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直接
德育
局限性
分析
对直接德育课局限性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开展,学校德育的时效性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借鉴我国古代和国外的德育经验,不妨采取各种间接德育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学科教育渗透、活动课程体验以及生活的熏陶等方式,更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关键词:直接德育;学科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9-0037-03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假设干意见中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原那么有如下规定:“(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那么。(2)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那么。(3)从标准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根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开展。〞 这些规定表达了我们改革道德教育的理想和对德育时效性的追求。实际上,新课程中的德育课程的改革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欣喜的同时又有很多疑问。德育的效果是否真的因此而提高了?德育课对学生的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了呢?我们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直接的德育课呢?本文尝试分析直接德育课当前的局限性,并尝试探讨道德教育的更好方法和途径。 二、直接德育课的局限性分析 开设专门的德育课,事实上就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所进行的直接道德教育。其潜在的理论假设是:道德是可分成不同的局部不同的条目来教授的。和它相对的是间接德育,是指在其他学科教学或生活场景中进行的道德教育过程。客观地说,直接德育课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间接德育的存在也非常必要。我国德育课的授课形式和其它课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学生们在其他课考试的压力下,根本不讨厌品德课。觉得有趣的话就听一下,否那么就在下面做别的事情或者思想开小差。因为德育不用考试,学生根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教师们也并不重视,开始的时候象征性地上几节课,按教材或者自己的经验与理解讲一点,后面的课让学生上自习课,只要不大声喧哗不出教室就成。学生也乐得自由。在以考试衡量一切的应试教育中,这样的课在学校里领导不关心,老师不重视,学生更是不放在眼里,根本上成为虚设。一学期下来,学生根本不留什么印象。这样的课和生活也许有点联系,但是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根本不能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新课程改革中对德育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改进,尤其是课程的编制。如果实施得当,这样的德育课效果是很好的。可是在县镇以下学校根本还是按照老一套进行的,这可能和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教育观念落后有关,也受到学校环境、实施条件等各方因素面的影响。教材是用来讲的而不是运用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这样实施新教材的结果是违背我们的改革初衷的,穿旧鞋走旧路永远进步不了。那么有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德育课呢?道德教育难道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吗?学生的道德品性难道只能由教授而得到吗?难道就没有别的途径进行更好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吗?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有过形象的比喻,烧开一壶水需要水温到达100度,但是我们的许多思想道德教育烧好的是50度,学生们有了道德认识,也有了一些行为,但是在把它固化为习惯和自觉行为上却并不成功,更为关键的后50度,烧得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的直接德育课的局限。除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知识和理想的教育外,更为关键的是采用各种方法叫青少年体验,在体验中升华道德情感,在体验中养成道德习惯,在体验中展现青少年崇高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道德行动。 三、学校生活中可借鉴的德育方法途径 对于学校德育,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批评声音。试问:学校在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真的是毫无成就吗?难道学校在学生的品德养成中引退了吗?仔细考察一下,我们发现,无论哪一级哪一类哪一个学校,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开展,这其中有有组织有意识教育的结果,也有无意中促成的作用。不管怎么说,学校这个小社会圈,这个环境蕴含了很多教育因素,具备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明显优势。比方学校升旗,每周的例会,每学期的开学与放假典礼,每学期的颁奖会,学校举办的全校歌唱比赛,运动会,以及平时学校搞的一些活动课更有教育意义。在这些活动中,领导和教师或者某个学生代表的讲话更能在学生头脑里留下印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带着热情和兴趣的,更真切地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必要和重要性,在讨论或争论中更加明白一个道理。与正式严肃的德育课相比,真正的教育或者教育效果并不在课堂上,而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迁移默化的影响里。用“春风化雨〞来形容德育的形式和效果是最适宜的。我们何不利用这些活动,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培养呢?实际上,以上所说属于德育的隐性课程,这早已不是新鲜词,在开发隐性课程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由以上讨论,我认为我们不必非得开设正式的课程才能说明它的重要性。我们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过程、方法和及实际效果。根本的道德知识融合在其它学科中经常进行讲授,使青少年学生时刻能够学习道德知识。原来的品德课取消,把更多时间开辟出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可以是学校里课外活动的常规,更要走上社会,真正地了解体验社会生活。当然,要求学校和老师制定方案,进行周密的方案和组织,活动后还要求教师组织好反思讨论,在这些活动中能真正激起学生的道德敏感、道德情感,中间适当的加以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将道德教育融进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有充分的理由。首先,不同学科学习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的开掘,可以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和情感投入,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知情统一。其次,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确实认,又有群体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革新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和内容,必须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首先,需要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每一个教师,不管其在学校教育中肩负何职,都必须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其次,需要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由于这种热情,教师才会自觉地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材料中可能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才会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研究、开发和创造道德教育的各种可能性,并对诸环节中的自我表现加以反思和调整,才会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道德生活的根本场所,才会在课堂中自觉地依据道德交往情境呈现多元角色。最后需要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的能力。一个具有道德影响力的教师,是能发现学生生命内在的德性潜质、不断探索这种潜质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并为之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促其成长的教师;是能在开放的社会与学校教育中持续性地思考、探究和辩证处理新的道德难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是既有人文情怀,又能践行人文关心的教师。 道德教育还需要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须创设多种感人情境以触动青少年学生的灵魂,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世界的全面熏染中,诱发、唤醒他们各自独特的道德体验,形成各自的情感、态度系统及价值世界,最终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刘京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博士论文; [5]景光仪.当代教育模式建构探析[D].四川师范学院2023年度硕士论文.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