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市
物质文化
遗产
传承
保护
情况
调研
报告
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开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达,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开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2022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方案到2023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根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202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那么,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23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23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中我们了解到,XX省还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为切实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2023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用3年时间,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至我们调研时,陕西全省已有20230个县开展了普查工作,占93.5%,已有1.6万名传承人登记在册。截至202322年5月底,广西14个地级市中桂林、柳州已根本完成普查工作,其他12个市正在进行之中。
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2023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个门类共518个工程,涉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202322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2023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工程名录,共计147项。2023年2023月,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方法。在此根底上,全国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陕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1项,入选第一批省级名录的有145项,全省2023个地市均已建立了名录体系,目前共有市级名录工程395项。该省方案在今年年底前完XX县区级名录的建立。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名录的有58项,第二批自治区级名录55项已完成公示程序。与此同时,全区14个市已有13个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入选289项。全区12023个县(市、区)中,已有62个县建立了县级名录,共入选515项。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202322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代表性传承人;202322年1月26日,又公布了第二批551名代表性传承人,这两批传承人涵盖了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制度化,文化部又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方法(讨论稿),对国家级名录工程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和资助等作出明确规定。一些地方政府也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不少省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代表性传承人。XX省已有3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已评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7人,涵盖8个大类、113个工程。该省文化厅制定了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方法,并通过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广西已有1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评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通过为传承人颁发证书、举办培训班、发放传承资助经费等方法,保护传承人,对其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支持和一定的保障。
二、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方
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保护原那么和保护理念,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初步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效显著的保护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应该实施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核心,使之与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开展相适应,就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那么。除此,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以博物馆的方式或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都是辅助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都应以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按照自身自然演变规律开展为前提。目前保护方式主要有:
1.活态整体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要使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一个局部的特殊环境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那么完全可能。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活态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历史街区与村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202322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全国不少地区正在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式方法。如XX省和XX市立足于历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常重视,正积极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XX省XX市编制了关于建立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的报告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中国红水河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XX省制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规划纲要。有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方法(征求意见稿)已由文化部起草完成,正交由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修改完善后将出台。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尝试,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文化部实施的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做法,将有效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2.生产性保护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那么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开展;又能表达其价值。
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经形成了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如山东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河北的“吴桥杂技艺术节〞等等。本次调研的广西XX市,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歌艺术,自1999年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来,壮族民歌就打出了“国际牌〞——在海内外“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促商〞,为XX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开展做出了重大奉献。以202322年为例,民歌节通过市场运作,仅节庆本身总收入就达近3000万元;节庆期间接待游客48.97万人次,全市宾馆饭店出租率达81.44%,旅游收入3202322.63万元;签订投资工程20232个,签订内外贸易合同873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而且拉动了XX市经济的开展。
3.记录式保护
在全国各省区市统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工作人员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河南郑州大学建立了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北京、浙江、湖南等地以口头文学转换成卡通片的方式进行保护。又如本次调研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筹建“广西民族文化网〞网站。XX市在普查工作中已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15个,实物征集63个,拍摄图片5000余张,制作光碟200余张,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均达180个小时,涉及的门类丰富、内容多样。为了保存和利用好这些第一手资料,XX市依托南宁文化信息网,在全区率先开设了“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网页。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翻开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分布电子地图,并能获取相关的资料信息。
在抢救挖掘、记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许多省区市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编辑成文本,出版了一批相关书籍。如陕西有陕北民歌大全、陕北民俗舞蹈史话、陕北民间舞蹈实录榆林小曲集等,广西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彩调艺术资料大全、刘三姐传世山歌、毛南族民歌、仫佬族风情、平果嘹歌(五集)等。
4.博物馆收藏与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开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每一件实物和载体,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为了将这些稀少而又珍贵的实物进行分类收藏、展示和研究,就有必要建立博物馆。如今,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省、市、县大都设立了博物馆,负责本地区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鉴别。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内,还邀请民间艺术大师或优秀传承人现场献艺。在陕西调研中,我们就参观了多处民俗艺术博物馆或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榆林的星元图书馆参观了榆林剪纸展览;在延安的民间工艺展和民间艺术陈列馆,欣赏到了延安地区的剪纸、手绣品、布贴画、年画、糜贴画等;在XX市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内珍藏着33600余件(套)民俗瑰宝,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民用器具、历代名人字画墨宝图照等,从不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