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诉讼
羁押
审查
工作
调查报告
2023年诉讼羁押审查工作调查报告
诉讼羁押,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被剥夺人身自由的状态。与之类似表述的还有审前羁押和未决羁押(1)。未决羁押与诉讼羁押类似,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院作诞生效裁判之前被剥夺人身自由的状态。但诉讼羁押更能体现羁押性强制措施的诉讼保障功能,因此,本文使用“诉讼羁押〞这一称谓,并将争辩对象限定为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确定的拘留、检察机关批准、确定的逮捕,提起公诉后人民法院确定的逮捕,以及与拘留、逮捕相伴的羁押状态。总体来说,我国诉讼羁押在实践中起到了确定的保障刑事诉讼顺当进行、防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急性等作用,但同时,诉讼羁押也存在着严峻的问题,甚至消逝了功能的异化,突出表现为羁押优先化、羁押普遍化、羁押状态的超稳定以及捕后轻刑率高等。鉴于我国目前刑事司法中较高的羁押适用率和捕后轻刑率以及超期羁押屡禁不止等羁押适用错位情形的长期存在,能否通过相应的制度试点积累改革经验,为完善目前较为落后的羁押制度供应可资借鉴的制度范本是当前较为重要的课题。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创立“一点双审三联动〞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在推断羁押必要性这一问题上进行了乐观探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构建诉讼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一点双审三联动〞工作机制的理论根底
(一)诉讼羁押问题的理论分析
1、羁押的实质。纵观国内外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羁押实质上都是一种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制度。但是,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制度并非仅限于羁押,拘留和逮捕以及刑罚等也会产生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后果。从理论上来说,羁押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最为严峻的一种强制措施,在适用上必需经过严格的司法审查,只有具备法定情形并符合法定条件才能适用;同时,就限制、剥夺人身自由而言,羁押与监禁刑并无实质的区分。但是,作为一种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羁押与刑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羁押的非惩罚性。
2、羁押的功能。从理论上来说,无论羁押是否作为一种独立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其主要的功能都在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当进行,即羁押具有程序性保障功能;同时,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包括对被告人的保障,以及对社会的保障,即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危害社会的行为,比方再犯新罪,危害证人、被害人,或对整个社会具有极为严峻的危急性,羁押应当在确定程度上具有社会保障性功能。
3、羁押的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羁押的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其实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宗旨。司法审查侧重于公权力的行使,其强调权力行使的有限性和合理性,而司法救济那么侧重于从当事人的权利疼惜方面,其强调对那些受到非法或不当行使公权力而受到损害的权利供应救济,其实质在于使得被剥夺人身自由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时机将羁押的合法性、必要性问题提交给中立司法司法进行审查,并在羁押显属不合法、不必要时尽快予以变更。
(二)诉讼羁押问题的现实缘由分析
1、羁押的附属性。在西方国家,羁押是一种独立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无论是在适用理由还是适用程序都具有确定的独立性。但是在我国,羁押不仅不是一种独立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反而呈现出极强的附属性。在功能上,羁押附属于刑事实体判决,具有确定的惩罚性;在地位上,羁押附属于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拘留或逮捕的适用自动产生羁押的法律效果;在期限上,羁押附属于办案期限。
2、羁押替代措施的缺失。目前,在我国大局部强制措施要么本身就会导致羁押,要么在适用上会产生变相羁押的后果,唯一可起到替代羁押作用的取保候审由于适用范围的限制以及缺乏与羁押措施之间的转换机制,再加上制度设计和实践效力上的种种缺乏,并未真正发挥其替代作用。于是,强制措施体系过于依靠羁押和羁押替代措施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实践中羁押率的居高不下。
3、羁押解除、变更机制的缺乏。相比国外而言,我国在羁押的主动审查方面存在重大的立法缺失。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司法机关假设觉察强制措施适用不当的,应当准时撤销和变更。这虽然可以视为司法机关主动审查羁押合法性的法定要求,但这种法律规定照旧显得粗疏。法律并没有对审查程序、条件做任何的规定,也没有规定审查的间隔。而且由于审查照旧由作出确定的机关进行,并无中立的人员或机构的参与,无法避开行政化的缺陷,这在实践中表现为相关部门鲜少主动审查羁押是否有必要连续,甚至屡屡突破羁押期限,导致超期羁押。这种变更机制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国羁押状态的超稳定性,不利于被羁押人权利的疼惜。
4、羁押救济体系不兴旺。被羁押人在羁押中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必需有相应的救济机制加以保障,否那么法律赐予的权利将无法实现。与域外的立法以及实践相比,我国的羁押救济体系在立法上存在缺陷,且在实践上运行不畅。主要表现在:缺乏羁押确定期间的救济、羁押执行期间的救济不完善、事后救济不完善、缺乏救济保障制度等等,这些均导致了羁押确定的做出完全依靠于公安、检察机关收集的证据,并依据该证据作出的是否有羁押必要性的推断;实践中被羁押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极其困难;以及错误羁押的难以订正等现实状况。
二、构建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制度特色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概述
作为整个羁押制度的核心,羁押必要性问题确定着羁押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如何推断羁押必要性、以何种程序推断羁押必要性以及羁押必要性发生变化后如何重新评估等问题是整个羁押制度构建和完善必需重点关注的问题。鉴于实践中略微犯罪的羁押率和轻刑率均很高,且从略微犯罪入手扩大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面临较少的制度障碍,市检察院与公安机关依照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之规定,相互协作、互为监督,对适用羁押的合法性、必要性,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审查评估,并对违法、不必要的羁押进行了必要的订正、供应了相应的救济,随着实践的深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办理交通肇事、轻损害、盗窃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明确逮捕必要性认定的假设干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制度,从而形成了“一点双审三联动〞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后文简称为模式)。所谓“一点〞,是指以诉讼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为中心点。诉讼羁押的必要性,是诉讼羁押审查中的核心,是强化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转变一捕到底、一押到底现状、完善羁押体系的关键。所谓“双审〞,是指针对羁押必要性实行静态审查与动态审查相结合的方式。静态审查是指作出羁押确定时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动态审查是指在羁押状态持续过程中,检察机关准时、定期、主动审查是否仍有必要实行羁押措施,并准时解除或者变更丧失必要性的羁押措施。所谓“三联动〞指的是检察系统内侦监、公诉、监所三部门在羁押必要性问题上相互合作,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联动局面。其中,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对报捕案件进行逮捕必要性的审查、对捕后案件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公诉部门负责在审查起诉阶段审查羁押持续的必要性;监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侦查机关对羁押措施的执行状况,并对在押人员的羁押必要性实行动态监督。“三联动〞在三部门分工负责的根底上,形成协同全都、信息共享的动态审查、变更、监控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加强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力度,而且有利于推动检察业务资源的优化整合。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制度特色
1、羁押必要性推断因素的明晰
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是把握羁押率、提高羁押确定质量的关键步骤,而且羁押涉及公民最根本的权利和自由,理应有较为明晰的必要性推断标准。但我国立法并未对“必要性〞作出明晰的界定,仅仅在规定逮捕条件时提出“实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缺乏以防止发生社会危急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但这一规定过于模糊,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有逮捕必要〞的精确 内核,再加上“够罪就捕〞的提出,使得逮捕在适用时往往无视了必要性这一关键要件。
模式领先就羁押必要性的明晰化进行了改革尝试,在最初选定的交通肇事、轻损害、一万元以下盗窃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等四类案件中,引入了“逮捕必要性评估表〞机制,要求公安机关在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实体刑事责任的证据同时,乐观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羁押必要性的证据。为全面考虑与推断羁押必要性相关的因素,提高羁押确定的质量,该模式建立了逮捕必要性评估系统,将逮捕必要性因素分为共性和特性两大局部,共性要素局部适用于全部的刑事案件,特性要素局局部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案件,主要包括交通肇事案件、轻损害案件、盗窃案件和未成年案件。共性因素包括:当事人是否有户籍证明、户口是否在本市、是否有证明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嫌疑人是否属于特殊主体(2)、不羁押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影响本案或其他案件侦查的可能、不羁押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影响社会稳定的可能、是否存在严峻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形、前科状况(3)、在本地是否有固定住宅或固定工作或学习单位、能否供应保证金或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担当保证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否存在某些特殊的情形(4)。对于盗窃案件,评估的因素有:犯罪情节(5)、数额和某些特殊情形(6)。对于损害案件,评估的因素有:是否有损害他人身体的有意、损害后果、是否赔偿被害人损失、是否存在特殊情形(7)。对于交通肇事案件,评估的因素有:是否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法定刑期、案发后表现、是否赔偿被害人损失。(8)
随着实践的深化,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范围与标准作了进一步的扩大明晰。确定“羁押必要性审查适用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清楚、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良好,且没有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的案件。(9)〞这种将羁押必要性推断因素明晰的好处在于为办案人员推断羁押必要性时供应了相应的参照,有助于办案人员从整体上衡量是否有必要实行羁押措施,避开了以前较为抽象地考虑羁押必要性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羁押确定的质量,保证羁押适用的科学性。
2、动、静双审的羁押必要性监控机制
第一,把好批捕关,突出侦监部门的审批作用。侦监部门的职能是严格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案件,重点是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风险评估结果的审查。为保证侦监部门在必要性审查方面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必要性审查软件针对公安预审机关和检察院批捕机关设置了不同的进路。侦监部门在审查之后,比照公安机关移送的风险评估结果,假设认为确有逮捕必要,即批准逮捕。假设侦监部门认为案件可以做“无逮捕必要不捕〞处理,在参考监所部门反响的“监内表现状况评定表〞后,可以做出不批准逮捕确实定。如此,案件经过侦查预审部门和侦监部门的两道审查,并有监所部门的评定表作为佐证,最大限度地将没有羁押必要性的案件排解出去。
其次,强化监所部门的监控功能。监所部门是检察机关内局部工中贯穿整个侦查、批捕、起诉、审判环节的重要业务部门,犯罪嫌疑人从拘留开头始终到判决生效、刑罚交付执行都处于监所检察监督的权力范围内。因此,监所部门对于被羁押人信息的猎取、更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监所部门在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方面主要发挥如下作用:(1)对整个诉讼过程中的羁押合法性进行审查;(2)监督建立羁押必要性特殊档案,对有和解意向但未能在批捕阶段达成和解的案件跟踪关注。(3)对在押犯罪嫌疑人表现进行评定,准时对侦监、公诉部门的征询函进行反响。(4)监督羁押措施的执行,针对不同的状况,直接向公安机关发送“订正违法通知书〞“到期预警〞“变更强制措施的检察建议〞等。(5)对变更强制措施案件进行跟踪监督。(6)保障被羁押人在押期间的合法权利。如此,监所部门的角色从单纯的看护型监督转变为全方位的审查型监督。
第三,发挥公诉部门吸纳异议、修正羁押确定的功能。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阶段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审查起诉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以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两种形式进行。主动审查是指公诉部门的案件承办人收到移送审查起诉案件材料后,结合监所部门的档案信息,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应当被连续羁押进行审查。假设承办人认为有必要变更强制措施,在收到监所部门出具的在押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