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勇勋章
解析红色英勇勋章中的围困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
解析
红色
英勇
勋章
中的
围困
分析研究
汉语言
文学
专业
解析《红色英勇勋章》中的围困
【摘要】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虽被誉为自然主义的杰作, 但不可否认, 其中蕴含着现代主义成分。从哲学角度来考量这部作品, 可以发现小说中所折射出来的哲学思考相当超前。本文主要研究了《红色英勇勋章》中的围困。
【关键词】《红色英勇勋章》;自然主义;围困
斯蒂芬·克莱恩在创作《红色英勇勋章》时没有参与和目睹过战争,但在阅读了有关南北战争的故事和人物传记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想象从而使小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小说是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在其前提下作者对其组成因素颜色、声音以及动物的描写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但小说并非关注战争本身,而是以主人公的战斗经历为线索,密切关注其心理变化并对之进行深刻的描写,深入阐释了作者对人在现实面前的悲观的自然主义印象。
一、《红色英勇勋章》内容简介
小说中的主人公亨利·弗莱明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中的一名年轻士兵。参军前,他对战争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幻想自己在战场上会表现得英勇顽强,成为人人敬仰的战斗英雄。因此,他不顾母亲的警告加入军队。参军后的生活却并非像亨利所想象那样,开始是单调乏味的军事训练,紧接着便是残酷的战场生活。在与南军的第一次交锋中,他糊里糊涂地开了枪,碰巧,敌人溃退了,他俨然像个英雄,陶醉在胜利之中。小说到此为止可以说是第一大部分。紧接着南军又发起了第二次冲锋,弗莱明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是怎么回事,自己的阵地就垮了。与南军的第二次交锋是弗莱明对自己、对战争所存幻想破灭的开始。他混在伤兵中往后撤,自己却没有一点伤,觉得很不自在,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是逃兵。因此,他渴望自己也能负伤,对他来说,伤疤就是一块“红色英勇勋章”。正在这时,后面又涌来一群被战争吓疯而逃跑的伤兵,他拦住其中一人,想问问他为什么逃跑,不料,那人急于赶路,一转身,枪托打破了他的脑袋,给了他渴望已久的那块“红色英勇勋章”。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虚荣心暂时得到了满足。
在撤退中,他看到别的部队往前线开,开始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认为别人是特殊人才,自己则不可能成为战斗英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的弗莱明甚至希望自己所在的北军打败仗,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懦夫行为,使自己的溃逃变得合情合理,甚至使它变成某种具有远见的行为,使自己的虚荣心不至于受到伤害。后来,他回到了自己所属的团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他编造谎言,说自己和战友们被打散了,在别处英勇作战,还负了伤,受到了战友们的称赞。自负和虚荣又一次占了上风,他觉得自己的懦夫行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仍然是一个男子汉。但当他听到一名军官称他们为“赶骡夫”时,他又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足轻重,同时也觉得很气愤,暗下决心要干出个样子来。在后来的几次战斗中,弗莱明像一个疯子,像一头野兽,猛打猛冲,完全失去了理智但却意外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战斗过后,弗莱明静下心来,回顾自己在战场上的所作所为。他如梦初醒,深感战争之残酷及和平之美好。他意识到自己是在一度变成怯懦的小鸡、小兔,一度又变成发狂的野兽之后才逐渐变得成熟起来,成为一个男子汉的。
二、《红色英勇勋章》中的围困
1、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围困
在《红色英勇勋章》的通篇叙述中,作者克莱恩将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及他所在的军营置于残酷的自然环境中,从而体现出自然对人类的围困及人类的渺小无助。亨利起初对战争的认识是天真的,他对战争充满憧憬和向往,一心想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获得荣誉。但很快他的这种天真浪漫就被无情的外部环境和现实所吞噬。当亨利到达军营后,连续几个月只是操练,操练,重复操练,然后是他所在的队伍不论白天或黑夜随时转移,匆忙地穿行于丛林和河流之间,死人也是途经的必然景观之一。亨利无法躲避丛林中的枝枝杈杈,他的脚总是被石块绊到或是被荆棘缠住。大自然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他们的队伍规模虽然很大,但是比起杂乱凶险的原始丛林,又何其渺小,他们如同老鼠般在这个迷宫中撞来撞去。当他们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时,他惊恐万状,扔下武器,“像一只兔子似地逃跑了”。他边跑边对着天空大喊“为什么”,可没有人回答。显然,亨利困在了大自然的迷宫,任其摆布。他逃到一片树林, 远处是炮声轰鸣,生死未卜,而树林里却是鸟语花香,一片安逸。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反映出:自然始终只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着,只是无动于衷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根本不同情人类的命运。随后亨利来到用几根树枝撑起的简陋小教堂,一具骇人的死尸又吓得他魂飞魄散。一个背靠树干而坐的死人正盯着他,那死尸身着一件曾经是蓝色的军装,现在蓝色已经褪了,变成了暗绿色,死盯着年轻人的那双眼睛变成了常见翻白的死鱼眼睛那种晦暗的颜色,死尸张着嘴,那曾经是红色的嘴巴变成了一种可怕的黄色,在灰色的脸上小蚂蚁正在爬行,其中一只沿着上嘴唇正在吃力地推动着不知是什么东西。看到此景,亨利失声尖叫。
大自然收取了这个士兵的性命,并且在他可怜的尸体上随意地装饰恐怖的颜色,也任由其它生物尽兴地侵略他。大自然就是这样恣意地操纵人的一切。这个恐怖的死尸使亨利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从大自然中寻找慰籍的幻想破灭了,留给亨利的只有对大自然的恐惧、压抑和对人生的悲哀无奈。他疯也似的逃出树林,可是又能逃到哪去呢,他只能回到大部队,这充分说明亨利还将被这极具决定力的大自然所左右。当亨利亲眼目睹了大个子兵吉姆惨烈的死亡场景后,他发现大自然的冷漠与残忍程度到了极限。红彤彤的太阳像薄酥饼一样粘贴在天上。大自然不顾人们的死活,照样热烈地继续着它的进程。亨利的眼中充满着愤怒,他对大自然完全绝望。自然主义作家写作时有明确的目的,旨在揭示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而人在环境面前显得十分渺小,生存的本能迫使他们进行挣扎,但任何抗争都必然徒劳无益。的确,不论是亨利还是他的战友们,在全知全能的、极具威力的大自然面前,都如同蚂蚁般微小可怜。他们也试图挣扎过,想逃出自然的迷宫,但总是徒然而返。人类始终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在整篇小说中,克莱恩通过描写大自然对人类的围困,突出了大自然的冷漠,从而反衬出人在宇宙中孤独无助的生存困境。这正是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一贯的主题思想。
2、内心围困中的人类
作者还成功地描写了主人翁的内心世界,这些描写说明了现代人不仅受到外界因素的控制,而且自身的潜在力量也使人类不能主宰自己。在克来恩生活的年代,现实世界和人们的梦想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这梦想正是几代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国梦。然而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产业革命扼杀了人的个性。人的完整的个性正在被解体。人已被社会遗弃。在战场上,亨利一方面惧怕战争会使他丧失个性,另一方面又努力不使自己掉队,永远成为“那支部队的一员”,他的这种在矛盾冲突中挣扎的军营生活正预示着现代人内忧外困的生活状况。因此,本部作品还可解读为:被内力困扰的现代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是不可能的。所谓内力就是指人的思维中各种潜意识的因素及各种欲望。内力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区分特性。据弗氏理论,这些内力正是人成为外在自我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潜意识的心理因素,是人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因素,这种潜意识就是人的本我,是最深层的原始精神能源。显而易见在危机关头,人甚至动物都要为生存而搏,这正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即生存的欲望。这一欲望是内力中最强大的东西,是人无法驾驭的。克来恩正是把亨利置于危机关头来透视人的本性。在小说中,战斗的消息刚刚传开,亨利的英雄梦便荡然无存,他认为,“战争不过是一场游戏”,而这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乡村母亲的慈祥和少女的微笑。生命太珍贵了!活着太美好了!他禁不住询问战友/有人当逃兵吗?0。凝视着战场,他感到那/啪啪0的枪声好像正射穿自己的灵魂,/缓缓移动的军队在他眼里已成了恶魔般的影子和在黑暗中爬行的巨蟒。他渴望回到往日单调乏味的乡村生活,那里人人头上都有幸福的光环,他在内心告诉自己,他生来就不是当兵的料。
由此可见,正是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向往,亨利才从英雄梦中惊醒,承认“他本来就不想当兵”,那么,听到枪响他便拔腿就跑就不足为怪了。内力的另一方面是人对社会即自身群体的归属感。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任何时候都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能被他人所接受、所认可、所赞扬。在小说中,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亨利总是想方设法逃离战火,另外,在归属感的驱使下,他又害怕被他人所嘲笑、所抛弃,只要战斗一停,他又企图为他的逃跑而辩护。故事一开始,亨利便被他所在的军队所遗弃。“他独来独往”,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想一逃了之,却身不由己,因为他正身处一个运动的大箱子里,也无人可以理解他,只有希望死后会有人理解他。寂寞和孤独始终萦绕着亨利。对死的恐惧使他象胆小的兔子毫无羞耻地扔下枪抱头鼠窜。亨利总怕有人发现他临阵脱逃。他加入到伤员的队伍,渴望自己也能挂彩。Jim Conklin之死又恢复了他的英雄梦,然而却少了最初的光环。“他扑倒在地,冥思苦想。要是能战死多好呀!他相信,他羡慕躺在草地和乱叶上的遍野死尸”。可是,在充满奇异眼光的士兵中间,他怎能隐匿自己的罪行?一个衣不蔽体的战士的反复询问“你在哪儿打仗?”正似一把利剑直逼他的心房。显然,在这茂密的丛林中,在残酷的战场上,年轻的亨利不可能实现自我,捍卫自尊。
19世纪末,美国工业文明已代替了农业文明,与此同时,社会价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美国梦已丧失了其存在的环境,迅速增长的社会财富也欺骗了人们的眼睛,许多年轻人开始寻找发财的捷径。亨利正是这种典型的美国人,他渴望事业有成、幸福和受人尊重,然而,却无路可走。身为军人,亨利只能通过英勇善战才能加入到勇士的行列。可死亡的恐惧使他屡屡临阵脱逃。他最终冲锋陷阵,成了英勇的旗手,却是由于虚荣心在他的心里战胜了恐惧感。一想到他的尸体,他便激动不已。这时,他会说:我从未放弃对胜利的渴望。当他最后以胜利者即旗手出现时,他并非远离恐惧感,初次逃离战火的情景总是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因此,作品最后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亨利仍会被恐惧所困扰,这正是现代美国人的恐惧。作品的结尾也告诉我们,人要想在世界上有立锥之地的途径即:在“金色的阳光下”继续新的自欺欺人的战斗。
结论
克莱恩在《红色英勇勋章》中以战争来隐喻人生现实, 指出荒诞无处不在, 他把人物特置在战场中来凸现人存在的荒诞处境,所以弗莱明这个人物决不是个例, 他跟西西弗一样具有普遍意义。逃避或是反抗荒诞? 这是每个生存着的人都面临的选择。对克莱恩来说人面对荒诞时应有的态度就是正视和反抗。而正是这种对荒诞的不妥协使人走向崇高, 使人生有了意义。
参考文献:
[1] 斯蔕芬·克莱恩. 红色英勇勋章[M]. 黄建人,译. 桂林: 漓江出版社,1996.
[2] 方 成.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化建构与价值传承[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放放.《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莱明的心理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05( 5) : 128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