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实例
分析
制造业
企业
生产
现场
管理
优化
措施
实例分析制造业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优化措施
生产现场管理是制造业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局部,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地优化生产现场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我国制造业企业在企业升级和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过程中,虽也创造了一些改善现场管理的经验,但多数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本文通过对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假设干问题的阐述,以期能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助益.
1 制造业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必然会在生产现场得到反映,各项专业管理工作也要在现场贯彻落实.因此作为基层环节的生产现场管理,其重要任务是保证生产现场的各项生产活动能高效率、有秩序地进行,实现预定的目标任务;生产现场出现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有关人员在生产现场就能及时解决,不等、不拖、不“上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现场管理也就是现场的生产管理.明确生产现场管理的概念、内容及其特征是对企业生产现场管理进行研究的前提和理论根底. 为了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概念,有必要首先理解“生产现场〞的涵义.生产现场是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提供生产效劳的场所,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一定生产作业任务的场所.它既包括生产现场一线各根本生产车间的作业场所,又包括企业各辅助生产部门的作业场所,如库房、实验室、锅炉房等.生产现场为企业直接创造出价值,是企业活动最活泼的地方[1].现场管理就是对现场活动进行方案和控制,对现场人员进行组织和领导,充分利用人员、物料、设备等资源,做到环境整洁、设备完好、及时生产、物流有序、本钱领先和产品优质.现场管理是企业内部的根底管理,也是企业中各项业务活动的根底,企业的宗旨和战略最终都要在现场管理中得以落实和体现.
1.1 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在以往对生产现场管理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更关注现场本身的管理效果,以现场所表现出的环境、秩序、士气等直观表象作为评价现场管理水平的指标.基于这种思想的评价体系可能会导致现场管理者盲目追求一些表象指标,背离了现场管理的终极目标,反而使现场管理对生产经营产生消极影响.作者认为生产现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展开,最终应该反映在产量、质量、本钱等三个主要指标上面,实现现场管理围绕生产展开、为生产效劳,使现场管理活动同生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1)生产现场管理的评价指标a)产量.有效的现场管理必须保证生产线发挥最优或接近最优的生产能力,缩短生产周期,及时完成订单的产量要求.b)质量.有效的现场管理要按照产品质量要求,保证工艺流程合理,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加强质量检验,使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c)本钱.有效的现场管理通过降低报废率、加强对物料控制等手段对生产本钱进行有效控制.(2)生产现场管理的对象有效的生产现场管理是通过对设备、物料、人员及其操作方法的管理来实现的.a)设备.设备的使用条件和环境符合技术的要求,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洗,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预防故障的出现.b)物料.物料整洁有序,分类明晰,控制适度,既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又不造成库存压力.c)人员.通过现场组织体系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来优化生产劳动组织,充分发挥现场操作人员的能动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d)操作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标准的操作方法,加强对现场操作人员的培训,使各个工位均有方法可循.
1.2 生产现场管理的特征(1)根底性.企业管理一般可分三个层次,即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性管理、中间管理层的执行性管理和作业层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属于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底.根底扎实,现场管理水平高,可以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以及各项方案、指令和各项专业管理要求,顺利地在基层得到贯彻和落实.(2)整体性.现场管理是附属于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现场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现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整个企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方针、决策和措施都会直接影响生产现场管理.这个系统输入的人、机、料、资、信、能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现场有机的转换过程,向环境输出各种适宜的产品、半成品或劳务,同时,反响转换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促进各方面工作的改善.生产现场管理系统的特点是综合的、开放的、有序的、动态的和可控的,这个特点要求生产现场必须实行统一指挥,不允许各部门、各环节、各工序违背统一指挥而各行其是.各项专业管理虽自成系统,但在生产现场必须协调配合,服从现场整体优化的要求[3].(3)群众性.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现场的一切生产活动、各项管理工作都要由现场的人去掌握、操作和完成.优化现场管理仅靠少数专业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现场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广阔工人群众参与管理.生产工人在岗位工作过程中,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以及实行岗位工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工人自我管理,开展职工民主管理活动,必须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培养工人参与管理的意识,增强工人的责任心,不断提高工人的素质.(4)开放性.现场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经常需要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信息反响,以保证生产有秩序地不断进行.各类信息收集、传递和分析利用,要做
到及时、准确、齐全,尽量使现场人员能看得见、摸得着,人人心中有数.与现场生产密切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安全守那么、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等,应公布在现场醒目处,便于现场人员共同遵守执行.现场区域划分、物品摆放位置、危险场所等应设有明显标志.各生产环节以及各道工序之间的联络,可根据现场工作的需要,建立必需的信息传导装置.(5)动态性.现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在投入与产出转换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优化现场管理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开展、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现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有时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造成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和生产技术条件就不能适应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现场管理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合理配置,提高生产现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 优化制造业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根本原那么
如前文所述,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区域性的子系统,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要实现整体优化,首先要持续不断地优化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作者认为,优化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应遵循的根本原那么主要有:
2.1 经济效益原那么现场管理要克服只抓产量、产值而不计本钱,只讲进度和速度而不讲效率和效益的单纯生产观点,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首先,生产的产品一定要适销对路,也就是在产品品种、质量、数量、本钱、交货期等方面要适应和满足市场的要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生产效率越高,效益才越大.否那么产品方向不对路,滞销积压,那么生产效率越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越大.其次,要在生产过程中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力争在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条件下,做到少投入多产出,杜绝浪费现象.消除生产现场的各种浪费现象是提高经济效益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而且不需要花多少的投资,在我国工业企业中,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值得重视.
2.2 科学性原那么生产现场的各项工作都要按科学办事,实行科学管理.现场管理的思想、制度、方法和手段都要从小生产方式的管理上升为科学管理,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有人认为现场管理很简单,没有多大〞学问〞.无非是跑跑腿,动动嘴,凭经验办事,这是不正确的.生产现场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常规工作可以改良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现代化管理理论的指导,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如工业工程、目标管理、成组技术、行为科学等.未来现场管理的开展趋势是自动化、化.我们既不能安于现状,自甘落后,也不能操之过急,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坚持按科学性原那么办事.
2.3 弹性原那么现场管理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增加产品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本钱、按期交货等方面.这是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求得生存和开展所必须遵守的原那么.但是从现场的生产和经济管理来看,又希望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条件稳定,不仅可以采用专用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生产管理.所以,解决这对矛盾,现场管理就要把外部环境要求的“变〞同现场生产要求的“定〞有机统一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
2.4 效劳原那么主要是指企业管理机关、职能科室要为生产现场效劳,也包括各工序之间、各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效劳.众所周知,管理是协作劳动的产物.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旧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病,管理为生产效劳这条原那么在有些企业还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有人错误地认为管理人员是凌驾于工人之上的,上级机关、管理部门只是发号施令,要下级和生产现场围着自己转,而不是把指挥和管理生产同保证生产的有效进行结合.这是不允许的,管理机关要为生产现场效劳,急现场之所急,想现场之所想,把指挥生产同保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2.5 标准化原那么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现代化大生产是由很多人共同进行的协作劳动,采用复杂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有的还是在高速、高温或高压条件下操作,为了协调地进行生产活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劳动者必须服从生产中的统一意志,严格地按照规定的作业流程、作业方法、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办事,克服主观随意性.标准化、标准化也是科学管理的要求,现场管理有很多属于重复性的工作,例如领料投料、交料入库、巡回检查、申请报废、交接班等,这些工作都可以通过调查研究,采用科学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和业务工作流程,作为今后处理同类常规工作的依据,从而实行标准化、标准化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实质是人的行为标准化,工人进入生产现场应穿戴规定的工作服、工作帽,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完成方案规定的生产作业任务.标准化、标准化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作业方法、作业程序、管理方法、安全制度、工作时间、举止行为等方面的标准化和标准化.
3 优化制造业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制造业企业中,生产现场处于企业最根本、最活泼、最关键的地位.生产现场管理应是制造业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优化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方法很多,而且有些方法既简单又有效,并非越复杂的方法效果越好.各个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较适应企业实情的方法加以应用.笔者曾作为摩托罗拉公司的培训教师,与该公司的员工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并参观了生产现场.(下文将对摩托罗拉公司天津工厂的生产现场管理作一简要介绍)在此根底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其他企业在现场管理上的成功做法,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措施,可供参考.
3.1 人本管理人是生产现场诸要素中最活泼、最复杂的要素,人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灵魂.因此,必须做好人本管理工作,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首先要创造一个使职工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的生产现场环境,另外,在生产现场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发挥每个职工的所长,充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以做出创造性的工作。
3.2 标准管理可进行作业分析,实现岗位工作(操作)标准化.所谓作业分析,就是在流程工序分析的根底上,对工作地或工作岗位的全部作业因素(作业目的、方法、环境等)进行分析.作业分析的核心是以人为主体分析作业方法,即对作业者(人)的一系列行为作分析研究.作业分析的目的是使每一岗位要用最正确的操作,最好的程序,最少的时间到达最高的要求,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主要解决每个岗位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间干、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应运用岗位作业分析制定岗位工作(操作)标准,明确规定岗位的工作目标、操作程序、操作时间、操作内容、要求、操作方法和岗位人员定额.为了有效实施岗位标准,应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与权限、岗位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