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华语电影的对外传播分析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
华语
电影
对外
传播
分析研究
工商管理
专业
摘 要
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就是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共荣,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就是文化的差异性,解决不同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电影作为是一独特的文化形式,被称为是不折不扣的“跨文化传播使者”,但所呈现的文化话语不同表现不同的文化差异,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实现华语电影跨文化的成功,塑造出一个既具有中国形象和传统文化品格的华语电影,成为了电影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李安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是跨文化传播成功的最好证明,本文以李安的电影为例,分析李安电影中的西文化的比较以及文化冲突与文化冲击的理解,借鉴李安为华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共同促进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字: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李安、东西方文化、差异性
绪论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本质就是文化的传播,文化差异性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的难题,这也使得华语电影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并不顺利,华语电影只有在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兼顾攻世界文化的融合与沟通,才能实现华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突破。
1.1研究背景
不同于单纯说教式地对外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使得受众很容易发现其政治宣传的属性,文化产品因其自身的商业和娱乐功能使得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中性”的姿态蕴藏在文化产品中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具有受众面广、普及率高等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影视作品是观察社会变迁的投射对象,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之一,成为各国在软实力竞争中的一种形式,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社会阶级斗争情态、居住环境、衣着时尚等方面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展示着各国社会生活方式,传递着价值观念、民族精神,构建着国家形象。在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中,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英雄主义”等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并得到了大多数受众的认可和效仿,美式教育也成为了中国很多受西方价值观熏陶的家庭的大力追捧。正如路易.阿尔都塞所强调,文化和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功能是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在生产关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色,以非武力或非强迫的方式迫使个体服从现存社会关系。 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J].孟登迎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远销海外,然而在文化方面还存在着显著的交流逆差。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还无法与经济地位相适应。事实上,我国的影视作品中也体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但我国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不断深入全球化的语境下,找到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成长的历史文化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视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越来越频繁。 赵玉宏: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客观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存在天然的差异性,在以影像、画面为主要传播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相异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尤为明显,甚至会引发隔阂与误读。本文主要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即权力距离维度、不确定性的规避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维度和自身放纵与约束维度、霍尔的高低语境导向等对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全面探讨,总结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找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借鉴世界先进的电影理论与动作方式,在坚守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敢于中出国门迈向国际,实现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飞跃,促进我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软实力的提升。
1.2.2现实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说,我国在文化领域存在明显的交流逆差,文化产品输出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经济地位相适应。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国家已经提早一部认识到文化作为价值观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并在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协助下推销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市场开放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在国际上受欢迎程度不一,除了一部分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大奖或是受到主流媒体的好评外,大部分的华语电影都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语电影在展现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更多的华语电影走出国门,更多发挥出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1.3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最早起源美国,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地位的提高,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热潮才开始高涨,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才日渐丰富起来。
1.3.1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研究
单波(2014)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理论都只是一种相对的解决方案,而且每一种理论都与现实的其他问题相冲突,也下其他理论相矛盾。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并不是什么概念化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创造的东西,通过创造彼此交流的基础,即共同面对跨文化传播的难题和可质疑的问题,形成可讨论、争辩的对象性问题,才能发现跨文化传播的可能路径。陈晓伟(2014)指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三个维度是文化、影像表达、好莱坞。影像表达是最好的切入点,以好莱坞电影作为参照,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作为工具,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研究,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研究,具有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王彥(2013)认为当代的华语电影中对东方主流思想和各阶层生产的反应并不多,参于华夏民族形象或和精神的表现更是少之又少。我国的商业电影在国际语境中普遍缺乏民族的独立性。华语电影要想真正的走向世界,就必须在电影精神上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找到共同点。宁昊然(2009)指出在我国当今的影视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中,表现为西方文化韩日文化势头强劲的入侵中国文化市场,中国在加入WTO后,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势头更是形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逆差”。我国的文化产品也要积极地实行“走出去”战略,找到中西文化交融的契合点进行巧妙的融合。
胥琳佳等(2014)的看法是植于一种文化的文化产品在自己市场中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在进入到其他地域时,可能会因为当地消费者很难认同产品的风格、设计与价值观不同吸引力会下降,这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使得传递的信息减少使其价值被“打折”就是文化折扣现象,文化折扣解释了美国文化产品在全球强势地位的原因是美国自己的市场最大,对外来文化产品的态度决定了在异地市场的价值。李小丽(2010)指出中国电影需要走出国门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但是中国电影出口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折扣。所以中国电影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采用更加“普适性”的内容和形式来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促进跨文化传播。
邵培仁等(2006)认为全球化语境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中国电话要想取得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必须要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中找一个“契合点”,实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编码。谭幸(2012)指出,不同的文化渊源是导致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的差异。高语境与低语境概念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低语境的划分提高了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理解与预测,增强了人们的跨文化意识。韦文娟(2013)认为当人们面对与处理跨文化时,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举止行为的文化类型上,而不是被他们的行为举止所影响,在弄清楚与理解他们的个人以及国家的文化后和他们保持一致,才能获得更大的影响。
1.3.2李安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李安是中国电影较有声望的导演之一,他在多部电影中都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带来的冲突,并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和,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在东西文文化找到一个适合的契合点。
崔冉(2017)在文章中指出:文化冲击是李安电影所表现的主题,在他的电影中无一例外都传承着传统文化,他将东西方文化有效地构建在一起,既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强调人的思维要随着时代格式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李安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姚宝香(2008)的观点认为,东西方文化之所以发生冲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冲突的实质。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和渗透的,任何一种文化在当代都不可能生存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多元文化的并存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李安的作品并非是单面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置于当代主流的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展示了对中国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反思,李安的电影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都作为是审美对象,进行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程敏等(2013)总结李安电影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我文化充分认同,即电影植根于中华文化。第二是异质文化交流中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身份。第三东西文化共同参与,用电影语言来市场讲述动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华语电影的跨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明确民族文化身份和学会用电影语言创造出东西方都易于接受的民族文化。陆敏(2012)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展开分析阐述了以电影语言为路径的跨文化传播的规律。李安所要表达的对人生际遇的关注、文化上的思考,总是从“好看的故事”中凸显出来,由于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人的理解都会带有各自的文化因素,西方文化背景的观众由于没有中华文化的背景,会从不同文化共有的普世价值出发。
一、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全球化的语境下,电影成为了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媒介,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产品都有着其相应的文化基础,“文化折扣”也就此产生。
(一)“文化折扣”的概念
“文化折扣”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和米卢斯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化结构差异是造成“文化折扣”的主要原因 闫伟娜.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研究[J].西部学刊,2013(11)
。那些非常受欢迎的国内电影,由于扎根于一种文化,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但到了其他的地方,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历史、自然环境和行为习惯等,文化内涵很难被理解,观众的兴趣度则会大大的降低,文化折扣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在提出“文化折扣”的概念后,提出过一个绪论:即文化折扣的程度不同因不同的产品类型而各异。
(二)跨文化传播中规避“文化折扣”的策略
1.缩小文化差距
“叙事透明度”理论认为,故事的普通性是美国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风靡的重要原因。此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奥尔森所提出,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是对世界文化的吸收与再出口。华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面对不同的文化既会出现碰撞与摩擦,还会出现交流与融合,只能实现中外文化之间的融和,让内容既有中国的民族元素又同时具有国际化内容,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品,必能降低“文化折扣”的发生。
2.提高文化相似度
“文化折扣”理论认为,各种文化之间越接近,文化理解上的差异就越小,文化贸易也就越大。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心理的接近 靳翠萍成功应对“文化折扣”—浅析“韩剧”在中国的热播新闻界,2006(04)
。韩国电影在中国内地、日本、新回坡、马来西亚的走红就是一次跨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他们在感情、爱情上趋于内敛的表达方式,同西方的热情奔放截然不同,这种东方通用的含蓄、隐讳的方式,使得韩国电影在很多的东方文化区域没有遭遇任何障碍。
美国电影加入中国名星的方法是其常用的增加文化接近性方法。虽然国内很多出演美国大片的明星在这些电影中并没有太多的戏份,可施展的空间也比较有限,一些女明星甚至被称为是“打酱油”的,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角色也为这些美国大片在中国吸引了大量国内观众的注意了,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跨越文化的差异并非是件简单的事,只能通过兼顾本国与世界市场同时,还需要挖掘与找寻出目标市场的文化接近性,才能降低文化折扣的产生。
3.增强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