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688928

大小:24.78KB

页数:1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生态 文明 建设 作用 调研 报告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开展作为行为准那么,以可持续开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开展为着眼点,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开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的标志。造林绿化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开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根底工作。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造林绿化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加快造林绿化事业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市委农村工作部、市农办关于认真组织开展2023年“百题调研察民情〞活动的通知,我们就造林绿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一、造林绿化开展现状 (一)林业建设开展演变 建国初期,国家就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对以后各个时期林业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刚刚走出战乱的新中国,百废待举,木材是重建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于是,大面积的森林采伐,客观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我市林业建设像其他众多行业一样,经历了大破坏、大挫折。70年代末,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和开展阶段,林业作为根底产业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首要任务是生产木材,全市掀起了营造用材林为主的荒山造林运动。9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开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干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绿化达标成了林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全市及时调整了林业产业开展思路,由消灭荒山转移到全面绿化,由粗放经营转移到集约经营,提高效益上来,大力开展高效林业,先后实施了楠竹速生丰产、油茶高效、长江防护林等工程。本世纪初,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强调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林业开始实行分类经营。林业生产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林业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营林工作重点从造林转化为以绿化为主,植树造林阵地从山上转移到山下,从林地转移到非林地,树种从针叶树种向阔叶树种转变。 (二)造林绿化取得的成效 1、全市森林资源增长变化 到2023年止,XX省共组织开展6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周期为2023年一次。从近3次调查结果来看,全市森林资源变化显著。 “十五〞与“八五〞比拟,全市森林蓄积量增长64.7%,林地面积增加5300多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增加4500多公顷,而有林地面积变化不大,说明当时的林业建设以生产木材为主,林木种植面积扩大,蓄积量增加,林木采伐增加,森林资源消耗量大;“十二五〞与“十五〞比拟,林地面积减少近770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减少近7000公顷,灌木林减少20220多公顷,而有林地增加近19500公顷,说明在近2023年内,因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的调整,林业生产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林业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木材生产不再是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林木采伐显著下降,生态修复加快。 2、全市近2023年林地造林情况 随着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的调整,全市造林绿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全市2022-2023年造林面积分树种统计情况来看:用材林造林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林业分类经营对森林实行禁(限)伐后可用于造林的采伐迹地减少而导致的;经济林以油茶造林为主,大规模造林发生在202322年以后,原因主要是国家为开展高效林业,从202322年起大力扶植油茶产业开展。 3、全市义务植树及非林地造林情况 自本世纪初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采伐逐年下降,造林绿化的阵地从山上转移到山下,从林地转移到非林地,全市林业建设造林工作重点转变为义务植树和非林地造林。 从近5年的统计情况分析,全市义务植树根本维持在3500公顷左右,非林地造林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林业主管部门针对林业实施分类经营以来造林阵地的转移,及时提出了“三边〞造林、“五边〞绿化等指导性方针,重点支持“秀美村庄〞和“庭院经济〞建设。 (三)造林绿化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齐抓共管合力。市、县、乡三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特别是3家省直管县级单位,设有专门的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准备造林绿化专项资金,重点扶植大户造林,充分调动了林农的造林积极性。 2、科学制定规划,精心描绘生态建设蓝图。通过科学规划,提高绿化水平,造林绿化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进林业可持续开展。通过实施山头、城镇、道路、水系、村庄等绿化工程,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那么,对宜林荒山、采伐和火烧迹地、疏林地等,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补植补造等方式,对矿山土石砂场等废弃区域实施“矿山复绿〞工程进行综合治理,推进矿山植被修复生态工程。 3、落实造林主体,大力提高造林绿化效果。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那么,落实造林和管护主体,明确利益分配,创新投入机制,依法发放林权证,充分保障造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引导群众在自愿互利的根底上,通过林权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租赁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林地尽快落实到具体企业、大户或林农,开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全面提升林业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行“林权返租〞造林模式,由企业、大户出资租地造林并提供资金、技术,农民投工投劳进行经营管理,利益分成,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对通道绿化建设,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组织专业队伍造林,做到“包栽包活〞,切实解决“年年栽树不见林〞的问题。同时,明确管护主体,完善造林绿化管养责任制,创新了造林绿化管护机制,鼓励专业人员、专业队伍承包管养,切实提高管养水平和效果。 4、健全投入机制,全面激发林业开展活力。造林绿化工程资金巨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益。全市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业,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具体方法:一是财政投入引导。对荒山造林绿化给予资金支持,森林抚育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充分调动投资主体造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创新和完善林业融资体制,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刺激社会资本,尤其是银行资金进入林业行业。鼓励和支持承包林地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流转,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加大工程支持力度。全市先后实施林业生态示范工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工程、油茶丰产工程等,争取上级林业专项资金,并整合扶贫开发、国土整理等涉农资金,为助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5、增强效劳意识,切实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林业部门加强对造林技术的培训和效劳,发动和组织林业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林农科学造林育林,林业技术人员落实造林质量“三包〞制度,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以及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保护树木的意识;森林公安机关重点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的行为,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放心造林、放手开展。 6、坚持落实惠林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如退耕还林专项补助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等各项惠农资金严格按规定发放到农户直补卡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林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策执行不力。基层政府和林业站不能及时为各级政府和广阔林农提供优质效劳的问题比拟突出,执行力和效劳能力较弱。其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林业站属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林业站干部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被安排参与乡镇日常事务;二是基层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不精;三是工作经费缺乏;四是效劳对象增多,需求出现多元化。 (二)林业经营本钱攀升,林业补助低。随着经济开展和劳动力本钱的提高,造林本钱不断攀升,直接影响小农户造林积极性。林业经营本钱较高,国家对林农补贴较少。林业生产周期长,后期管护本钱高,目前的补贴力度和林农营林本钱相比微乎其微,不能有效做到“造好林、管好林〞。 (三)林业整体效益不明显。目前,由于有的地方只造不管或重数量、轻质量,致使造林成活率较低,林分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林业后续投入的缺乏对林业的可持续开展造成影响,使森林的修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制氧固碳等生态功能以及旅游、就业、科研等社会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林业整体效益不明显。 (四)森林资源流转、保险、抵押贷款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根本完成,但在个人承包造林、林权流转、森林保险、林业合作组织和林权抵押贷款等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开展的内生动力缺乏,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进一步释放政策的红利,积极引导社会加大投入,充分激活全社会参加造林绿化。 (五)投入严重缺乏,影响林业可持续开展。林业工程资金一般实行以奖代投方式,补贴标准低,如荒山造林补贴300元/亩,而农民造林一般要超202300元/亩,特别是新造油茶费用2500元/亩;森林抚育补贴20230元/亩,实际投入一般要400元/亩,所以群众造林积极性不高,工程实施质量不高。 三、造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性 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根底性工作,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载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 从国家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林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重大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如“生态兴那么文明兴、生态衰那么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等。他还特别指出,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开展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树立向造林绿化要绿色gdp、绿色生产力的新理念,树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中处于根底性地位的新理念,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从生态效益来看,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关联五大环境,即改善大气环境、净化水环境、熟化土壤环境、固化山体环境、修养生物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库和生物质能源库,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还是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载体、生态支撑、生态媒介。生态文明、生态建设、生态修复都要从造林绿化抓起。研究显示,亩森林每年能吸附粉尘4.2吨,每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年平均释放氧气1.62吨、固碳1.83吨,以每亩森林7立方米的蓄积量计算,每亩森林每年能吸附粉尘4.2吨,放氧11.34吨,吸碳12.81吨。加之植物叶片可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气态无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 从经济效益来看,植树造林是一次性投入、永远增值、永远回报、永远产出、永远奉献。据专家测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万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约3.13万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万美元。植树造林投资回报率高达1:2023,这是其他农业产业、甚至局部工业所不能比拟的。 从社会效益来看,植树造林能有效减少噪音。据测定,公园成片林木可降低噪声5—40分贝,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2023—15分贝,城市街道种树可消减噪声7—2023分贝。不仅如此,造林绿化在增加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地率的同时,还能培育成为新的旅游资源。 从景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