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信节目的受众意识与传播效果关系探究——对比分析《见字如面》和《信.中国》影视编导专业.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见字如面 信.中国 读信节目的受众意识与传播效果关系探究对比分析见字如面和信.中国 影视编导专业 节目 受众 意识 传播 效果 关系 探究 对比 分析 中国 影视 编导 专业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纵观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下许多热门节目都是引进外或借鉴外国的节目策划,稍加改装进入国内大众的视线,长此以往,受众就会产生审美疲劳,电视节目难以创新就会停滞不前,这无疑会阻碍我国的电视发展,于是在媒体融合和“限娱令”的背景下,面对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冲击,我国电视媒体不得不展开应对措施,减少娱乐类节目数量,与此同时,本土文化也实现了创新,将中华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古典诗词阅读品评热潮,也为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受众在看惯了传统形式的电视节目后,无疑会对这种新兴的文化类节目产生浓重的兴趣。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目有中央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地方台的《中华好诗词》《悦读》等,伴随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读信节目作为一种衍生的形式随即出现,如2016年底推出的《见字如面》以及2018年推出的《信.中国》,意在通过读信,让受众跨越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阻碍,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1]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读信节目最早不是出现在我国,英国原版Letters Live活动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在2013年发起,目的是为了向书信写作艺术和精神致敬。最开始是在伦敦一间临时房屋里开始,随后逐渐扩大影响力,吸引了各界名人前来参加,在现场观众面前阅读那些“理应受到更广泛关注”的书信。[2]中国观众开始领略读信节目始于我国的《见字如面》,它选择了从古至今的私人信件,由明星现场朗读,旨在从书信打开历史,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在受众方面,外国学者对受众领域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强调受众的能动性以及满足受众使用媒介的需求,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次是受众心理学领域,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著名的理论有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及李普曼的“议程设置”理论等;此外,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整理了关于受众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旨在通过了解受众实现更好地传播效果。 我国也有很多关于受众的研究,著名著作有《受众学说》,《内容为王》等。通过在知网以“受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我国学者对受众有着不同层面的研究。有的学者注重研究受众心理,有的学者利用传播学理论解读受众的特点,还有学者通过定量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本文将结合具体节目分析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国家的瑰宝,具有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因此通过现代传媒来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势在必行,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电视节目自身突破发展瓶颈的有力措施,读信节目作为文化类节目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读信的方式,直击大众的内心,打开了认知历史,认识伟人的窗口,读信节目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获得了广阔的受众。本文主要对比两档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和《信.中国》,从而分析受众对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知网论文和传播学相关书籍,对文献仔细研读,对读信类节目有了大致了解,并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分析节目的传播效果。 (2)案例研究法:本文主要以腾讯视频的《见字如面》和央视的《信.中国》为例,探究受众与节目传播效果的关系 (3)比较法:通过对比两档综艺节目在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以及受众反馈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分析受众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4)综合分析法:运用多个指标对节目的受众进行评估,例如节目的内容,节目的叙事结构,播出平台和播出时间,现场设计等多种指标,这些都会影响受众的需求和观看效果。 (二)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将人类的本性、本能、需要和自我实现等因素整合在一起,并根据人的价值选择,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4]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灵魂与精髓。这个理论的提出,使我们意识到人类需求的多样性,“人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既有一般需求,又有特殊需求,既有自发需求又有诱发需求。而且,随着环境及自身情况的改变,人的需求同样也会随着不断变化。”[5]读信节目主要满足的是受众的精神层面的需求。由于每一封信件所传达的感情与意义是不同的,因此,受众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类人。受众的年龄段,社会角色都是不一样的,若要满足受众不同的情感诉求,首先要对信件所传达的精神进行解析,分析受众的特点对受众就行定位,只有投其所好,读信节目才能更好的满足受众,吸引受众。 (2)“使用与满足”理论 在传播学的众多模式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聚焦受众行为的理论。受众从自身需求动机出发,主动的选择,接受和使用媒介,从而满足特定需求。[6]麦奎尔等人从观众“使用”完电视后得到“满足”的不同特点中归纳出四种基本类型,即心理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7] “使用与满足”理论表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地受众,积极地自发的选择媒介。因此,电视节目应当有明确的定位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以方便受众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的选择媒介。 第2章 读信类节目概况 2.1 读信类节目概念界定 与之前的真人秀节目和歌舞综艺节目不同,读信节目归根到底属于国产文化综艺节目,它既有综艺性,也具有文化性。首先,它作为文化类节目,旨在通过读信的方式,分享信里信外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观众逃离喧嚣的综艺节目,回归平淡,感受文字的力量。其次,读信节目也属于综艺节目,具有娱乐性,只不过读信节目和传统综艺节目的娱乐层面和文化种类不同。例如,歌舞选秀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文化消费,唱歌跳舞也是一类艺术,它带给观众感官层面的满足,对于观众而言,欣赏和接受这类文化没有难度。而读信类节目的娱乐性表现在,它不单纯的是感官层次的娱乐,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娱乐,是一种精神消费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娱乐产品。从娱乐角度来讲,读信节目给人带来了一种思考和发现的乐趣,这些乐趣可以直击人的心灵,它远远高于感官层次的娱乐。 读信类节目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一方面丰富了观众生活,同时作为文化类节目又充实人们的精神层面,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真人秀和选秀节目绞尽脑汁提升收视率的时候,读信节目另辟蹊径,以书信为杠杆,撬动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最柔软的内心。 2.2代表性节目简介 近年来,随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媒体对文学类栏目的创办有了更高的关注度。而在众多优秀文化综艺节目中,衍生出一种新形势,即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和《信.中国》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档读信节目。 《见字如面》是由黑龙江卫视出品,腾讯视频网络独播,首播的一档文化节目。节目把中国从古到今的书信进行了一次集中扫描和处理,并由明星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8]其中对于文言文信件,节目坚持将它们翻译成生动可感的白话文进行表达。节目选取的信件的范围广泛,对当下的针对性强,并提供了多元化的认知价值。《见字如面》的研发团队曾经成功的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全》两档文化节目,并在社会上掀起了崇尚传统文化的发展热潮。 《信.中国》是中央电视台2018年推出的人文艺术类节目,节目以“信”为载体,邀请观众熟知的文艺工作者来读信,旨在集中,艺术地展现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员的书信,充满了“发现、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这档节目由朱军担任制作人和信件讲述者,通过讲述信件的背景以及收信人和写信人之间的渊源和故事,向观众展现出真实可感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形象。 2.3 读信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2.3.1内容为王,传达良好的价值观 1.内容具有文化与审美取向 读信节目首先反映出我国深厚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会不自觉地渗透到大众传媒的发展进程中。读信节目选取的信件反映出中华民族积极健康的文化取向,每一封信都传达了深刻的意义,透过信件,我们对写信人的亲情,爱情,责任感,使命感等感同身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其次,读信节目也体现了电视节目的主流化倾向。《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认为“这个节目具有相对稳定的主流状态”[9],每一封信件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推敲,它在任何时间都具有流行性,而不是暂时的兴起,它的受众范围不是狭窄的,而是大众主流文化。其次,读信节目在审美取向上影响着受众。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看,受众推崇什么,欣赏什么,节目就会选取适合的信件来迎合受众的需求,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从中悟出了一定的道理,因此节目的审美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审美趣味。 2.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在满足各项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就会期待更高层次的满足。读信节目传达给观众的是真善美的价值观,“真”体现在写信人情感的真实;“善”体现在它们面对生活困苦和挫折时的善心,信件传达的敬业精神,爱国精神等体现了写信人的人格之“美”。《见字如面》第二季每期表现一个主题,例如“生死”“热血”“诚信”“成长”等,《信.中国》传递的是“信念、信仰、信守、自信”的价值内核。节目选取信件的目的不单纯的是想让我们回顾历史,更多的是向我们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的内心和行为。 2.3.2消费历史,满足受众的“窥视”心理 无论是电视综艺,或是电视剧领域,消费历史的情形并不少见。读信节目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科学,规范的消费历史,每一封信件都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使命,这对于读信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场精神按摩。读信节目旨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把观众带回历史,体验那个时段下的人生百态,触碰人情世故,不仅如此,信件传达的价值对当今的我们仍然有很多借鉴意义。例如在《见字如面》第二季中,黄春明写给次子黄国俊的信,曾挽救了许许多多想过早结束自己生命的年轻人。信中有一句话“妈妈知道你不回来吃饭,他就不想烧饭了,我到今天才知道,妈妈生下来就会要为你烧饭的”很质朴的笔触却震撼到每一位读者的内心,让观众感受到作为父母“老年丧子”的悲哀。我们通过读信认知历史,感受他人的经历或情感,并从中吸取经验,让当今的我们学会如何面对未来,如何认知自己,认知感情。 传媒学者冷凇博士曾经说过说:人类所有的文化消费都是为了窥伺。[10]窥伺本身是一个贬义词,但《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认为:窥伺最核心的就是对他人经验的获取诉求。一方面,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好奇心驱使受众观看节目,并从书信中得到启迪。因此读信节目既满足了受众的窥伺心理,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对当代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信件作为一种私密性的事物,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所以读信节目也被称为“私人情感的公共表达”,这种真实情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3.3人物形象设置多元化,角色化 作为读信类的文化节目,读信嘉宾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纵观两档读信节目,人物嘉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嘉宾阵容方面,两档节目邀请的读信嘉宾既有归亚蕾,李幼斌,张国立那样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有吴京,张涵予那样勤勤恳恳的实力演员,也有林更新,王俊凯那样年轻的偶像演员,可以说涵盖了老中青三代,可见节目影响范围之广。 在嘉宾对信件的表现手法方面,读信嘉宾角色化,增加了感染力。节目组会根据读信嘉宾的年龄身份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读信嘉宾。接受美学认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