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外字体设计方法报告 设计学专业.docx
下载文档

ID:652970

大小:26.40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内外字体设计方法报告 设计学专业 国内外 字体 设计 方法 报告 专业
国内外字体设计方法报告 摘要: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字体设计照搬西方设计的方法。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都造成了国内外文字在字体上的差异。汉字的艺术博大精深,尤其是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了解汉字与西方文字的差异化原因,会使我们的设计方向更加明晰。本文重点从国内外文字的差异性的物质与精神层面上对比梳理两种文字的独特魅力,以为发展中文字体设计的切入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字体设计;认知习惯;文化差异 目 录 1.国内外字体基于物质层面的差异化比较 3 1.1字体结构形态上的差异 3 1.2书写工具上的差异 3 1.3印刷技术对字体差异性的影响 4 2.国内外字体基于精神层面的差异化比较 4 2.1认知习惯上的差异 4 2.2宗教哲学思想的差异性 5 2.3审美标准的差异性 5 3.结语 6 参考文献 6 1.国内外字体基于物质层面的差异化比较 1.1字体结构形态上的差异 “方正”是汉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虽然外在框架特点大体相似,但其内部的变化却千差万别。汉字的构成讲究内部对比协调而形成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整体布局,外部体现力学的对称与均衡。因此可以说“汉字是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按照人类某种共识的理念,运用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而创造出来的框架完美、内涵丰富、用途广泛、影响深远的作品,并使其所具有的无穷的联接方式、开放而递增的同构能力面对发展变化的环境有着无限适应性。” 拉丁字母由26个表音字母组成,其外在形态有大小写之分。大写字母笔画较少,外形的相似度高,是抽象了的几何形。后来为了便于识读,出现了小写字母。小写字母有上下超出字行的纵竖部分,字母差异性更明显。拉丁字母笔画较少,笔画的横竖曲直对比简单明了,与汉字饱满丰富多变的内部结构形成了鲜明反差。 1.2书写工具上的差异 汉字的书写工具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变革。第一次发生在文字创立之初,用于在兽骨、青铜器、竹简等质地坚硬的材质上书写的契刻工具。此类工具采用刻画的方式,在汉字的笔画上变化相对较少,仅适合书写象形篆体等一些笔画粗细均匀的较古老的文字。第二次变革是毛笔的出现。与西方的多样的书写工具相比,中国的书写工具较为专一,这也使得中国人能较专注的研究毛笔的运用技术,从而产生了书法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瑰宝。 当应用汉字的国家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时,公元前3000年古老的埃及人曾将芦苇杆削尖作为书写工具,或将可以画出黑色痕迹的木炭棒作为书写工具。后来人们使用鸟儿的长羽进行书写,文字书写速度大大提高。无论是芦苇笔还是羽毛笔,抑或是后来的钢笔,这类工具都属于硬笔的范畴,形成了硬笔书写偏于硬朗张扬的风格。 1.3印刷技术对字体差异性的影响 印刷术的出现使中英字体的发展产生了交集,然而中英文的字体的演化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汉字的书法字体,为印刷字体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唐宋至明清,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为便于阅读和雕刻工匠的操作,所用字体基本模仿手写楷体。印刷术发展到南宋时出现了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宋体,这种字体讲究就是横平竖直方正匀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人们对汉字方块字的印象。西方金属活字印刷术的第一款印刷的字体也是采用的当时流行于德国的手写字体――哥特体。 但是之后由于活字印刷术在两国的采用和普及程度大不相同,使得国内外字体产生了两条截然不同发展历程。汉字的印刷体单一走完了由手写楷体到宋体的简单路程,而西方印刷术使多种不同风格的印刷字体在欧洲大地百花齐放。排除历史原因,拉丁字母的字符相对汉字而言数量较少,更容易进行变化,也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 2.国内外字体基于精神层面的差异化比较 2.1认知习惯上的差异 汉字的造型基础是是象形字,喻形于字,以形见意。所谓“喻形于字”是指古人将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归纳为图形化的符号,是编码的过程。所谓“以形见意”是指从字的字形来理解字的含义,是解码的过程。例如“月”形似一弯新月悬于中天;“森”给人的感觉是树木丛生。因此对汉字的理解是基于感性的形象思维。 对于汉字的理解一方面需要理解其含义,另一方面更需要感受汉字背后的情感。例如“幽深”两字将人带入静谧的空山,“冷霜”仿佛有寒气迎面扑来。因此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往往是迂回的曲线模式,长于对文字背后含义的感知能力。 拉丁文字经历了由象形到表音的形式的转变。直接将读音与书写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每个字母有特定的发音。因此西方人对于文字的认知是“见形晓音”,通过观察文字的形式便知其发音。 对于表音的文字来讲,拉丁文字的含义是相对固定的,其含义的延伸性较汉字较弱,因此在表达习惯上更加直白,这也是促成西方人认知上形成直线性的逻辑思维模式的原因。 2.2宗教哲学思想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儒、释、道”对汉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把“天人合一”看成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书法追求其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的和谐统一,这就奠定了中国字体稳定平正的特点。道家文化追求返璞归真,自然之美,反对浮华矫饰的艺术风格,提倡“见素抱朴”,形成了书法字体中气韵流畅的艺术风格。禅学教人识心见性,佛家见性而忘情,书家得意而忘形,但两者都是通过摒除杂念,实现自我真心与宇宙之心的融合。 在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重视科学的理性精神,强调理性、科学性、逻辑推理。而中国则少有西方那种思辨、分析、实证的理性精神。这种传统观念使西方人在文字设计时不是凭感性、经验而是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数学,几何学等科学方法设计字体,重视字体的比例与结构,追求视觉形式上的和谐。 2.3审美标准的差异性 意境美是汉字独特的魅力之一。冰心在其《一个最充满力量的汉字》中写道:我惊奇地发现:“万”字有如此惊人的魅力,它的覆盖面之大之深是无与伦比的。我首先想起的是古人的诗句如:“独立中流喧日夜,万山无语看焦山。”把焦山写得何等挺拔,何等气势,大有“万笏朝天”的意味了。又如咏牡丹的诗句:“十里散香酥地脉,万花低首避天人。”又把牡丹写得何等端严,何等艳丽!仅仅一个“万”字就足以然我们领略汉字的意境之美,更不要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与“悠然见南山”了。 在西方,古代哲人把对美追求具体具体化为对和谐形式的创造。拉丁字母的形式感集中表现为字母的节奏与韵律。这种强有力的节奏与韵律主要体现在单词的长短组合和单词间有序的间隔,以及字母与字母间方圆、曲直、粗细、刚柔的对比中。这种形式秩序节奏上丰富的变化给人以闪烁律动、跌宕起伏的美感享受。这种美是与汉字意境美是截然不同一种模式。 3.结语 在今天置身于开放性世界文化大环境下的汉字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参照。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文字各具其魅力,但也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汉字的发展需要借鉴西方文字的精华,古为今用,加强汉字气韵的表现,洋为中用,增强文字的生动性。 参考文献 [1](美)阿里克斯・怀特,《字体设计原理》,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2]孙婷,硕士学位论文《从文字结构看中英文编排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王文博,硕士学位论文《汉字图形标志的美学分析》,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4]戴光华,《浅析国内外印刷字体的美学特征》,上海工艺美术,2003年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