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经济社会
发展
情况
调研
报告
关于村经济社会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假设干意见和省、市、县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系统、标准地深入开展,我积极进村入户调研,认真走访村组干部群众,深入了解阿里村经济开展及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同村组干部群众交谈,了解村组开展思路和群众意愿,共谋开展之策,经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根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阿里村民委员会位于糯福乡南部,距县城近百公里,离乡政府17公里,东邻宛卡村,南与缅甸接壤,西与孟连县芒信镇交界,北与糯福村相连,国境线长22.4公里,有多条通道可直通缅甸,国土面积56.5平方公里,海拔在202350—1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5度,年降雨量1500—2022毫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富,气候温和,适于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热带、亚热带作物的开发。
(二)经济社会开展现状。全村辖2023个村民小组,共484户1851人,有劳动力1117人。有拉祜族、哈尼族、佤族、彝族等8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哈尼族居多,共2023202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4.5%。全村耕地总面积4384亩,其中水田面积1393亩,旱地3013亩,人均占有耕地2.37亩。森林总面积62068.5亩,其中,国有林4626亩,集体林52642.5亩,自留山120231.5亩,其它3718.5亩。
2023年末全村粮豆总产量为85.55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30公斤,全村大牲畜存栏214头,生猪存栏1633头,家禽11425只,农村经济总收入9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1元。
阿里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工作队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干部带头学党章、讲党课、强党性主题教育活动,同时,结合村情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注重农业科技培训,使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气氛进一步增强,鼓励群众开展生产。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扶贫工程以来,阿里村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开展,2023年,国家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投资近500多万元,新建集贸市场一个。202223年,阿里村老迈村民小组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2023年4月,荣获“国家级文明村〞称号。
(三)根底设施现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扶贫工程推进,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交通情况。该村已实施通达工程,全村2023个村民小组根本实现了通简易公路,但由于投入缺乏,道路路面都是土路,晴通雨阻,难于保障道路交通的畅通和平安。
——通水情况。目前,全村2023个村民小组已有8个小组实现通自来水,但由于局部自然村的水源条件较差,全年有半年的时间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有2个小组需寻源引水(其中,班角六四寨32户111人,班角中寨45户205人),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
——通电情况。全村2023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通电。
——教育情况:按照县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关于“收缩校点,集中办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从2023年起,对全村的各寨校点进行了收缩,进行集中办学。现全村有校点1个,教师7人,在校学生182人(其中:缅甸学生52人),住校生178人,入学率和稳固率逐年提高。
——卫生、方案生育情况。村委会配备有方案生育宣传员即卫生员1名,为进一步做好方案生育和防艾工作,与村委会签订了卫生(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
村“两委〞班子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较强,村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高,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足,开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思想根底和自然环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阿里村由于地处边、山、少、穷、毒地区,近几年虽然经济社会逐步得到开展,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有所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在经济社会和产业开展上,存在一些不容无视而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根底设施开展滞后。多年来,由于资金投入缺乏,道路交通、水利等根底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开展。一是道路根底较差。村组公路标准低,坡陡、弯多、路窄,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根本是晴通雨阻,通行不畅,农民群众在很多时候特别是雨季天面临出行难,收割的农副产品难以顺利运输。二是农田水利根底设施薄弱。全村耕地总面积4384亩,其中水田面积1393亩,多年来,大小沟渠没有得到上级政府的扶持和修建,导致农田灌溉不畅,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农民群众迫切希望县、乡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给予安排工程资金扶持帮助修建沟渠和水坝。同时,班角六四寨、班角中寨人蓄饮水问题至今还未解决,一方面是缺少水源,另一方面是缺少投入,本组村民无力解决供水管道建设所需资金,饮水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三是文化卫生等公共根底设施薄弱。目前除老迈小组外,仍有班角街、班角六四寨、班角中寨、班角老寨小组等8个村民小组无会议室(文化室),村民议事开会条件较差,有的村民小组会议室破烂甚至成危房,有的会议室(文化室)缺少桌椅和根本的文化器材设施,大多数村民小组没有文化娱乐场所,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受到制约,群众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枯燥。
(二)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阿里村是个农业山区村,工业根底比较薄弱,新型农业开展滞后,传统的种养殖业处于低水平状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松脂、茶叶、咖啡为辅,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大牲畜为辅,开展经济缺少产业支撑,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开展根底较差,村民经济增长缓慢,年均收入水平较低,还有不少农户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据了解,目前全村吃低保的村民仍有7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0%,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还相当繁重。近些年来,局部村民积极寻找门路外出务工,虽然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受观念、素质、技能和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较大,流动性较强,难以稳定就业,需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效劳,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扶持帮助贫困山区群众开展经济,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缺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加强对农村适用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是关键。农村的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而近年来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又从农村流向了城市。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单靠这局部农民,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因此,如何尽快培育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四)惠农政策和资金难以落实到贫困村寨。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林水、科教文卫、国土等20多个部门。在一些地方,各部门各自为阵,导致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实现规模和集约效益。有的部门为了立竿见影,往往会选择具有一定经济根底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导致支农资金和政策被倾斜到已经良性开展的村庄。而那些亟须外力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村庄由于根底相对较差,难以得到优惠政策和资金的眷顾。结果是,一些富裕的试点村变成了“示范村〞,越来越富;而贫困村庄却难以改变面貌,逐渐被边缘化。新农村建设需要“锦上添花〞,但更需要“雪中送炭〞。落后村寨的边缘化反而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矛盾,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边际效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五)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生活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排,柴草乱堆,家禽乱放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居民家庭多为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阿里村经济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认真研判,主动协调,争取支持,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着力推进全村经济开展,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边疆稳定,社会进步,人民富裕。
(一)进一步加强根底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民生条件。积极调整财政支持结构,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文化卫生为重点,积极争取工程资金支持,不断加强村组根底设施建设,改善农田、道路交通、文化卫生设施条件。针对阿里村的现状,要突出重点抓紧修建完善农田灌溉沟渠、水坝、解决农田灌溉难的问题;修建村组道路、实施道路硬化,解决道路晴通雨阻、通行不畅的问题;修建文化卫生公共设施,解决村民文化生活贫乏,以改厕、改圈、改路为突破口,治理村容“脏、乱、差〞的问题。
(二)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扶贫模式。近些年来,国家在边疆贫困地区配套出台了一些扶贫政策、惠民政策,在扶贫帮困上下了大力气,花了大工夫,但是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村民劳动技能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落后,还沿袭着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产量低,大多村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全村经济除松脂、茶叶具有相对规模外,当地缺乏特色骨干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经济产业大都处于小、散、低的状态,形不成相应规模效应。因此,依靠当地资源,进一步调整思路,转变方式,选准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是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行农林间套种。在阿里村适宜培植开展柠檬、白芨、石斛、坚果、黄精、重楼等配套种植,走绿色、环保、生态的开展道路,按照xx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产业开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要求,鼓励全民创业,壮大经济总量,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展模式,引导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做好产业开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效劳,建立管理组织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的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同时,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种植各类药材、大红菌和奶浆菌等林下经济作物,进一步拓宽产业开展路子和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是要大力开展特色养殖业。阿里村在开展畜牧业养殖方面,虽然大多农户都有养猪、牛、羊、鸡、鸭的一些经验,但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形不成规模。因此,要充分利用天然的高山草坡,积极引导、扶持一批养殖重点专业户、示范户,以养殖生态黄牛、山羊、土鸡等外乡特色品种为重点,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同时,实行公司+养殖户的模式,积极引进外地特色畜禽品种进行试养推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步扩大畜禽养殖规模,不断向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开展,让养殖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科技扶贫,注重培养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因此,针对阿里村文化科技落后的现状,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科技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县、乡各级选派大学生村官,给予增加下派农科员,提高农科员的报酬待遇,积极培养农村科技人才,不断增强农村科技力量。二是要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和产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市、县、乡各级农科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以农村实用技术,如茶叶、柠檬、白芨、咖啡、石斛、坚果等种植技术为内容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提高应用科技的能力,为农村产业开展提供科技支持。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农村文化教育是根底,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根底文化教育,不断改善师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建立健全村组文化室,促进村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丰富广阔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开展奠定良好的根底。
(四)进一步加强劳动力转移步伐,引导村民脱贫致富。劳务输出是开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快速通道,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开展的根本要求。目前,阿里村农民增收路子不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