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日元
美元汇率
变化
及其
原因
分析
日元对美元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76·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6 期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化 及其原因分析薛敬孝张晓东( 南开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 300071 ): 自实行浮动汇率制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上半期, 日元持续升值, 成为主要的世界货币之一。决定这一长期走势的根本原因是日元对美元购置力平价的提高。
而经济实力的消长那么是购置力平价提高的 物质根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日元对美元的购置力平价趋于稳定, 从而结束了日元长期升值的趋势。
在上述过程中,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间利率差异、跨国资本流动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成为汇 率在短期内波动的直接原因。关键词:日元汇率;购置力平价;长期走势; 短期波动中图分类号: F 1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124667 (2003) 0620226207日本从 1973 年 2 月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 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上半期, 日元汇率几乎一路升 值, 成为国际上最主要的货币之一。
当今, 日元汇率的波动无论对世界经济还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 和国际收支都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拟就日元对美元汇率波动的状况、原因和走势进行分析。一、战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变化的三个阶段战后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化, 按照其波动幅度可大致区分为三个阶段。(一) 固定汇率制阶段 (1949- 1970 年)“二战〞后, 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以黄金为后盾的钉住汇率体系, 也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它使用 双挂钩的机制,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 (1 美元价值等于 135 盎司黄金) , 各国货币根据各自货币的法 定含金量与美元挂钩。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 1949 年确定的 360 日元兑换 1 美元。
其后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始终稳定在这一汇价的上下 1% 内, 直至 1970 年(见表 1)。表 11949-1970 年日元平均汇率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 美元兑日元360. 00361. 05361. 05360. 80360. 80360. 80360. 80360. 80年份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 美元兑日元360. 80360. 80359. 80359. 60361. 80359. 60362. 40358. 80年份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 美元兑日元361. 40362. 90362. 20358. 15358. 05357. 95资料来源: h t tp: ://www/ nber. o rg。收稿日期: 2003205226作者简介: 薛敬孝(1937—) , 男, 河北阳原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经济周期和日本经济 研究; 张晓东(1978—) , 男, 山东青岛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博士生, 主要从事国际经济理论研究。2003 年第 6 期·77·(二) 日元大幅度升值阶段 (1971- 1988 年)1971 年 8 月, 尼克松总统发表了包括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在内的保卫美元八项措施, 这就是 著名的“尼克松冲击〞。
这样, 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双挂钩机制的根底, 即美元对黄金的兑换无 法继续维持下去, 从而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随后的“史密森协定〞① 使日元汇率上升至 308 日元兑 1 美元。
不久, 日本在 1973 年 2 月 14 日正式实行了浮动汇率制, 从此日元走上了持续升值的道路。1971 年汇率为 348. 05 日元兑 1 美元, 随后上升到 1972 年的 303. 13 日元兑 1 美元。在1988 年汇率已经到达 128.14 日元兑 1 美元, 相比固定汇率制下的 360 日元兑 1 美元, 升值了180. 94%。
在此过程中, 80 年代前期也曾出现过一定幅度的回落(详见表 2)。表 21971-1988 年日元平均汇率年份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 美元兑日元348. 05303. 13271. 40291. 94296. 77296. 48年份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 美元兑日元268. 38210. 46219. 21226. 58220. 45249. 05年份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 美元兑日元237. 45237. 59238. 47168. 50144. 62128. 14资料来源: h t tp: ://www/ nber. o rg。(三) 日元平稳小幅度波动阶段 (1989- 2002 年)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至今, 日元汇率尽管出现了一些波动, 甚至曾在 1995 年 4 月升值突破了80 日元大关, 但从其总体走势看, 应该说日元对美元汇率维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以每月第一 天汇率衡量, 汇率最低为 158. 46 日元兑 1 美元, 最高为 83. 69 日元兑 1 美元, 波动幅度比第二阶段大大降低。与该阶段月度平均值 120. 01 相比, 最大升幅度为 32. 04% , 最大跌幅度为 30. 26%。2002年 6 月 1 日的汇率为 123. 29 日元兑换 1 美元, 与 1988 年 12 月 1 日的 123. 6 日元兑 1 美元根本持 平(详见表 3)。表 31989-2002 年日元平均汇率年份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 美元兑日元138. 00144. 82134. 51126. 75111. 23102. 1994. 11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1 美元兑日元108. 81121. 09130. 82113. 71107. 82121. 52125. 29资料来源: h t tp: ://www/ nber. o rg。二、影响日元对美元汇率长期走势的根本原因: 购置力平价变化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很多, 而购置力平价作为货币间相对购置力的度量, 决定着汇率的长期 走势。(一) 购置力平价 (PPP) 解释汇率长期走势的有效性汇率决定理论有许多种, 如购置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货币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等。
其中, 购置力平价理论强调经常工程即商品、劳务贸易流量对汇率的决定作用, 它将商品、劳务 的价格与汇率联系在一起。该理论认为长期的均衡汇率, 即无政府调节的自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汇率水平, 是由购置力平价决定的。
自由浮动汇率条件下的短期均衡汇率将趋于长期均衡汇率水① 1971 年美国下调美元兑黄金的比率, 进而造成了美元对其他货币的贬值, 以期缓解美国在国际收支等方面面对的巨大压 力, 这就是所谓的史密森协定(Sm ith sonian A greem ent)。·78·2003 年第 6 期平。
购置力平价理论以外的其他理论主要是研究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 即短期均衡汇率的决定, 它们不能很好地解释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日元对美元的长期汇率走势, 因为它们大都忽略了经济 实力消长对汇率走势的决定作用。因此, 对长期汇率的研究应主要采用购置力平价理论。研究说明, 该理论对日元长期汇率有较好的解释性。(二) 日元对美元购置力平价的变化以及对市场汇率变动的解释购置力平价分为绝对购置力平价和相对购置力平价两种。
本文是采用相对购置力平价来计算 的, 其公式为: R = R 0 ×P j P u (R 为即期汇率, R 0 为基期汇率, P j 为日本的价格指数, P u 为美国 的价格指数)。本文选取的价格指数: 美国为生产者价格指数 (PP I) , 日本为批发价格指数 (W P I) ①, 基期选取为 1986 年, 计算结果见表 4。表 41971-2002 年日元对美元的购置力平价及平均汇率年份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购置力平价229. 3223. 1227. 9245. 3230. 6230. 3226. 32091 美元兑日元348. 05303. 13271. 40291. 94296. 77296. 48268. 38210. 46年份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购置力平价194. 8196. 3182. 3179. 5176. 1172. 2171. 7168. 61 美元兑日元219. 21226. 58220. 45249. 05237. 45237. 59238. 47168. 50年份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购置力平价159. 1152. 1147. 7144. 7145. 9143. 7139. 5135. 41 美元兑日元144. 62128. 14138. 00144. 82134. 51126. 75111. 23102. 19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购置力平价129. 6124. 6125. 5126. 7123. 8117. 2114. 9116. 41 美元兑日元94. 11108. 81121. 09130. 82113. 71107. 82121. 52125. 29注: 本表所用数据是 1971- 2002 年季度数据的平均值。图 1 根据 1971 年第 1 季度至 2002 年第 4 季度的季度 (q) 数据绘成, 相对表 4 的年度平均值更 接近现实的波动性。
它描述了 1971 年以来相对购置力平价和市场汇率的变化状况。图 11971-2002 年日元对美元的购置力平价和市场汇率由表 4 和图 1 可见, 1971 年到 2002 年日元对美元的购置力平价呈现较为持续、明显的上升趋① 资料来源: 美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h t tp: ://www/ bls. gov; 日本的批发价格指数: h t tp: ://www/ oecd. o rg。2003 年第 6 期·79·势。
从 1971 年的 229. 3 变化为 2002 年的 116. 4, 上升了 97% , 特别是 1971 年至 1988 年期间上升 很快, 也就是说日元的购置力相对于美元增强了。
这意味着在完全自由浮动汇率条件下, 日元汇率 应该相对于美元升值。
实际情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1971 年, 在固定汇率制实行了二十多年后,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变化, 日元对美元的购置力平 价已经远远高于 1949 年订立的 360 日元兑 1 美元。
1971 年第 1 季度的汇率为 357. 7 日元兑 1 美 元, 而 PPP 为 230. 7, 差距为 125 日元, 从而使日元存在着很强的升值压力, 日元的升值成为必然。
导致了此后日元汇率的大幅度上升。在 1971 年至 1988 年期间, PPP 继续上升 (除去 1973- 1974 年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 PPP 出现 短期下降) , 从 1971 年的 229. 3 上升至 1988 年的 152. 1, 上升幅度为 50. 76%。在浮动汇率制下, 市 场汇率呈现向 PPP 回归的趋势, 这意味着汇率的大幅度升值。
1978 年至 1984 年日元偏离 PPP 而 出现的贬值主要是由于美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高利率政策。在这次冲击过后, 日元汇率又开 始接近 PPP, 甚至出现了持续的升值, 到 1988 年底升至 123. 61 日元兑 1 美元。1989 年至 2002 年, PPP 季度数据位于 148. 9 至 112. 3 之间, 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1989 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