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社会救助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697751

大小:37.58KB

页数:3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社会 救助 调研 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日前,xx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困难群众“救急难〞工作试点,以有效保障困难群众根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全区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那么,通过做好各项制度和救助资源的衔接配合,补短板、托底线,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要求得到满足,逐步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长效机制。 一、“救急难〞试点工作初步成效 1、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xx区“救急难〞工作实行区、镇(街道办)两级负责制。依托区、镇(街道办)便民效劳中心,由民政部门牵头,在原民政窗口上,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窗口,搭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办、转办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化解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民政、教体、人社、住建、卫生、计生等部门除办理社会救助窗口转介救助外,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直接受理群众的急难救助申请。建立社会救助网络信息平台,实行市、区、镇(街道)、三级联网,做到救助信息三级共享,并借助信息化手段,科学确定救助对象,防止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救助遗漏,形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社会救助网络平台。 2023年对遭遇突发性、意外灾害、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体进行了临时救助,1-2023月共为630人次,救助20235.59万元。 2、设立“xx市xx区‘救急难’备用金〞。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万元,并吸收社会捐助资金,设立“xx市xx区‘救急难’备用金〞,实行专账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用于救助我区在遭遇突发性、意外灾害、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今年以来我区共救助丁佳馨等11名患白血病、肾病的重病患者,各救助1万元,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3、建立急难对象发现报告机制。村(居)民委员会是主动发现急难救助对象的责任主体。发挥辖区城乡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驻村(社区)干部、城乡社区效劳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意外事故、家庭成员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提出救助申请。在每一个部门、镇(街道办)、村(社区)确立1名专职信息员,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确保困难家庭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4、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救急难〞专项基金。通过社会捐赠、赞助方式,在民政部门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拓宽急难救助资金筹集渠道,保证急难救助工作有效开展。发挥慈善协会等组织作用。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等针对急难个案开展救助。我区爱心人士、干部职工等为患白血病、肾病等重病的儿童捐助50余万元,极大地缓解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 二、“救急难〞试点工作的困难和缺乏 1、临时救助标准较低,发挥救急难效能有限。一些困难群众因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临时救助标准较低,救助效果有限。比方,我区现行临时救助制度规定救助标准最高为3000元,但由于灾难发生的突然性和救助需求的高费用特点,使现行的临时性救助制度,难以解决实质性问题,要彻底解决这类特殊人群的急难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临时救助标准。 2、社会救助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基层落实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我区虽然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但是联席会议运转还处于试行阶段,因此,仅凭一个部门唱独角戏,部门协调落实救急难实效低,救助资源整合欠缺,救急难最大化发挥其效应方面还比较欠缺。 3、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薄弱。全区辖11个镇、街道办26万人。每个镇、街道办只有1-2名民政工作人员,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任务繁重,大多难以承担日益增多的社会救助工作,社会救助工作力量缺乏和任务量负荷过重的矛盾在xx区较为突出,就民政局而言,低保入户调查人员也难以落实。因此,对急难对象的实际家庭收入情况的跟踪调查、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对策及建议 1、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一是要深刻理解救急难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社会救助机制创制。首先要明确救急难是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人员救助、住房、就业等8种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内开展工作,“救急难〞是机制创制,而不是政策创制;其次要明确“救急难〞是社会救助范畴的“救急难〞,立足于“托底线〞,是对因遭遇各种急难情形致使根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居民给予的困难救助和帮扶。二是健全和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依据国家和省临时救助制度,抓紧修订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临时救助标准,突出“救急难〞作用,进一步用制度标准救助对象、救助范围、救助程序、救助资金等事项,防止救助工作的随意性,确保临时救助资金真正用到急难问题上,防止 “网底〞编织不牢。 2、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按照“党委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落实〞的原那么,形成上下贯穿、左右协调、整体联动的联席会议机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分析急难救助问题。明确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职责,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各司其责、分工协作、运转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政府为主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包揽一切社会救助急难事务。帮扶困难群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引导得当,社会力量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一是要以慈善机构、社会效劳组织等为载体,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赞助和参与救急难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气氛。二是要通过政府购置效劳、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发挥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急难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效劳。 4、完善急难对象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共享机制。在民政部门建立的信息核对中心的根底上,加快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为主动发现急难对象和准确判断急难情形提供依据。加强与卫生计生、教育、住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以及慈善组织的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掌握专项救助和慈善救助开展情况,使救助对象的需求和政府的救助资源、慈善组织的救助工程,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志愿效劳等资源有效对接。 5、充实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急难救助工作的重心在基层,能否为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困难群众解决急难问题,基层是关键。一是要强化基层社会救助力量。配齐、配强、配好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使救急难工作有地方开展、有人员落实、有经费保障、有设备作后盾;二是要按照“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要求,加强工作配合,注重工作联动,努力形成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一、城乡低保制度执行与实施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低保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支柱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平安网〞。标准最低保障制度的实施有其必要性,可以将有限资金集中救助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低保制度在促进社会认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保障权利实现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也导致了救助以外的效果,在满足根本需求以外的外延不断扩大,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纳入实施范围,潜在问题逐渐凸显。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福利依赖〞的形成与低保配套的多种优惠政策加起来比不少行业工资还实惠的多,享受低保吸引力也就越大导致处于低保边缘的人千方百计得到低保待遇,吃政府“皇粮〞,可以不要钱,但要低保证;二是降低就业欲望,就业积极性下降,由追求工资收入,转为追求福利待遇,威胁用人单位不许招其就业,甚至出现就业工资与低保救助倒挂,也要看重低保;三是造成新的不公,低保户与低收入家庭之间仅不到三百元差距,但随着低保待遇含金量增加,使之成为反差,由此造成居民之间,干群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冲突,直接威胁社会稳定。 实施难点 1、利益分配和协调问题 利益分配是低保制度实施的难点,其一低保涉及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其二救助标准低,达不到保障最低生活的目的,提供名目繁多的救助太高,不工作与工作又相差无几,就会养懒汉,不利于发挥个人潜能。已经获得低保待遇的,除非自己退保,否那么很难取消低保待遇。 2、调查取证问题 1)“合法〞创造条件获取低保待遇,如提供医疗诊断,真假难辨。 2)隐性就业不申报或者瞒报。 3)人为失业,有劳动能力、没病却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找到工作 或有适合工作不干等(规正人员有意透露身份使之应聘失败) 4)隐瞒工作收入,让单位开无收入证明或低收入证明。 3、特殊人权退保问题 “归正〞人员,由于暂时无工作让其享受低保待遇,然而当他们就业或者发生隐性就业,要取消低保待遇时,他们便软磨硬泡甚至威胁社区,明知不再符合低保条件,但如果没有做通工作还要继续给予保存,否那么他就破罐破摔,这也是居民最反感的。 二、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实施效果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专项救助均可按照正常程序依法救助。 三、从实际工作经验来分析低保制度、专项救助制度与临时救助制度的关系,怎样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基于低保制度的科学标准管理,低保内涵越来越丰富,从保障根本生存权到除保障根本生活外,还有医疗、教育、住房等优惠。各种单项救助和慰问措施同时集于低保家庭,促使局部有就业能力的形成“福利依赖〞。 四、各级社会救助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根本状况,工作重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社区帮贫扶助工作涉及到社区福利委员会、社区卫生 和方案生育委员会、社区共建协调开展委员会,工作人员均为两委一站人员。 (二)帮贫扶助工作需要进一步专业化,救助同时需要进一 步激发低保家庭的开展需求,有效把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三) 1、对不同年龄段实行分类救助,如就业年龄段、非就 业年龄段等; 2、对救助对象分类救助,如病重、残疾、无业等; 3、对救助工程分类,如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 五、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要核查手段,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实行标准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社会政策配套,进一步标准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科学设定低保金。 六、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有关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社区依托居民救助评议小组,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多渠道调查核实,经评议小组综合评议,审核后在社区公示栏公示,如无异议,认定为低收入家庭,并建立台账,填写根本情况表,由于家庭收入未进行网络化、居委会无权到金融机构核查家庭存款情况、有价证券等存在的问题。 七、工作存在的其他问题和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享受低保待遇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与受教育程度成正 相关关系,从就业状况来说,失业致贫越来越多多,因病残致贫却很少。 2、对制度的认识,审核过程虽然对有就业能力的而不就业的低 保人员的心理形成压力,但力度不够,导致其仍不愿意退保,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多数表示无奈。社区居民对接受救助的人员也有很多意见,认为多数是不劳而获,被救助的人员应该是收入断绝或接近断绝而无力改变的人员。鉴于以上情况,对于低保家庭,建议探索实行“反救助〞制度,即:曾享受过低保救助的家庭,待孩子长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