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教育内涵、特征的研究分析教育教学专业.doc
下载文档

ID:659731

大小:23KB

页数:8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创新教育内涵、特征的研究分析 教育教学专业 创新 教育 内涵 特征 研究 分析 教学 专业
创新教育内涵、特征的研究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较,创新型教育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全面性、创新性等方面的特点。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而是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和发展,创新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只有深刻把握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益观,才能切实推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内涵 特征 一、概述 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对创新概念的理解与阐述。何为创新?根据韦伯斯特词典的定义,创新一词的含义有两点:(1)、引入新概念、新事物;(2)、革新。这两种阐释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将新颖的、未曾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挖掘或发明创造出来,呈现在公众面前;而后者则是在已有的事物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 经济学家Joseph A.Schumpeter,(1883-1950)将“创新”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并使之称为一门颇受瞩目的经济学理论。他首先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此后又在不同程度上加以应用和发挥[1]。Joseph A.Schumpeter的这一理论此后又经过众人的补充与发展,逐步揭示了创新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知识创新的作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这一概念引入管理领域,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他所认为的创新,即为赋予资源创造新的财富的能力。他认为,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种。技术创新,即为资源找到新的应用方法;而社会创新,则是在社会中找到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两者的共同点,是均在资源配置中使经济价值最大化。 和经济学、管理学中的“创新”一词大致相同,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为主要内容,选择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人格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创新教育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活动对于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创新教育即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和目的的教育。而这种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由此入手,即可剖析创新教育的内涵所在。 (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是不墨守成规,敢于突发奇想,不安现状,敢为人先,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和意识,在一定的创新价值观的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愿望和动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其思想的支配,因此对人们进行创新教育,应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基础。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映,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加俐略18岁时在比萨教堂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是由好奇心引发。爱因斯坦有一句反复被人们引用的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了。”这句话最好地印证了好奇心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 提倡学生“质疑”。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不怀疑不能见其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但是,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唯书、唯上、唯权威”的习惯。创新教育必须致力于破除传统束缚,鼓励学生质疑而求异,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如此,才能另辟蹊径,有所创新。 鼓励学生“提问题”。真正的创造往往发轫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的探索,而“怎么样”的问题常常引起对过程机理的思考。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有效地进行创新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影响创新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创新能力是创新水平和质量的客观反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创新教育应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以下几种方式: 1、 奠定知识基础。所谓创新知识力,就是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靠一门学科来设计机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普通人不同,具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善于将自己所想象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勇于将各种奇思妙想想方设法应用于实践当中去。许多创新成果都是在“设想—实验—再设想—再实验“的多次循环中得以问世。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学生难以冲破现实的束缚,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创新教育则要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发展模式。训练发散思维。人们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是发散思维,二是收敛思维。前者是一种求异的形象思维,这种思维不是沿着一条直线或在一个平面内的思维活动,而是对认识对象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并在原有知识体系中提出“异己”的知识单元,其特点是思维活跃,不拘框框,敢于突破,不肯雷同。 (三)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主要是指具有创新素质和精神的人才的个性特征,创新人格是一种整体的人格,它涵盖了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的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载体,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人的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创新理想、创新信念、创新个性特征等。 要培养创新人格,养成独立人格是基础。没有独立人格,不可能有创新,即使有所创新,也容易因为原因而不能坚持,真理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理的突破又往往在人为的禁区之中。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意志薄弱,缺乏独立人格的人,究竟是选择真理,还是屈服于压力,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创造性是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魂,是个性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具有个性的人是积极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并创造自身,而缺乏个性的人则只是模仿他人,服从环境的支配,并使自己变得平庸。人类个性的丰富正表现在其创造性上。因此,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智力能力,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个性教育。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每一个有所创新的人,其成长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能够顶住来自传统的压力和挑战,能够在经历了失败之后,仍保持良好的心态,执着地追求真理,这些都应该归功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教育不是无所作为的,师生的相互信任,适当的期望和鼓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目前的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这应是创新教育在今后需要不断研究和总结的课题[3]。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 三、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创新型教育以培养和开发人类的创新性为最终目标,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不是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去修理、塑造受教育者, 而是依照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引导、塑造出不同类型的人才。教学相长、互为师生是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 所要掌握的教育与学习的内容具有可选择性, 所要培养的人才模式具有多样性。具体来说,创新教育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创新性[4]。 (一)主体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接受创新教育的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于锻炼被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其潜在的创新思维。 2、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究者。学生能围绕所学知识或一些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恬动中,能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井在探究中体验挫折与成功;通过探究中的交流、争议与合作,可以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进而提出新的假设。 (二)全面性:即创新教育是在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培养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创新性进行挖掘,而不以牺牲某一方面的素质为代价。 (三)创新性:创新教育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或与过去不同的教育内容或形式。创新教育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才能为根本目的,学生可以不拘泥于书本和老师的观点,通过自己研究和探索,不断获得创新的发现。 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而是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和发展。创新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除此之外,创新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内容的创新:创新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寻求学习资源,作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 2、 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教育的手段不仅是依靠传统的书、笔、纸及实验器具等,还要利用电脑、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资源,开设电影课、欣赏课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掌握现代学习手段,积极鼓励和提倡学习者能根据学习情境、内容、目标和特点是活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方法不断内化为学习能力,进而学会创新。 3、 教学空间的创新。创新教育不再把教室作为学习的惟一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引发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5]。 四、总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人才,其核心在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纵观全球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出。这也已成为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创新教育有其明显的主体性、全面性、创新性特点。 参考文献 [1] 卫玉彩 赵振军 张树彬:《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5月下期,第127~131页。 [2] 郭宏之:《对教育与创新教育内涵的再认识》,《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第25卷第2期,第46页。 [3] 鄢晓:《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2期,第78~82页。 [4] 杨曼英:《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内涵和定位》,《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12期,第25页。 [5] 周学君,赵亮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体系的探讨》2011年第1期,第111~112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