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国际贸易
教改
分析
范文
天道酬勤
高校国际贸易教改分析
一、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现状一课程体系不合理在很多高校中,由于专业课程教学分工的需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师一般情况下不讲授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经济合作,而这几门课程中恰恰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这几门课程的教师很难有效的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以及合理的设定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2]。
其次,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之前应该已经学习了相关经济学的课程,例如西方经济学等。
但是针对经管类以外的专业来说,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英语学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和茶学专业并没有开设相应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就为国际贸易的教学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时的补充根底课程的知识,给课时分配带来了难题,很有可能因为课时的限制,导致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时上得不到完全充分的保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需调整首先,国际贸易课程总体而言是偏向于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因此对于初次接触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对它的实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了钻研的动力,也就无法实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之一。
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体系内,更新或调整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内容需更新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动态开展的学科,因此它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与时俱进,顺应国际贸易的开展变化。
但是,目前由于教材内容更新、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在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中,从内容上看,都无法全面的反映当前国际贸易开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例如,本校采用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教材,这本教材以根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体系合理,在内容上重点和难点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今国际贸易开展的实际。
但是,教材在案例和数据上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章节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开展和变化予以加强。
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合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明显的感觉到现今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下降,这一点在本校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表达。
很多学生缺乏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了解当今国际经济政治的局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相关知识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背景信息的铺垫,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国际贸易实践的能力。
另外,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上,通过简单的背诵来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不能有效的利用已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深层次分析,从而对相关理论结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文字记忆上,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们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经济学理论的根底上,了解国际贸易的开展,深化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也为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打下理论根底。
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衔接与整合,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学、世界经济概论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
同时也要求这些课程的相关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找出这些课程中的重叠局部,确定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强调每门课程的重点局部。
另外,针对不同专业所开设的国际贸易课程,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以符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内容1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为了表达国际贸易开展的时效性以及教学的系统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现有教材的根底上,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内容进行加强或补充。
例如国际效劳贸易的局部,国际贸易的竞争正在逐渐从商品贸易转化为效劳贸易,而在大多数国际贸易的教材中,针对国际效劳贸易仅仅是概念性的介绍,点到为止,缺乏深刻的剖析和实时的数据。
所以在进行效劳贸易这一章节的教学时,不仅仅要求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解效劳贸易的定义和特点,同时需要教师对当今全球效劳贸易的开展状况多做一些介绍和分析。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展仍在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从单一的国家和地区转化为区域经济集团,很多教材对当今主要的经济贸易集团仅仅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没有具体的介绍这些经济贸易集团的贸易现状和影响,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也没有细致的分析。
基于此种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课外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区域经济集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分析,强化重点内容,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当今国际贸易的态势。
再次,在很多国际贸易的教材中,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这一局部中,非关税措施的介绍没有重点突出那些对现今以及未来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非关税壁垒。
同时,绝大局部的教材也很少触及非关税壁垒对涉及国产生的具体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法或专题教学法深化非关税措施的介绍。
另外,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致使兴旺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出现向保护主义的大步回退,这种转变也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予以传达的信息,引发学生对于未来国际贸易开展趋势的思考。
2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增加教学内容[3]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于本省,本省的学生对于当地的经济状况比拟熟悉,针对这一情况,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相应的增加本省的经济开展和对外贸易的情况,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了安徽省经济开展的相关资料,例如安徽省的对外贸易情况、支柱产业和工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情况、安徽省的效劳贸易开展现状、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及所遭受的贸易壁垒,取得了比拟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教学重点因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理论体系开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根底地位,所以针对理论教学局部,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国际贸易的根本概念及原理,如果根本的理论根底没有打好,那么就无法透彻的掌握后面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
当然,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仅仅考虑根底的重要性,也要表达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前沿性。
国际贸易的开展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开展的,其理论也是随着人类对外贸易的经济实践和认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不能仅仅做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应该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加大这些新贸易理论的讲授力度,使学生对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象有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国际贸易课程各个章节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性的来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一种教学方法[4],在很多管理学的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这种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真实发生的事件,这种真实的环境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述贸易政策时,如果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各种措施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失去听讲的兴趣,但是如果引用相关的案例来讲述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分类、内容与实施,并且分析案例中的措施对相关国家贸易的影响,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也对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提问启发法如果完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单独讲解国际贸易的概念和理论,学生通常会在课程还没有过半就因为觉得乏味而精力不集中,往往造成教师台上大声讲,学生台下小声讲的局面。
针对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讲述国际分工理论的时候,如果在讲解之前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有什么好处?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时具有哪些优势?我国与日本和美国比拟,优势表达在哪些方面?,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分工的作用以及每个国家是如何参与国际分工的。
3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很多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仅仅起到了电子板书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信息量巨大,有些时候学生来不及吸收,反而使其教学效果不如传统的黑板教学。
那么针对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视频文件等多媒体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总结,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也不会觉得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
例如,在讲到国际贸易产生与开展的时候,可以采用大国崛起纪录片中的相关视频;在讲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贸易战争中的相关视频。
这些多样化的教学资料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不会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太过遥远。
三、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尝试与改良,安徽农业大学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兴趣。
当然,任何课程的教学都是一个动态的开展过程,教师应顺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开展的新趋势,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从而为培养全面开展的复合型人才效劳。
本文来自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作者何婷婷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