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生态
移民
整体
搬迁
调研
报告
市生态移民整体搬迁调研报告
一、根本情况
xx市位于XX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辖6县1区,20232个乡镇、1470个行政村、91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3.9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3.41万人,占总人口的84.2%,农村劳动力20231.97万人。土地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9.2℃,降水量为453.6毫米。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已成为困扰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开展的突出问题,而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已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需要实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我市自2023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共涉及xx区、xx县、xx县、xx县4个县52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搬迁群众3941户18657人。
二、主要成效
1.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开展相结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搬迁群众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搬迁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安置,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三清四化五改六有〞(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美化环境、硬化道路、亮化街路、净化院落,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有村部、有卫生所、有小超市、有宣传栏、有小广场、有篮球场)标准,全面推进安置区路、水、电、气、房等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建设,安置区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例到达20230%,通村道理硬化率和村内巷道硬化率分别到达20230%和98%,自来水入户率到达20230%,生活、文化、卫生设施配套齐全,村庄绿化、美化率高,极大提高了安置区建设总体水平,改善了移民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对脱离土地、迁入县城的群众一律办理了城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市低保,农业村安置区新农保、新农合参保参合率到达98%以上,“五保户〞供养率、低保户及特困户救助率到达20230%,惠农资金到位率到达20230%。搬迁群众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2.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变化。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那么,结合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选定安置地点,高起点、高标准制定移民区建设规划,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根据拟搬迁村社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群众意愿等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那么,支持偏远山区的农民向集镇中心村或公路沿线转移,采空塌陷区的农民向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开展条件优越的区域转移,有实力的村社和农民整体向县城转移。xx县先后建成麻庵移民二期等一大批移民安置区,原麻庵乡整乡辞别了大山,安口镇安丰社区等5个社区的1200多户农户住上了“单元楼〞,东华镇前岭等村的局部农民还搬进了“小别墅〞。xx县将百里乡二联村、芦子集村生活在国有天然林重点保护区的144户694人整体搬迁到百里乡崖湾村和新集村建点安置,新建移民住宅144户12960平方米。xx区建成了崆峒镇太统村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麻武乡麻武村、大寨乡阳洼台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典型。一排排房屋整齐有序,一条条街道宽阔笔直,一行行树木绿树成荫,搬迁群众实现了生活方式城镇化、居住环境优美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群众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始终将扶持搬迁群众开发产业、致富增收作为生态移民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安置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培育和开展主导产业。对安置区在纯农业村的,大力开展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对安置区在城中、城郊、小城镇中心或公路沿线的,就近开展农家乐、农家茶社、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物流、家政效劳等特色效劳业,妥善安置充裕劳动力在当地企业就业。目前,所有农业村安置区均培育形成特色优势产业1-2个,初步形成了“一村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城中村、城郊村、小城镇中心村及公路沿线村的安置区二、三产业快速开展,6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其中,xx县通过集中连片实施生态移民安置,大力开展牛果菜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牛果菜等多元化转变,有了更多的生活门路。xx区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搬迁群众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牛、果、菜产业开展势头良好,收入大幅提高。xx县砚峡乡依托县城开发和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红旗川高效农业示范区、西华川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效劳区建设,积极开展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有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搬迁群众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种植业向畜牧养殖、果菜开发、商贸效劳、劳务输出等多元化转变,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状况,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4.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迁出区群众原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等,生产方式落后,群众从事放牧、开荒等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这些区域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结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迁出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减轻了对旅游生态区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xx区2023年以来,共实施迁出区生态恢复和安置区绿化3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83%,“生态平凉〞的内涵不断深化,“崆峒旅游〞的品牌进一步提升。
5.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社会风气日趋良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还为搬迁群众搭建起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通过开展文明村社、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各类创立活动,引导村民易风移俗,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根本转变,形成了尊重科学、追求上进、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广阔移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日益坚决。
三、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涉及工程建设、群众搬迁、政策协调、工程整合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各相关县(区)成立了由政府县(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县(区)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及实施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协调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安置工程方案的落实、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同时,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督查调度机制,把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列入重点工程督查调度范围,深入工程实施乡镇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现场催促检查,掌握工程建设情况,了解工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研究,协调解决,促进了工程顺利实施。
2.坚持因地制宜,精心规划设计。一是严格标准,合理布局。聘请有资质的机构和技术人员、进行精心测绘设计,使总体规划、单项工程设计互相协调、布局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联户集中建设,缩减了宅基地之间的空闲地,有效节约了土地。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根底设施建设上,将水、电、路等根底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到位,乡村道路及街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并在道路两旁留足绿化地带及排水沟,确保安置点建成后,村容整洁,环境优雅,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搬迁建房方面,设计集中建设图纸和方案,交给群众反复讨论,再确定户型,根据建房户经济状况分类指导,分户型实施。
3.多方整合资金,形成工作合力。把整合工程资源作为工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在保持原有工程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乡村道路、产业开发、危旧房改造、稳固退耕还林等工程资金进行有效整合,支持安置区根底设施建设,扶持搬迁群众开展优势产业。工程实施前,积极与相关单位协调,将各部门工程尽可能的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合。资金协调到位后,按照各种资金来源,使用范围,统筹安排,确保整合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用到工程建设上,充分发挥工程的“示范效应〞。
4.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投资效益。严格执行国债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XX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暂行管理方法,对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格落实报帐制度,按工程方案核实使用,采取“直通车〞的方式兑付补助资金,财政和审计部门严格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杜绝挪用、改变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效劳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发动,使广阔干部群众对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重大意义、实施步骤、建设内容、筹资渠道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自觉支持工程建设,广阔群众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同时,通过退耕还林、科技推广、改善教育卫生条件等措施,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安置区,对搬迁群众进行传、帮、带,使搬迁群众掌握一些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生产技能,引导和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存在问题
1.移民迁入区土地调配难。土地二轮承包后,规定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延长30年,即到2027年12月31日前行政干预土地分配没有明确的合理合法的政策法律依据,加之近年来,减免农业三税,兑现粮食直补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激发了广阔农民群众种地的积极性,迁入区群众不愿将原承包经营的耕地调出,土地调配工作难度相当大,导致移民群众有房居住、无地耕种。
2.移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移民群众多为贫困人口,本身经济状况很差,移民工程属补贴工程,政府只能投入局部资金,贫困群众无力承担自身搬迁费用,即使迁出后也无力开展新的增收产业工程,出现了迁出后返贫、迁出后更穷的情况,局部村社出现了住洋房的贫困户。
3.移民工程资金严重缺乏。平凉属农业市,财政情况不是很好,有的县区经济还很落后,但非国家扶贫重点县,争取上级政策性投资的路子窄,以工代赈等较大规模的扶贫工程难以落户平凉,而移民群众大多属贫困户或低收入家庭,自我开展能力极弱,从政府到民间,都无力实施较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
4.局部群众过分眷恋故土。受传统观念影响,局部群众,尤其是年长老者不愿离开故土,对搬迁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做消极宣传,给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5.工程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一些工程乡镇前期工作不扎实,对工程调研论证不充分,工程实施中调整和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工程资金报账制落实不到位,不按规定和要求及时报账。同时,随着工程争取的数量越来越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监管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力量明显缺乏,县乡两级从事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科学编制工程建设规划。规划是工程申报和实施的前提,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领作用。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那么,在认真调查摸底的根底上,科学编制生态移民搬迁实施规划。生态移民搬迁规划要在目前相关规划根底上,进一步认真调查摸底,合理确定搬迁对象,科学选择安置点,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认真编制好生态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开发、村庄建设、根底设施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2.突出特色,加快开展移民后续产业。按照“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原那么,加大对移民安置片区的公共效劳设施建设力度,做到水、电、路、网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并要坚持生产与生活并重,因地制宜,及早谋划,制定好安置区的开展思路和产业规划,迁入新居后,要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由传统种植业向开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从事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由靠地为生向借地生财转变。加强致富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户移民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提高移民群众的自我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