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大学生
道德
背离
阻碍
分析
改革
建议
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阻碍分析及改革建议
[]大学生道德培养是目前各高校面对的重要任务课题,但在现实中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待研究和解决。分析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阻碍类型与深层原因,并着重从教育者层面提出针对大学生道德培养改革的建议,对实现道德培养的最终目标,培养合格的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 知行合一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8-0140-03 一、大学生道德培养“知〞“行〞合一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群体代表,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要完成好这项荣耀和艰巨的使命,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因此,各高校应积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工作。 道德行为是道德培养的归属,大学生道德养成与否的检测标准在于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程度,即“知〞“行〞的一致性。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还要让学生能够做有道德的事情。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很多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仍然存在偏差,表现在思政类课程考试得分较高,但在道德行为上却表现出不协调的错位现象,即“知〞“行〞背离。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从教育者的层面找到我们能够改进的环节,促进大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由此对培养合格的祖国建设的栋梁产生积极意义。 二、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阻碍类型 从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现状来看,我们认为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转化上存在三种典型阻碍情况。 一是大学生对道德认知不完全导致道德行为的丧失,当大学生不能完全明晰地知道某些道德是什么,失德是什么的时候,往往可能丧失道德行为,比方说现在学校根本都认同大学生恋爱自由,却很少对学生进行正确恋爱观教育,导致很多同学对恋爱道德模模糊糊,知道为恋爱打架伤人不对,却不知道盲目恋爱伤害他人情感的行为、固执追求影响他人学业的行为也是失德行为;又比方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对于爱国观念强调很多,却对爱国内涵宣讲较少,导致学生在面对一些国际争端时不能理性思考做出正确判断。 二是学生自我缺少情绪管理导致道德行为的不稳定,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从内部本质上是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做出的道德判断,而这个过程受个人情绪的影响时会导致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产生波动,一种是低频率情绪阻碍,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在理智时正确认知道德后都愿意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但当学生在一些极端情况下面临压力失去理智时,很可能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出偏激的事情;还有一种是高频率情绪阻碍,这种情况下一些同学把道德行为作为一种随性的表现,比方丢垃圾,快乐时就多走几步路丢到垃圾桶,不快乐时就随便扔。 三是在外部缺少约束的情况下有选择的丧失道德行为,正如前面所说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取决于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但自我约束有时候需要靠外部约束来强化,当外部缺少约束时,个人内心较容易受到利益诱惑产生分化,比方当学校有严格的诚信考评机制时,学生更愿意进行自我约束,不会选择作弊,但当学生发现有同学作弊被抓后只是被口头警告,那么他的自我约束心理就会松动,在道德行为与考分的衡量下选择效仿作弊者。 三、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阻碍原因的深层分析 (一) 源头阻碍产生的深层原因 1.教学的传统模式导致的源头阻碍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受传统讲授式教育习惯的影响,往往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过分注重“培养〞,把老师的引导作用和教育工作看得很重,而对学生的能动性、实践性却鲜有全盘的考虑。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下,常常显现出“重教学轻互动〞、“重考试轻实践〞、“重言传轻身教〞的特点,而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是否清晰道德内涵、是否提高了道德素质的实际培养效果却难以把控,甚至很多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才暴露出道德素质低的本质。 2.德育的内容缺陷导致的源头阻碍 我国高等学校在德育内容上,表现为道德条目崇高理想化,无法贴近生活,呈现出无视常德、拔高美德、泛化圣德的现象,难以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具体来说,目前的德育教材强调了理想教育和笼统性教育,而无视了德育内容的现实取向和个体价值取向,整个大学德育课程注重的是教导学生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观、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以及传统的礼教精髓,旨在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大学生知道讲道德很崇高,但感觉做圣人很遥远,不知道常德也是美德。比方说,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依然没有意识到排队礼让、寝室互让、关心他人都是有道德的表达,而失德就在不经意间。 (二)情绪阻碍产生的深层原因 1.情感教育缺失导致的情绪阻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不成熟转向成熟的重要阶段,需要开始单独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压力。相比于以往有父母的陪伴以及单纯追求升学的动机,进入大学阶段的孩子情绪更加敏感,在遭受挫折时容易自暴自弃、钻牛角尖,甚至做出伤害别人、欺骗造假等失德行为。而各高校在缓解大学生压力方面仍然比较被动,往往是等学生出现问题后来找老师,却无视了更多时候学生们可能选择把压力藏在心里积压下来。由于高校缺少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机制,使得老师在引导学生情感方面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2.无视习惯养成导致的情绪阻碍 把道德行为当作随性表现的学生,从本质上是道德意志品质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让行为自由跟随情绪开展。在目前的道德培养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告诉学生什么是道德,却无视了告诉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需要方方面面持之以恒。我们经常发现当学生偶尔插个队、骂句脏话等,老师很少针对这些小事对其进行教育,甚至有时候还会帮他们找理由、说好话。由于学校没有催促学生从各方面坚持养成好的道德习惯,滋生了局部同学快乐时有道德、不快乐时可以不道德的恶性习惯。 (三)诱化阻碍产生的深层原因 1.制度气氛宽松导致的诱化阻碍 虽然道德完全制度化不具备可行性,但是目前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还是制定了一些制度条例来约束学生们不道德的行为,比方明确了不准打架斗殴、不准作弊造假、不准旷课影响课堂秩序等。如果制度能够严格执行,必然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学校管理制度毕竟不等同于法律,在实施中往往大打折扣。一方面,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查出违规或者执行处分时容易同情和宽容学生;另一方面,局部高校为了保证高就业率,也会尽量不让学生留下“案底〞,让警告、记过等处分措施流于形式。 2.道德鼓励缺乏导致的诱化阻碍 鼓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被运用,通过有效的鼓励手段能够激发、强化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和目标开展。目前,在国内各大高校里,对学生的奖励机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先进集体的奖励;二是对学生学术、科研、竞赛的奖励;三是对优秀学生的评选及奖学金的评定,却普遍缺少了对道德行为的专项鼓励。虽然在评选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的时候,道德素质常常被作为考评内容之一,但所占比例非常小而又以主观评分为主,导致道德素质评分在整体评分中流于形式。由于缺少了对道德行为的专项鼓励,学生们在其它的鼓励内容面前自然容易选择后者,比方说为了拿奖励而学术造假、为了奖学金而考试作弊等。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