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善公信力问题分析与对策工商管理专业.docx
下载文档

ID:668913

大小:47.41KB

页数:1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慈善公信力问题分析与对策 工商管理专业 慈善 公信力 问题 分析 对策 工商管理 专业
论文题目 慈善公信力问题分析与对策 内容摘要 2012年的慈善丑闻接连曝光,慈善组织的宗旨及其运作机制均受到了公众的严重质疑。由于此次慈善信任危机中的相关主体多为官办性质,因此其所引发的慈善信任危机不仅涉及相关慈善组织,也直指政府机构的执政公信力。在慈善信任出现危机的境况下,我国政府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改善当前状况,尽快走出信任危机困境,推动我国慈善公益事业走向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这是一个不容绕过且亟需我们反思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公信力 慈善 慈善危机 公益性 目录 引言 1 一、慈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一)加强慈善公信力的必要性 1 (二)郭美美事件透视出的我国慈善公信力问题 1 1、郭美美事件解析 1 2、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 2 3、慈善公益活动在公众中认知度低 3 二、慈善公信力问题成因分析 4 (一) 行政管理问题 4 1、政府过多干预 4 2、 立法缺失 5 (二)慈善组织内部管理不善 5 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5 2、监管制度不完善 5 3、内部治理不合理 5 (三)社会环境问题 6 1、 经济环境限制 6 2、公众认知度低 6 3、社会监管缺失 7 三、加强慈善公信力的对策 7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7 (二)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管理 8 (三)创建良好的社会慈善环境 8 结论 9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引言 慈善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说,慈善组织严格、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透明、高效、规范的活动原则,慈善组织完善的自律机制与外部监管机制等等,都是为了更好营造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从而实现其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推动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一、慈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加强慈善公信力的必要性 “慈善”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仁慈、善良的涵义,中华民族有讲求仁爱、积德行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2008年汶川赈灾的全民慈善更是举世瞩目。然而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明星“诈捐门”、“骗捐门”,到2011年6月以来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慈善风波一再降低慈善组织公信度,慈善组织深陷信任危机。 慈善事业以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为发展基础,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即公众是慈善事业的主体。慈善组织深陷信任危机,严重丧失公信力,将直接导致公众参与不足,从而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化解信任危机,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重拾公众信心,这是当前慈善风波背景下慈善组织亟待解决的首要命题。 (二)郭美美事件透视出的我国慈善公信力问题 1、郭美美事件解析 前一段时间,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因为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博主“郭美美”年仅20岁,新浪微博的认证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2011年6月20日被网友发现,被指炫富。“红十字会总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到哪去了?”红十字会,这个中国规模最大的公益慈善机构,随即陷入一场被公众口诛笔伐的漩涡之中[1] 。 紧随其后,卢星宇又把众人的眼光吸引到了中非希望工程及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之间的瓜葛中,其中的官商勾结,打着慈善旗号敛财的面目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不满;8月,无锡尚德“捐赠门”事件又将慈善总会的“发票潜规则”公之于众,暴露出慈善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甚至有意纵容,官办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已面临严峻考验;9月,河南宋庆龄基金会挪用募款放贷事件,更是一个重量级炸弹,将慈善机构财务监管之混乱现象一览无余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引来公众对公益慈善机构的善款合法合理使用产生严厉质疑。鉴于此,陈光标的"裸捐"自然会引起争议,人们对其善举之动机的理解与赞赏少了,猜疑与不信任多了,有相当多的人开始认为陈光标的"裸捐"行为是一种商业做秀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捐赠,慈善信任危机的影响开始初见端倪。继以上慈善丑闻被相继批露之后,公益机构最核心的价值和内涵均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各地慈善机构的募款活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捐款额急剧下降。有资料显示,“郭美美事件”后的7月,北京市红十字会共接受社会捐款28笔,总计154404. 86元,其中个人捐款8笔共7495元。而在此前三年(2008-2010),该机构的月平均捐赠额分别为124万元、220万元和756万元。河南省红十字会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7月仅收到捐款5295元,上一年同期的善款数是当年的68倍;深圳市红十字会2010年7月共有社会捐款721900元,2011年7月社会捐款同比下降了 97%。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红十字会澄清“微博炫富事件”.新浪微博致歉2011-6-22 2、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 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不高,透明度较低,严重影响着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影响着捐赠者的捐款热情,阻碍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制度的不透明,公众对善款的去向持怀疑的态度 龚文君.浅谈现代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J].社会工作,2008(8) 我国的一些慈善组织,长期以来账目基本不对外公开,即使政府掌管捐助财务的机构也没有以有效地方式向人们公开善款的使用运作方式、详细账目。普通民众并不清楚它们的运作是否规范,资金的来龙去脉是否明确。对于善款的使用情况,特别是那些没有具体捐赠对象的善款,捐赠者也无法知晓。这对于捐助者来说,如果捐助的财务使用状况不明,就会导致捐赠者的慈善热情降低,影响捐赠者的捐款信心[2]。 第二、监督机制缺失,引起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 慈善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明确财务的来龙和去脉,建立公示机制,不能建立财务使用的追踪机制,不能建立良好的财务反馈机制。不能透明善款的使用情况,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就不能进行良好的行业内部监督,也无法进行良好的行业问的监督及其社会监督,就很容易引起行业内部人员管理的松散,自制力的降低,从而容易导致擅自挪用善款、甚至贪污等慈善组织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这将严重打击人们的慈善信心,产生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 第三、慈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由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慈善法律法规跟不上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对慈善组织的性质还没有明确的定位,活动形式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的阐述,以及对慈善组织监督和管理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慈善事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慈善组织自身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问题是阻碍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是慈善的生命。加强慈善透明度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丧失社会公信力,慈善组织就会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他最重要的价值[3]。公布善款的来龙去脉,加强慈善的透明度,可以增强慈善公信力,可以防止个别人利用我国慈善的“不透明”谋取利益、防止慈善制度的腐败,可以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捐赠者和受赠者,可以保护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向常水、杨志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求索,2008(10) 。 3、慈善公益活动在公众中认知度低 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角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7( 4) . 慈善事业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事业,应该向着“平民慈善”的目标发展。慈善事业的社会认知度是指市民对慈善事业的相关概念、相关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度是指市民和企业参与各种慈善活动的意愿和实际参与的比例、程度和频率[4]。 1、关于慈善的涵义。仅有43.79%的人正确地将慈善理解为“民间帮困”;有超过20%的人对慈善的理解错误,认为慈善是政府救济或富人施舍;有34.64%的人认为慈善是个人信仰,这种看法难称其为错误,但也并不够准确。 图2.1 对于慈善含义的认识状况 2、关于慈善意愿。表示愿意参与慈善活动的占92.11%,这与国内相关调查的结果基本相近。但在回答更愿意参加何种慈善公益活动时,选择捐款捐物的仅有24.82%,这反映出人们对于捐款捐物有所顾虑,选择最多的是做义工或志愿者,占53.19%,这与大连义工(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的现状是相符的。另外有34.87%的人愿意参与慈善活动但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这一结果表面上看与“实际参与状况”的结果存在矛盾,即“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参加慈善活动的人数应与“没有参加过”慈善活动的人数基本相等,而结果显示则相差24.34%。经分析,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部分曾经参与捐赠的人没有将其行为视为慈善活动的一种,也就是对慈善活动的理解存在偏差。进一步推测,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一些通过单位或社区等渠道捐赠的人将其行为视作例行公事或上级摊派而非慈善活动。 图2.2参与慈善活动的意愿状况 3、关于实际参与。表示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的人合计占89.47%,但经常捐赠的人只占15.79%,表示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也仅占12.67%。另据了解,2006年大连市慈善总会募得的1.45亿款物仅有10%来自个人或团体,另90%来自企业。而参与捐赠的1140多家企业也仅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9%。显然,慈善还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普通市民和小企业对慈善事业的资金贡献不大。 二、慈善公信力问题成因分析 以郭美美等事件为导火索的一系列慈善丑闻,强烈冲击了国内慈善系统的公信力,导致社会慈善捐款额急速下滑,慈善机构正在失去公众的信任。从某种程度上讲,导致慈善事业信任危机的根源大致可归为三个相互呈耦合关系的失序问题,即慈善认知的失误、慈善管理体系公私边际的失序以及慈善的伪市场化歪曲等[5]。同时,我国目前对公益慈善机构的监督容易流于形式,比如对公益机构的年度检査报告,发挥的作用很有限,难以建立信心和引导公众捐款。此外,目前的红十字会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NGO,它是一个由财政部门单独设立账号、在政协占有席位、享有参政议政权的一个人民团体。其人事关系由组织部门负责,由此形成的"对上负责"与公众和捐赠人要求红十字会在资产运作、管理等方面完全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对下负责”是截然相反的。这也必然导致社会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 由此可见,慈善信任危机的形成是一个缘于多因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 行政管理问题 1、政府过多干预 对我国第三部门当前环境进行分析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的总报告中指出,我国第三部门在整体上还非常弱小,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自主性,同时还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失调,其命运掌握在环境力量的手中,尚不具备主宰自己未来的能力。由此结论,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慈善组织也仍是“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6]。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是政府购买NGO服务,而中国却正好相反,慈善组织在公募之后,往往将善款交由政府统筹使用。由于政府体系较为庞大,善款进入财政之后,往往会模糊了每笔钱的具体来源。因此民众所希望公开的善款去向信息就存在着现实的障碍[7]。事实上,这种信任危机既涉及半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自身绩效的下降也涉及社会方面的信息与评价标准的变化。“越位”则表现在政府过分参与具体慈善活动,导致慈善组织“官办色彩”浓厚,民众难以意识到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存在及作用,导致慈善风波不仅引起慈善信任危机,更是引起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