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灵武市
转移
农民工
调研
报告
灵武市转移农民工调研报告
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开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开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根底〞。并从农民工就业效劳和培训、标准劳动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假设干意见。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市委的安排和要求,近期我们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全市总人口2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2万人。农村劳动力6.1万人。2023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民共计27968人,实现收入1.383亿元,转移输出农民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45%以上,全市农民人均劳务转移收入113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30元的32%。截止今年4月份,已转移农民16892人,实现收入220238万元,转移农民工作进展顺利,势头良好。全市现有职业介绍所1家,8个乡镇都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76个行政村根本上都成立了劳务输出(劳动就业)协会,市、乡(镇)、村三级劳动就业工作机构及体制根本健全,培养带着50人以上外出就业的劳务经纪人51人,全市现有各类培训机构18家,这些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局“阳光工程〞培训机构1所,职业中学1所,劳动保障部门所属职业培训中心1所,乡镇、部门及社会办学机构15家。这些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微机操作、纺织、电工电焊、建筑工、汽车驾驶、建筑装饰、家政效劳等专业。2023年共组织农村各类人员培训7982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4698人,其它劳动力培训3284人,截止今年4月份已培训农村劳动力2328人,其中技能培训797人,岗前培训202331人,“阳光〞培训500人。
通过调研,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意义。
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开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就我市而言,全市12.2万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近6.1万,而真正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我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
3、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城乡统筹开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开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开展,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方法之一,同时,广阔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农村充裕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并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只有大量的农村充裕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大幅度增加农民
收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开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转移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从劳动力总量看,供大于求的供需比例悬殊(约为3:1)。全市每年约有1万人需要政府引导就业,而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3000多个,供需矛盾突出。从劳动力结构看,一方面一些用工单位急需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达不到用工单位的岗位技能需要,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失业,存在职业空缺和无岗转移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从性别需求看,就业空间女性大,男性小,羊绒等轻纺企业表现尤为明显。据统计,全市现有规模较大的羊绒企业、皮毛加工企业16家,80%的工种限定为女工。2023年共有5家羊绒企业方案用工2290人(其中大局部为女工),但在求职人群中,男性的比例到达60%以上,女性那么缺乏40%,最后实际只招到1800多人,占到企业用工方案的79.9%。从年龄需求看,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率一直在70%以上,35岁以上的需求率仅为30%。
(二)转移不彻底、就业不稳定。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开展态势,而且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等,回流现象较为普遍,一年中经常处于半工半农状态,因此转移不彻底。
同时一局部人就业不稳定,一是受劳动强度和工资待遇的影响,如我市一些羊绒、皮毛等企业,有57%的人月工作日在28天以上,加班现象普遍存在,且大局部职工的工资在500元左右,造成岗位不引人,待遇不留人;二是我市仍有相当一局部农村劳动者思想相对保守、就业观念相对陈旧,普遍存在着对转移就业的工种挑剔,对收入的期望值偏高,择业标准高等不良现象;三是劳动关系不标准,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以我市羊绒企业为例,合同签订率仅占职工总数的17%,职工随意离岗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回族女职工,一到婚嫁期即脱离企业,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故有些企业在职工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存有顾虑,不愿过多投入,久而久之,形成有些企业(特别是羊绒企业)大量设备闲置招不上工、局部城乡充裕劳动力无工作的“怪圈〞。
(三)培训设施简陋,经费缺乏。目前,我市对农民进行各类培训主要在各乡镇(村)进行,没有专门的基地,且根底设施等方面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开展。其次,培训经费与农民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缺口很大,培训单位只能是上面拨多少,下边花多少,培训工作标准受到影响,对转移就业人员的培训大多还局限于根本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培训层次偏低,标准的职业资格培训数量较少、大多数转移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有待提高。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规模小,带动人数较少且起点低,欠标准,尚处于培育和扶持阶段,没有成为转移农民的市场主体,大局部农民仍处于无序流动和“自由〞转移状态,政府拿钱送人转移就业仍然是根本推动手段,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持续开展的后劲有待增强。
(五)劳动执法力量薄弱,劳动用工制度不标准。一是劳动监察机构不健全,劳动执法监察大队至今没有得到正式批准,执法力量薄弱,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受到制约。二是劳动执法阻力大。受招商引资及兴工强市等软环境影响,局部企业存在“特权〞思想,对正常的劳动执法检查存在抵触情绪,致使用工企业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三是用工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此外,拖欠甚至克扣职工工资现象仍比较普遍,有30%的企业有克扣工资和不按时发放工资的现象。
三、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及方向途径
(一)目标任务
全面落实灵武市城乡劳动就业开展纲要精神,大力实施“万人转移就业〞工程,按照稳定转移与灵活转移相结合的原那么,2023年至202223三年内稳定转移2023000人,每年灵活转移20220人,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别离出来,实现居所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稳定。
(二)方向途径
1、向行政村、农贸市场、交通干线、乡镇中心等就近转移。这样既可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又可以经营小商小贩、种养业,也可以利用农闲时期打短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既节省转移本钱,又具备灵活的生存和开展条件,通过引导带动实现稳定转移3000人。
2、向市区转移。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向市区转移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同时,农民向市区转移又可以加快城市人口的聚集,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政策扶持、容纳吸引等实现稳定转移4000人。
3、向宁东基地大型厂矿转移。我市优势工业工程带动农民转移就业的作用越来越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效应明显增大,要利用优势,发挥优势,加大引导和转移力度,实现稳定转移202300人。
4、向工业园区转移。羊绒工业园区是我市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之一,园区内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要抓住其用工需求,积极引导农民转移,实现稳定转移202300人。
5、向市外输出转移。积极拓展劳务输出转移空间,提高输出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稳定输出转移202300人。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两级领导力度,强化培训转移责任
1、加强市级领导力度
近年来,我市在农民转移输出工作中采取了市级领导包乡镇、包社区、包企业联系点等制度,明确了市级领导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转移农民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没有在全市全面彻底展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市级领导力度,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转移农民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并与各乡镇各部门签定转移农民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市委政府双文明考核体系,以建立做好该项工作的长效机制。
2、加强乡镇领导力度
各乡镇是推进转移农民工作的主体和组织实施者,全市各乡镇要充分认识转移农民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效劳,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专门抽调三分之一的干部做好转移农民的宣传、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要以乡镇为中心,加速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库,建好相关台帐,做好农民转移后的动态管理工作,形成市、乡(镇)、村、队四级工作网络。
3、分解落实转移任务
(1)东塔镇17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科技局;
(2)崇兴镇18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建设局;
(3)郝家桥镇17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农业局;
(4)临河镇7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民政局;
(5)宁东镇8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交通局;
(6)马家滩镇3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扶贫办;
(7)白土岗乡15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财政局;
(8)梧桐树乡1500人,主要协助包扶单位经贸局;
(二)加强培训引导力度,强化转移就业技能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素质,不仅提高了劳动竞争能力,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底,又是实现科学开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要按照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要求,紧紧围绕我市三个“万人工程〞的实施,坚持以转移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中长期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在转移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1、实施万人转移培训工程。
根据农村劳动者的特点和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市场需求,2023年—202223年在全市实施农村劳动力万人转移培训工程。围绕羊绒工业园区培训3000名熟练型纺织工;围绕根底设施建设,培训3000名以建筑工为主的技能型工人;围绕宁东基地,培训4000名专业型机械加工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