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呼伦贝尔
草原
退化
现象
原因
分析
报告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现象及原因分析报告
XX市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及治理方法探索:本文
关键词:天然草原、退化、治理
XX市(以下简称博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原面积2503万亩,占总面积的61.8%,是构成博州生态环境的主体,也是博州草原畜牧业的根底。自上世纪80年代有调查数据以来,博州天然草原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退化,寻找出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并探索出治理方法,对博州生态环境和畜牧业持续健康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博州天然草原退化情况
据202223年新疆农业大学对博州天然草原资源调查研究报告和近几年的调查统计,全州现已退化草原996万亩。退化主要表现为天然草原生产力下降、天然草原植被群落出现次生演替甚至沙化现象,天然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品质等指标表现出较大幅度下降等。
1.1草原生产力水平变化情况
据上世纪80年代调查统计,本州使用天然草原亩均产鲜草122.8公斤,其中夏草原亩产鲜草205公斤,春秋草原亩产鲜草87公斤,冬草原亩产鲜草128公斤;202223年新疆农业大学对博州天然草原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统计,本州使用天然草原亩产鲜草73.21公斤,其中夏草原亩产鲜草126.11公斤,春秋草原亩产鲜草47.51公斤,冬草原亩产鲜草75.9公斤。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从上世纪80年代至202223年,天然草原亩产草量下降了40.4%,其中夏草原产草量下降了38.5%,春秋草原产草量下降了45.4%,冬草原下降了39.9%。
1.2天然草原植被群落变化情况据上世纪80年代调查显示,博州夏草原植被成分主要以丛生型禾草和杂类草为主,而目前,夏草原逐渐发生着次生演替现象,一是低矮的匍匐类牧草大面积侵占优质牧草生产空间,如白花车轴草、异株百里香等面积已达60多万亩,且有逐渐向建群种演替的趋势,局部区域已经变成优势建群种;二是毒害草大面积侵占优良牧草生长空间,如乌头、橐吾、毛茛等毒害草面积已达70多万亩,局部区域毒害草已经成为优势建群种;三是旱生牧草逐渐侵占原有牧草生长区域,如冰草、针茅等植被生长区域逐渐向高海拔靠近,原有植被被替换;四是高寒草甸生长下线上移。博州春秋草原以博洛塔绢蒿、角果藜、叉毛蓬、小蓬、猪毛菜等植被为主,目前也在发生演替,一是蒿类及小丛禾草在草原植被中的成分呈减少趋势,其种群衰败或减退,其生命力减弱,一年生牧草大量增加;二是毒害草骆驼蓬大面积生长;三是旱生、超旱生植被生长下线上移。
1.3天然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品质等指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据草原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天然草原植被植被盖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总体下降幅度在5-2023%左右,局部区域甚至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地表裸露现象;同时,植被高度、多度、牧草品质等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博州天然草原退化的原因分析2.1气候变化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据统计,全州年均气温从1980年的平均6.3度,提高到2022年的6.7度,202223年的7.3度,分别提高6.3%、15.9%;降雨量从1980年的平均174毫米减少到2022年的平均167.7毫米、202223年的134.4毫米,分别下降3.6%、22.8%;蒸发量从1980年的平均1592毫米提高到2022年的1655毫米、202223年的1751.7毫米,分别增加4%、2023%。由于气候变化造成干旱、暴雨、风沙等恶劣天气增多,原有的水、土、光、热等资源分配出现了较大变化,牧草生长受到影响造成退化;同时“暖冬〞气候对牧草春季返青与生长和蝗虫鼠害等对牧草生长也起到了相当达的冲击。
2.2放牧利用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2.2.1超载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
据上世纪80年代调查统计估算,本州使用夏、春秋、冬草原适宜载畜量分别为89.04万、52.1万、60.02万羊单位;当年夏、春秋、冬草原实际放牧量分别为114.2万、20234.5万、20234.5万羊单位;分别超载25.2万、52.4万、44.48万羊单位,超载28.3%、20230.6%、74%。据202223年的比照调查统计估算,本州使用夏、春秋、冬草原适宜载畜量分别为77.34万、16.4万、36.5万羊单位;当年夏、春秋、冬草原实际放牧量分别为162.14万、20236.3万、20236.3万羊单位;分别超载84.8万、89.9万、69.8万羊单位,超载12023.6%、548.2%、191.2%。超载造成对植被过度践踏,同时过度啃食也使牧草生长发育受阻,年复一年,从而造成优良牧草减少而退化。
2.2.2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对放牧制度科学研究和运用动态方法管理放牧造成草原退化,特别是在旱灾期和牧草“忌牧期〞的强度放牧会对草原植被造成致命的打击。二是季节草原划分长期不变会对草原植被发育、更新造成危害,在草原负载、季节草原面积和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进行四季草原的合理规划与调配,使得传统四季轮牧制的矛盾更加锋利。三是季节牧场转场时间不尽合理造成的草原退化。传统放牧制度中进出各季节草原的时间,主要依据天气变化情况,而对草原植被变化情况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转入春秋草原的时间过早,转入夏场过晚的问题,转入春秋草原时,往往是牧草刚进入返青期,过早采食是春秋草原植被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转入夏场时牧草已进入结实期,同时出场时间偏晚,留茬高度过低是造成夏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2.2.3畜群结构不合理造成对草原的退化博州畜群结构以小畜为主,良种化比例还不高,同样数量的牲畜采食同等数量的牧草产出率还比较低,特别是畜群结构中的山羊会啃食牧草的根部而使局部牧草死亡,对天然草原的破坏尤为巨大,造成草原退化。
3.人为破坏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
3.1大面积开垦是造成天然草原植被退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大面积开垦的草原多为平原区春秋草原和冬草原,一方面减少了春秋和冬草原面积,使得本已突出的季节草原使用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季节性草畜矛盾突显,过度使用造成草原退化;另一方面是农业开垦种植消耗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使临近农区5—15公里甚至更远的区域牧草生活环境恶化,造成草原退化;第三是农业开垦造成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水、土、光、热等资源分配布平衡,造成草原退化;第四是开垦后由于水资源匮乏撂荒而造成的草原退化。
3.2修路、开矿等对天然草原的破坏是一个不容无视的问题
首先,在修路、开矿过程中的挖沙、填方等行为破坏了较大面积的天然草原。博州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修路、开矿留下的疤痕很长时间存在,天然草原植被的自我更新极其缓慢,只有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上)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原有植被,而其余较干旱的草原地表仍然呈现裸露或被次生植被替代生长。其次,在天然草原上采挖经济、药用植被,不标准的自然风光旅游业等等也是造成天然草原植被退化的重要原因。
4.治理天然草原退化的对策和建议
4.1立草为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草地相关根本建设
首先,狠抓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牧农相互结合,减少对天然草原的依赖,到达保护天然草原、稳定畜牧业生产的目的。其次是抓好牧民定居建设,改善牧民生产、生活、卫生医疗、受教育的条件,促进牧民思想转变,实现牧民“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第三是做好草原生态恢复补助奖励机制、牧区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实施制度建设,推进草原生态恢复。
4.2改革传统的放牧制度,建立新的科学放牧体系
4.2.1动态调整季节放牧场。在冷季舍饲、半舍饲的地区,可以将原有的山区(中山带)冬草原划入夏秋季放牧利用,或冬、夏季轮换放牧利用。动态调整局部季节草原的利用时间,如局部海拔较高且有饮水条件的冬草原可以调整为夏、秋或冬季轮换放牧,局部夏草原可以调整为夏、秋或春季轮换放牧。春秋两季放牧草原,调整为春季、秋季的轮换放牧,把轮牧的理念和技术措施融入现行的季节休闲放牧制度中。
4.2.2科学合理确定季节草原放牧时间。建立以牧草生长期确定各季节草原进退时间的机制,根据目前春草原放牧过早而夏草原放牧过迟现状,适当推迟春草原放牧利用时间、提前夏草原放牧利用时间。遵循牧草返青早期禁牧、抽穗分枝前放牧利用原那么,并依据当年气候条件,动态调整各季节草原放牧利用时间。
4.2.3因地制宜的推行各类科学放牧管理技术。推行科学的放牧制度一定要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如本地区夏草原和春草原的利用时限都较短,加之地形复杂,不宜推行小区轮牧,应以大区轮牧和休闲轮牧为主。休闲轮牧,可以是一个季节的休闲,也可以是始牧期和终牧期的休闲,如能跨年度休闲更好。
4.2.4建立天然草原生产力水平动态监测体系,适时掌握草原生产力状况,动态确定每年合理的放牧量、放牧期、休闲期等,控制放牧强度,到达以草定畜,草畜实现平衡的良性循环模式,逐步实现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开展。
4.3加大对草原技术人员和牧民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是要强化对草原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天然草原的改良、保护、建设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资料和经验资料,提高他们对天然草原保护治理的综合能力;其次是重点加强对牧民的培训,培训指导牧民合理利用、改良、保护天然草原,掌握定居后饲草料种植、加工、科学饲养管理、冷季舍饲等方面的技术,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到达保护天然草原的目的。
4.4加大牲畜品种改良力度,合理配置畜种,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首先应加大对天然草原放牧牲畜改良力度,尤其是加快肉用牛羊杂交改良力度,尽快提高放牧牲畜良种化程度;其次是要合理配置畜种,实行以小换大,减少小畜比例,提高单位草原的产出效益;第三是在此根底上,以尽量不减少牧民收入为宗旨,通过合理测算,减少牲畜数量,到达治理退化天然草原的目的。第四是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和划区轮牧等技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4.5强化草原监管制度落实,禁止非法开垦草原、滥牧、滥采、滥挖等行为。
协同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草原恢复制度,加强部门间合作,全力做好监管,为生态环境恢复奠定根底。
4.6做好蝗虫、鼠害、毒害草防治。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