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市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640193

大小:26.09KB

页数:1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工业企业 产学研 结合 情况 调研 报告
关于市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的调研报告 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工作,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开展需求,找准支柱产业和企业需要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实施了一批对我市产业开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学研合作工程,建设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突出抓好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探索,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推动我市产学研结合工作更加深入地开展,找准关键问题,突破瓶颈约束,破解合作难题,开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对我市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全市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主要特点、根本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学研合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产学研结合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开展势头。“十一五〞期间,我市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向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方向推进,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我市与中科院签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舟山)海洋技术研究开展中心〞等创新载体达8家,达成重大转移转化工程20多项;与浙江大学签约合作实施“1181〞工程、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组建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等大院名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43家,建成有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0余个,突破了80项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有29个工程获省科技进步奖,实现了舟山海洋资源、产业优势与大院名校的科研、人才优势的有效互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涌现出了兴业集团、弘生集团等一批优秀的产学研结合典型。通过产学研结合,特别是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办高科技实体,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增强了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市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企业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投入不断加大,产学研结合得到迅速普及。目前我市已有近百家企业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与多所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结盟,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工程。如浙江兴业集团承担的国家863重点方案工程“海洋低值鱼类陆基加工新技术及设备开发〞、浙江海氏实业集团的“出口水产品平安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弘生集团的“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等工程,已成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2、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形式更加标准 产学研合作已由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究开发、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化。当前,以资产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建设稳固的产学研联合体,已经被产学研单位广泛接受。如浙江金鹰股份与复旦大学联合建立了“复旦金鹰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浙江黎明发动机零部件与浙江大学联合建立了“浙大-黎明发动机配气系统产品研究中心〞;浙江虹达特种橡胶制品与四川大学联合建立了“高分子功能材料研发中心〞;舟山京洲水产食品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建立了“京洲海洋食品研发中心〞;舟山三峰电气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建独立法人研究机构“江与海航运科技开展〞等等。这种稳固的联合,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新生力量。 3、本地校企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推进 与其他兄弟城市相比,在舟山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比较少,但具有较丰富的为地方科技、经济建设效劳的资源。浙江海洋学院作为海洋类大学,积极探索并发挥学科优势,与浙江扬帆集团、浙江海力生集团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2023余个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基地;与xx区人民政府自2023年7月开展合作以来,共同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余项,校地合作引进的重大工程实现新增产值1.1亿余元,创利税2022余万元,并组建了浙江海洋学院定海科技研究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在海员培训、海洋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攻关,为企业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政府支持不断加大,校地合作持续深入 为推动产学研联合的深入开展,我市先后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北京大学、中国海大、大连海事大学、上海船工所、江苏科大等大院名校名所签订了市校全面合作协议。我市与浙江大学实施“1181〞工程、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全方位对接调研、规划初步论证、组建浙大舟山海洋中心并已运行,以摘箬山海洋科技岛为建设对象,启动省科技厅“能源岛〞工程和科技部“智能电网〞工程;与中科院“十二五〞期间将共同推进“4321〞工程目标的实施,即紧密围绕xx市经济社会开展实际需求,开展40个以上重大转移转化工程合作,互派30名以上挂职人员,实现成果转化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形成20230亿元以上技术带动产值;XX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整合了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波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等省内外涉海科研院所的有关科技力量,成立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工程83项,申请专利82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效劳企业2400多家,技术成果推广数量63项,研发新产品162个,技术成果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近1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联合工作的开展,成为地方经济开展的助推器。 5、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产学研模式不断创新 产学研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催生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联合攻关、成果引进消化、共建创新载体等多元化产学研联合模式。我市成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类产业联盟“中国海洋产品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全国26家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成立了由扬帆集团牵头组织,XX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海洋学院等共17家单位参与的“XX省船舶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产学研联合,突破产业开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将推动XX省自主开发、建造的主力船舶到达国际水平,产业规模超过202300亿元,利税超过2023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尽管我市产学研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市工业结构还不够完善、政策法规不太健全,不少企业还存在自主创新意识缺乏、技术研发经费投入缺乏、对技术开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能力不强等问题,阻碍了我市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深入。现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企业的技术需求问题 许多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工程,对新技术的吸收、企业的自主创新,缺乏长远眼光,其主要问题有:企业不注重自身研发团队与创新能力的建设,单纯为了引进而引进,难以应对变幻的市场;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一味要求科研方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并负责全部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工作,将风险不合理地转移给科研方,使转化本钱大大增加;企业对于国内外科技开展和市场情况的认识缺乏,对许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不敢加以投资;局部企业由于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不够、不相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等原因,技术创新投入缺乏,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 2、院校的技术供给问题 体制因素。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额、发表论文数、参与者学术地位、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体系仅表达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结果导致科研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仅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之下,院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常常难以实现产业化。一些应用型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较紧密,根底研究及高校的研究与企业的联系相对较远。 学术价值取向。高校的学术价值取向,一方面使局部教师漠视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客观上也限制了高校教师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尽管高校重视科研的前期工作如工程申报等,但对科技成果鉴定以后的产业化那么重视不够,缺乏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保障制度和措施。 科研成果与实际脱节。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虽是跟踪或者领先国际水平,但因对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如消费者的素质、具备的仪器条件等)缺乏分析与了解而相脱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 3、合作开发的资金问题 产学研合作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于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企业愿意承担局部风险,但不愿或者无力承担全部风险,而希望国家通过有关政策(如补偿)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因此,能否吸纳社会风险投资资金介入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中试、商品化和产业化活动,是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中试阶段资金来源困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中试阶段是产学研结合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所以投资的风险很大。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会对中试进行投资。中试的资金来源和中试基地成了中试最大的困难。目前中试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而社会的风险基金只愿意投向业已成熟的工程。中试阶段的困难往往使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后期的利益分配处于劣势。 院校科研经费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科研投入和产学研合作企业科研投入。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企业的科研投入力度与其他地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企业科研经费到位往往不及时并经常“缩水〞,有时甚至只有承诺经费的50%。 4、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问题 目前我市的科技成果中介效劳从无到有,中介机构有了一定的开展,但功能单一,机构不健全,提供信息效劳不及时或缺乏准确性,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效劳能力有限。在效劳内容、效劳方式上缺乏新颖之处,运作机制比较僵化、专业化水平低,无法满足客户的综合要求,远远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市产学研结合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局部产学研结合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我市的产学研结合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但在政府推动或国家、省、市科技方案支持的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的现象,因此产生了产学研结合形式化的问题。 产学研各方对彼此的定位和分工认识不清。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有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在实践中常常发生错位。比方,有的研究方一旦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就希望自己进行转化,不愿意转让给企业。有的企业在与产学研合作中希望研究方提供“交钥匙〞工程(指研究方完成所有研发过程,再把最后的成品的所有权、管理权移交给企业),而实际上研究方一般是做不到的。 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与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需要不相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因投入高、风险大,系统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需要产业技术联盟长期稳定的合作形式,而以工程为载体的合作形式松散,不能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要。 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我市局部产学研结合中的合作协议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