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水平影响的统计分析.docx
下载文档

ID:654188

大小:21.35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科研 评价 体系 水平 影响 统计分析
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水平影响的统计分析 在我国,举办医学学术会议常常遇到一种为难。报名的人多,听会的人少。即便听会的人有一些,也很少有人踊跃发言,会上鸦雀无声的多。搞讨论班,往往没人提出问题,经常冷场。以医学研究教育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学术平台上,谈跟科学有关的比例也并不大。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国医学工作者参加学术交流大多数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找到一两个适宜的题目回来做;一个是攀上一两个大牛以期未来能合作。两者都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学术交流真正的目的不是教练和学生的交流,也不是纯粹为了搞外交。尤其是内部交流的时候,更不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吸收点养分。记得2023多年前,很多人投稿一个杂志,还特别担忧审稿人会剽窃。更别说在一个公开场合谈自己的想法,更有可能被别人合法的拿走。这是一种典型的保守心理和小农意识。参加学术活动也快有20年了,我还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听到惊天动地的好想法,也没有看到国人做出来惊天动地的大工作,了不起也就是多发了几篇论文而已。这说明我们所担忧的那些想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并不高明的,仅仅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小问题。越是不交流,越是觉得自己的想法需要做好。岂不知,如果大胆的提出来,说不定会遇到互补的想法,甚至是几个互补的想法,很多小的想法融合起来,就可能是个真正好的大想法。就好比,一个珍珠可能并不珍贵,但是许多珍珠巧妙地穿起来,就可能成为珍品。我们由于保守,可能失去很多一起创造好东西的时机。 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真正大规模做科研,还只能算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建国初期只以海龟为主,两弹一星只能算是举国工程工程。文革就谈不上什么科研,寥假设晨星,能做科研的人不是去做两弹,就是进了牛棚反思。短短三十余年,中国人刚刚在科研的舞台上露面不久,似乎对这个舞台环境还不够熟悉,比较害怕。尤其是读书的过程中学习的几乎所有的经典理论包括权威都是来自于西方,对于中国人是否适合做科研,还有没有像样的题目留给中国人去做,很多人在早期都是存有疑问的。80年代,这种声音并不罕见。现在学生并没有本质的改善,他们读外国人的文章往往觉得高深,读国人的论文总觉得不够高明。事实上,可能从论文质量上正好相反。但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怯懦,让我们束手束脚,连带我们在交流的时候都不敢大声。当然,语言作为一个很大的障碍也算是国际交流中的一个理由,可是这个理由并不是那么靠得住。在都是中国人的会议上,我们一样可以看到鸦雀无声。这是另一种怯懦。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装好,生怕出口犯错,毁了自己的形象。 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是个急躁的时代,名人们不时的要创造点新闻,有时候甚至不惜制造花边新闻以引起关注。这都是急于出位甚至上位的表现。这些表现自然让观众以为但凡表现的人都是急于出位的。这是另一种惯性思维,也是另一种缺少判断力的表现。明星或者名人之所以想到用花边新闻吸引眼球,也正是迎合了这样一群口吻的听众或者读者。如果他们假设听众或者读者都是有单独的判断力的人,他们会随便去说吗。更可笑的是,社会的商业也在追逐这种不高明的手段,有些名声很差的人也一样可以得到很多广告订单,这样的做法无疑让我们疑心我们社会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听众、说话者、商业推手,不断的塑造一个又一个荒唐的故事,最终就毁了整个社会的公共话语平台。最终的结局是,谁的话都不可信,都是在忽悠,都是在追逐利益。公共话语的信用的消失,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目前,在我国,只有名人和权威有公共话语权,也只有他们的话才有人去听。这是一种名人崇拜效应,更是一种成王败寇心理在作祟。只要成为了名人,似乎说的话都是真理,什么都可以说。而普通人即便说的更有道理,也没有人去听。这在很多层面都很常见。实际上,对于很多话题,只要深入下去都是很专业的话题,可能这些话题恰恰不是那些有资格说话的人能够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术业有专攻,只有那些认真思考并且有真知灼见的人说的话才真正值得听。黑格尔在成名之前就是个中学校长,如果在中国,这个中国校长肯定被批判为不合格。不好好做自己的校长,胡扯什么哲学,但是黑格尔的哲学并没有因为他是个中学校长而没有被成认。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我们对于真理,或者有价值的想法的判断力还非常欠缺,我们需要借助于包装才能识别真假,而自己缺少起码的鉴赏能力。 还有一点,纵观历史长河,国人喜欢安静的躲在自己的角落里,时不时的拿出点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看看。这种文化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我们教育的缺陷。我们习惯于鼓励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不喜欢老提问题的孩子。喜欢一个安静的孩子,不喜欢一个嘴巴快的孩子。当我们看到有些人喜欢说话,在心理就认定这个人做事不行,靠嘴皮子,而不是真正听听他说的到底有没有意思。可是这种社会气氛并不是其他生物强加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塑造的一个群体。每个人都担忧别人用对自己不利的方式对待自己,因此逐渐就形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 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科研水平的认定要复杂许多,其主观性的成分也更多一些。比方,大到各种层次的专业人才方案的评选,需要同领域大中小同行的认定;中到职称评审,需要专门的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认定,其组成可能涉及同领域内的大中小同行;小到年度或聘期结束的绩效考核,这一项最为复杂,参与人员也由专业到非专业的各类人员不等。对于科研水平的评价,可能是科研工作者感受困惑与不公最为强烈的所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或许与作为指挥棒的评价标准甚至评价体系密切相关。标准与体系,是人定的,有时候也可能是管理者根据经验或者所谓根据考证拍脑袋拍出来的。这个时候,客观性就得让位于主观性,主观性成为了主宰。如此情形下,同领域的同行再客观,已经无能为力,因为你如果被条条框框挡住了来路,那么只能自认倒霉。 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我们在医学科学研究的创新上还有很多非技术因素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还不能仅仅交给几个具有决策权的人去做,需要开展广泛的讨论。我们需要有很多真知灼见的想法发表出来,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够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星星之火变成燎原,让未来的社会环境朝着更有利于创新的方向开展。我们也希望能够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话语环境,当然也必须是个相对清洁的话语环境,让更多有想法的人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想法,以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如果一个人的话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受益,我们希望他获得该得的一切。乐见别人奉献想法,首先从自我开始,主动先拿出一些,然后别人可能会拿出更多。不管是科研思想,还是科研的方法,还是科研的历史,科研能力的教育等,都会对我们开展科研带来必要的帮助。中国不是在这方面说的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没有话题可说,而是我们不敢说,不想说,不去说。勇敢的说出来,受益最大的也一定是自己。 任何东西,是否具有价值,或者价值几何,都会因此产生相应的评价标准甚至评价体系。这对从事具体工作与管理工作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前者关乎对自我工作的肯定程度,后者关系对心系事物的宏观把握程度。 在谈医学科研水平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之前,有必要对科研水平与科研价值可能涉及的根本问题探讨一二。科研水平应当是对具体从业的人的一个客观衡量,科研价值应当是对从业的人的具体研究结果的一个客观衡量。既然是衡量,不会也不可能没有主观成分。个人的想法是,主观因素可以有,但应限于客观范畴之内,任意的主观性绝对是要不得的。 客观而言,医学科研水平与科研价值的客观性是有迹可循的。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及无与伦比的哲学普及者布莱恩·麦基曾言:每个领域内的出类拔萃者,无不是极为关注本领域内的根本哲学问题者。一语道出了各科学领域内大牛们的兴趣取向对阐发科学问题并获取认知的重要性,以及之所以更为成功的有别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因此,科研价值的认定,一定包含新意的成分,即新的问题或新的角度,新的阐释。经过一系列的对新的东西的关注与思考,所得的结果水到渠成地具备了新意。当然,这个新医学学术论文扣.312023643181是建立在大多数同行感兴趣或者对本领域根本科学问题具有奉献的根底之上的。如何去认定科研工作的价值,不同场合,会有不同方式。比方,学位的授予,需要同领域中小同行的认定;课题的申请,需要同领域中小同行的认定。这在国内外都差不多,无非就是认定是否客观的问题。根本上,科研价值的认定,只能由同行进行,科研工作管理者能够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有限。 首先,科研工作管理者应当在管理二字上下功夫,弄清管与理的内涵与关系。管字,指明了从业者的本职工作,仅此而已,绝非管字的其它含义,更非要管住。理字,在于理清问题,扫平科研工作开展道路上的障碍,同时也于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方法的合理性。何为合理性,首要必须以关注从业对象的内在规律为前提。再者,必须在方法的可行性与优化性上下功夫,即以适当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多的成绩。其次,态度上的转变,应从误解管理二字内涵的窠臼中摆脱而出,真实回到效劳于科研工作的开展上来。最后,要做好相互反响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人员与管理工作人员之间架起一道畅通高效的桥梁,于公于私于己于人都有利。这一点,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赢。 笔者认为,广阔医学科研工作者抱怨的源头根本上能够确定。说得直白一些,与我们的科研工作管理者有关,更与管理者的工作思路有关,再直白一些,与管理者脑袋里的某些本位主义的念头有关。凡事首先都得往好处想,就像法律当中的疑罪定无的约定一般,也可说是天经地义的。不排除管理者是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的,但是只要是人,就会有些私心,尤其是某些本位主义挥之不去的时候。于是,完全掌控不太可能,最大程度的掌控就成了主旋律。如何实现掌控,条条框框式的限定最为简单,而且成文之后,就得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至于这些条条框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约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与掌控程度不相干的问题,既然实质性的管理内容已经解决,剩下的负面影响,就由受限对象自己去承担好了。 总而言之,广阔科研工作管理者骨子内的想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显然地,管理者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管字之上,而于理字的内涵直接忽略。究其原因,管理者没有被纳入科研水平评价体系之中。简单一些的说法,就是对于管理者的考核,仅限于制度与指标,而非实在的科研水平的动态开展。具体的管理者,还受更为宏观的管理者的考核,自下而上,层层叠叠。既然所有管理者被要求以制度与指标作为评价标准,那么由管理者制定的评价体系的条条框框,只能是以此为根底。作用于被评价的对象,急迫间只能汲取当中的削足适履的成分,把科研认知的内在规律置之度外。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投入经费增长很快,但是卓有建树的科研成果增长很慢,甚至限于几乎绝望境地的根本原因。以上是对现阶段科研水平评价体系与科研工作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分析结果。 最后再总结一下,对于医学科研工作者来说,责任心是第一位的。我们应当多交流多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相互支持,才是未来我国科研水平评价体系得具合理性的根本点。 第8页 共8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