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德育
模式
历史
分析
德育模式的历史分析
摘 要: 从古道今,德育模式多种多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开展历程,社会背景不同,文化政治的差异,导致德育模式也不一样,但是其中也有相似的因素,德育各要素背后都有一定的开展规律,本文以历史的脉络,不分国别,对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德育模式进行一一梳理分析。 关键词: 德育模式;古代;近代;现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23)14-0003-02 一、古代德育模式 (一)孔子:伦理中心,启发教学。 孔子一生里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都在从事收徒授学事业,擁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志向,并为之终身努力。教师要诲人不倦,忠诚于教育事业,毫无隐瞒。孔子认为,在培养德行方面,言传不如身教。孔子还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师生平等是实现教学民主的前提,有教无类,坚持开展的学生观。 教育对象方面,春秋末期,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孔子主张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提出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道德教育内方面,孔子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人做人,使学生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人,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四点,第一,“立志〞。在教育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志的培养,要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第二,“本仁〞。“仁〞即群体人伦道德的总称,是立足于家庭血缘根底上维系家族及社会成员的道德准绳,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具体有“孝〞、“悌〞、“忠〞、“恕〞等。“仁者爱人〞是最高的道德准那么。“孝悌〞是仁的根本,把仁和礼推及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各遵其德,各守其礼,构成一幅社会伦理关系网,这就是孔子道德教育所要到达的目标。第三,“约礼〞。礼为社会公共道德关系标准,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第四:“博文〞,文是社会继承和创造的文化知识体系,在道德教育中,文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认识,一个人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有较强的区分是非能力,才能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中使用了很多,主要有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道德教育的原那么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行结合等。第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根底上,孔子经常用心的观察学生,通过讨论和细心的观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第二,启发诱导,孔子教学,循循善诱,极其注重教学对象的学习主动性,采用“愤起悱发〞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具备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孔子竭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演绎能力,反对教师不顾学生实际的灌输式教育,因为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三,学行结合,孔子认为学与行是统一的过程,行是实践的第一原那么,“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行〞是目的,是检验实践效果的标准。 (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问答教学 苏格拉底把道德教育看的十分重要,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智徳统一〞,他认为人有善有恶,主要是取决于人的知识而非本性。人有了知识,才会有道德。智慧就是最大的善,这是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特色。 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者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和学生谈话,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作出答复,如果学生答复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复继续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各种事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途径。苏格拉底特别注重实践,他把自制看作通往道德之路,人们应在有正确认识的根底上,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近代德育模式 (一)梁启超:以新民德为根底,以致良知为途径 鸦片战争的炮火翻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拉开了中国灾难深重的序幕,在思想领域是救亡图存,在道德领域方面,和以往古代的追求圣贤式的理想人格不同,近代追求的是新的理想人格的范型,在相应的人性学说的根底上。 梁启超为了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提出了“新民说〞,他认为中国贫弱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民素质太差,愚陋、怯懦、松散、浑浊,因此,必需培养新民。新民的特点是具有新民德,他认为当时国民民德淡薄是因为国内统治者的专政,国外列强的入侵,以及国内人民忙于生计,但是梁启超没有提出根本方法,就是推翻封建专制。 道德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新民,具备新道德、新思想、新品质,例如,公德、国家思想、权利义务、自有、进步等,就是资产阶级政治信仰观点。梁启超认为致良知是实现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致良知的根本内容是诚。梁启超还特别重视行,即道德实践活动,反对知而不行。 (二)蔡元培:贯穿德育,综合教学 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把“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把“培养公民道德〞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他认为进行劳动教育有助于道德教育的进行,主张工学并进。 蔡元培认为形成健全的人格需要通过德智体美四育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来实现。蔡元培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根本,公民道德教育包括几个方面:首先,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和大纲,自由对于主观而言,平等对于客观而言,这三者是公民道德的根源。其次,道德教育的中心点是人道主义教育,他认为人道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目的。第三,重视公德和私德的教育。全人类都要遵守的道德是公德,个体所具有的是私德,鉴于以往的失败教育,蔡元培特别强调对公德的培养。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蔡元培认为道德不能死记硬背,必需与砥砺德行相结合,要求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重在实际行动;此外,德育必需寓于体育、智育和美育课程中进行,这个教育手段非常具有先见之明,防止了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有助于受教育者很好的领会吸收。 (三)赫尔巴特:教师中心,从课中学 赫尔巴特把德育看作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头到尾贯穿于教育过程,德性的修养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就是他所说的“品性形成〞,包括五种观念,分别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观念呈现和谐状态,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品性形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