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社会主义
新农村
建设
调研
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xx作为一个农业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显得紧迫、重要。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xx市委、市政府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家底,客观估价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底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求进步,全心全意谋开展,我市经济社会呈加速度开展,尤其在“十五〞期间,xx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两业一城一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经济社会开展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根底。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2803万元,同比增长14.4%,比2022年增加68405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20238万元,比“九五〞期末增加57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2022年的647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9450万元。[大秘书网文章-找范文,到大秘书网]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总产值由2022年的5915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89043万元,年均增长8.52%,粮食年产量根本稳定在14万吨以上。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23年,市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57697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4932万元,年均增长29.4%。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开展。
以竹业和旅游业为主线,以农业“四大产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现。竹产业开展势头强劲,到2023年,全市竹林面积达20232万亩,开工建设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工程,竹业综合收入实现9.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2亿元。旅游业快速开展,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58.6万人次,门票收入1520万元,旅游总收入实现2.6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93%、660%和185%。以“竹、畜、药、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由2022年的31%提高到2023年的41%。xx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柚果产业稳步推进。
——根底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十五〞期间,境内交通根底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四连一环线〞骨架公路和xx河水路运输网络,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根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水利根底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完成农田水利投资8000多万元,有效治理病险水库7座,完成坡改梯19265亩,解决农村80437人饮水困难,农田保灌、防灾抗灾、农村人畜饮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九五〞期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可持续开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殡葬改革、农村金融和科教文卫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经济开展环境逐步改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12元,比2022年净增711元,年均增长6.88%。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脱贫3900人,贫困人口下降到9500人。“两个确保〞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得到社会更多救助和关注。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两基〞稳固提高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逐渐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位次,计生率95.4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22年的3.7‰下降到2.28‰,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固,优质效劳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播送电视根底设施建设加快速度,播送、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到达70%和94.97%。
二、正视差距,认真分析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严重落后
主要表达在。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由于我市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切割较大,加之我市大多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技术、施工条件、资金投放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工程质量差,且不配套,多年来因我市财力有限,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严重缺乏,多年的运行,许多工程隐患开始暴露,水利工程效益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开展。二是交通根底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是我市经济开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全市的进出口通道交通困难。通村公路通达深度、通达里程和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开展。
(二)扶贫工作需加大力度
我市共有重点扶持乡镇6个,重点扶持的乡镇占乡镇总数17个的35.29%。重点扶持村132(老村,以下同)个,占村总数257个的44.44%。2023年底,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625—865元)2.03万人,占xx市农业人口的9%;未解决温饱人口(625元以下)1.01万人,占xx市农业人口的4.53%;经估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68元,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比2023年全市平均水平(2512元、670公斤)分别低1544元、190公斤。无劳动力收入来源,需民政救济2438户,8759人。贫困地区有劳动力3.7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45万人,初中文化3.1万人,高中文化0.26万人。我市有近200个村处于气候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带,有85个村不通公路,20231个村无卫生室和文化室,63个村无学校,分别占贫困村总数的64.4%、0.75%、87.14%、47.7%;有50个村播送电视未覆盖,有5.5万多农民和5.3万头牲畜未解决饮水问题。特别是在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由于资金的匮乏和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待加强
据调查,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33434人,初中学历67583人,小学学历55903人,文盲2036人。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不到6%,多数劳动力仍滞留在本乡外乡,外出务工人员并不多,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6.23%,外出人员绝大多数也是无一技之长,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还不到2%。对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就业观念及其指导存在误区。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低。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体表达在。一是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根底设施差,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开展。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相对教育开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农村教师队伍相对不够稳定。二是村级卫生根底设施比较薄弱,医疗设备比较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3个,床位528张,平均每千人1.8张,村卫生室142所,村级卫生员385人,平均农村每千人1.75人,乡村医生300人。三是方案生育“村民自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从这些年违法生育的对象中,至少有90%以上是在外生育,并且绝大多数是流入外地生育,给方案生育管理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四是文化根底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些电视网络设备,加之原有的电视网络比较老化,导致闭路电视开展速度比较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缺乏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艺人才,导致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文艺活动难度较大。
(五)基层民主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农民群众在民主意识上存在偏差。局部群众不会、不能、不善于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二是少数村组干部受文化修养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政治素质不高,办事缺乏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三是多数村的村规民约针对性不强,应当纳入标准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有纳入。有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落实。
(六)“四在农家〞创立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局部农户对“四在农家〞创立内涵认识还不够到位,创立热情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二是由于局部农户资金有限,室内外环境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三是局部农户的陈规陋习还没有彻底转变,创立点上的环境卫生保持得不够好,存在有卫生死角的现象;四是由于工作繁杂,在总结和提炼“四在农家〞创立活动的经验上还显得不够。
三、理清思路,研究制定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生产开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根底。
1、围绕竹产业和旅游业,开展壮大农业四大产业,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竹产业:以竹基地建设和竹加工开发为两个重点,逐步形成制浆造纸、竹建材、竹家俱、竹工艺品、竹食品、竹保健品等六大竹产品体系。至202223年,力争全市竹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竹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旅游业:以创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4a级旅游区为重点,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协调配套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到202223年,力争接待旅游人次到达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23亿元,把xx建成中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黔北地区川黔渝金三角的旅游明珠。
着力推进“竹、畜、药、果〞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全市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竹业产值40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到达5亿元以上;药业产业5000万元以上;柚果产业稳定现有面积,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展链条。加快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强以产业协会、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增收工程。
2、加快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树立“建设大通道,开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根底设施建设。以实现“村村通〞为目标,加快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竹基地公路建设,至202223年,初步形成水陆运输优势互补,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工程,建设高标准根本农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执行开发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护“三同时〞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切实防治耕地和水污染。
(二)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生活宽裕。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全省深化农村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金融等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围绕解决“三个根本〞问题,坚持实施结对帮扶和整村推进,根本消除所有重点扶持乡镇(村)的贫困人口;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移民帮扶的力度,努力帮助其解决好根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特殊贫困人口实行长期社会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加大对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帮助其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努力帮助脱贫。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到农村乡风文明。
一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