有近60万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江苏省政府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驱动器,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开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6]: (一)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增速快。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1992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迅速增加。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1998年以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加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 (二)劳务输出减缓,向省内、苏南比重提高,省外和境外比重下降。2023年在转移劳动力中,劳务输出总量到达了730.09万人,与2023年相比增速回落了3.73个百分点。全省就地转移788.1万人,与2023年相比增速加快了0.9个百分点。 2023年在全省730.09万人劳务输出中,其中输向省内的436.38万人,占59.77%;省外282.62万人,占38.71%;境外11.08万人,占1.52%。与2023年初相比,人数分别增加了23.28万人、7.42万人和0.18万人,比重除省内增加0.69个百分点外,省外和境外分别下降了0.65和0.04个百分点。这说明一方面积极主攻省内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另一方面努力拓展省外和境外市场的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3年在省外,吸纳江苏最多的4个省〔直辖市〕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约占输向省外总量的30.8%、8.8%、7.6%和6.7%;与年初相比上海市增加了0.6个百分点,北京市持平,广东省和浙江省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在省内,苏南已成为吸纳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在输往省内436.1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中,62.7%的劳动力输往苏南地区。 (三)市场化、自发转移仍是主渠道。202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自发和亲属介绍,占转移总量的81.6%;有组织转移的比例为13.3%;其他占5.1%。与2023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42个百分点和提高1.32、0.01个百分点。 (四)转移劳动力受培训比例进一步提高。2023年在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实际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人数比重到达33.76%,较年初提高0.16个百分点。劳务输出人员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重到达了50.1%。一方面说明各级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对劳动力素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五)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有所减少,签定劳动合同比例提高。各地对民工权益的维护力度大幅加大,民工权益得到了一定保护,特别是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下降。 (六)返乡创业在苏中、苏北已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今越来越多的民工都开始回乡创业,一股外出民工返乡创业潮正在苏中、苏北涌现。 (七)农民增收主渠道地位进一步突出。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全省34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23年上半年江苏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830.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9.7元,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60.9元,增加217.9元,增长16.2%。在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497.6元,增加78.6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额中57.4%来自于工资性收入。 三、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主要因素是一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在制度因素;三是劳动力自身因素。 关于经济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众多学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高国力认为,区域经济的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为经济开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研究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变量;蔡昉认为应从具有较低的务农收入的农民最有可能作出转移决策这一角度出发【7】;高立金认为除了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外,还应该有一个转移后农民生活保障基金【8】;蔡昉、都阳认为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贫困同时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而周天勇同意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他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也要比托达罗分析的要高【9】。也就是说,城市化率,农村人均纯收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