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629178

大小:23.54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加快 我市 新型 城镇 建设 调研 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港产城一体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根据市十二届十一次政协常委会的要求,市政协人资环委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 202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到达55.7%,较“十一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增加到12023万人;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由1200平方公里扩大到27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98万人扩大到216万人;先后编制完成xx市城乡统筹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等各类城乡规划200余项,完xx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57个乡镇总体规划、1536个村庄规划,全市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覆盖率达20230%;推进63个乡镇、119个村庄的城乡统筹试点工作,重点建设了赣榆柘汪、灌云燕尾港、灌南堆沟港等9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创立了2023个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2049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文化教育、就业效劳、社会保障、根本医疗、社会养老等根本公共效劳体系不断完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全面扩大。制定实行了城乡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有序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乡一体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容无视和亟需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开展综合实力缺乏。从区域经济开展来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地位均较低,县区产业结构不优,综合竞争力不强,支撑新型城镇化开展的能力较弱。2023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785亿元,仅相当于全省地级市平均水平的37%;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为233亿元,仅相当于全省地级市平均水平的4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416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1%。县域经济支撑城镇化开展的能力更弱,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市区水平的1/6,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 二是城镇承载辐射能力不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效劳功能滞后于人口集聚、管理创新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与此同时,由于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许多小城镇根底设施差、功能偏弱、建设质量不高,无法发挥小城镇对于乡村办的功能辐射作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治理等问题凸显,城镇承载产业、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等功能较弱,中心XX县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根底设施功能、交通功能和社会功能都亟待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全市新型城镇化整体水平提升。 三是县区城镇开展统筹不够。从全市范围看,首先,除东海、灌云、xx县城及赣榆主XX县区外,县区的城镇规模较小,尚无总人口超过20万以上的城镇,镇区规模大多在2万人以下,众多乡镇只有几千人,绝大多数城镇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经济、人口、生态空间开展格局。其次,市、县区产城交通一体化、根底设施一体化的进程缓慢。第三,由于涉及镇村建设管理的行政事业收费逐步取消或免征后,建管费用锐减,建设管理人员流失严重,客观上弱化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根底工作。第四,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快速开展,农村可复垦的土地空间越来越小、本钱越来越高,增减挂钩用地等工程实施难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缺乏,已明显制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开展。 四是政策性制约仍然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根本公共效劳等,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开展。比方,户籍制度阻碍了城镇化进程,限制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阻碍了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制约了城镇化进程,绝大多数农民仍处于低水平的根本社会保障。另外,农民增收机制不稳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关于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在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等重大机遇,围绕产业强市发力,努力提高城乡一体化以及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就xx市而言,要从市情、县情、区情和乡镇实情出发,顺势而为,借势作为,扎实推进,并通过2023—20年的努力,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一)坚持“三规〞融合,注重规划引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依法依规统筹好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开展、根底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开展规划和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的全面融合。为此,一是责任主体要明确。市级负责全市城镇化开展规划的总体设计及产业开展等专业规划的设计、调整、优化。县区级负责城镇化开展规划的分区设计及指导、监管,乡镇负责规划的具体组织实施,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同时,要建立评估考核体系,每年由各县区对乡镇“三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验收。二是规划编制要融合。市及县区、乡镇要立足自身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科学合理编制“三规〞,以城乡建设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开展规划为载体,以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为红线,必须实现“三规〞点与面的全面融合,真正做到乡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互动,乡镇规划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开展互动,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现代农业开展规划互动,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置于合法合规的根底之上。同时村(社区)级的规划要与乡镇级规划融合,乡镇级规划要与县区级规划融合,真正做到横向一体、纵向一致。三是体系脉络要清晰。“三规〞融合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从自然环境、产业根底、经济条件、生态状况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构建资源集约、特色鲜明、优势彰显的小城镇集群,尽快形成以国际性海滨城市为中心、辐射县区主XX县区、连结各中心镇和新镇区、中心村互联互通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二)突出自身特色,打造美丽城镇。县区、乡镇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以XX县区为核心,突出特色乡镇的带动、辐射功能,科学合理、量力而行制定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有方案、有步骤地扩大中心镇的试点,加快形成以县域中心为龙头、小城镇为纽带、新型社区及村庄为根底、新农村建设为补充的城乡新格局。一是个性化彰显城镇特色。要根据自然禀赋、产业优势、资源要素整合等因素,重点挖掘空间特色、景观特点和地方特色,优化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充分尊重文化特色,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现代元素,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传统营养,塑造风格独特的城镇景象,防止“千城一面〞的为难局面,激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二是组团式推进中心市区xx县区主XX县区建设。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为龙头,强化“一心三极〞城市开展战略对城乡一体化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加快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大功能板块。赣榆板块依托海洋资源和港口优势,打造江苏沿海地区北大门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东海板块利用自身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灌云、灌南板块依托沿海南北大通道与灌河开发轴线交汇的区位特色,发挥河海相联优势,建设城镇化转型升级示范区。要加快推进赣榆融入中心XX县区,东海和灌云、灌南向中等城市开展,尽快成为开展现代效劳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改革创新的xx区。三是加大小城镇建设统筹力度。县区都要进一步强化乡镇规划建设的衔接协调,力促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开展。要注重解决各种规划间的衔接不够、产业雷同、重复建设、过度竞争、未错位开展等问题,促进资源和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合理配置,努力形成综合规模效应和整体优势。四是多元化打造宜居宜业城镇。小城镇是县域经济的支撑点,是联系城乡的桥梁纽带,是农村经济开展的龙头和有效依托。市县区、村社区要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开展、推动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分类引导、差异开展、择优培育,推动具有特色产业、文化积淀、生态魅力的小城镇个性化开展,努力建设一批农业强镇、工业重镇、商贸大镇和旅游名镇。鼓励有条件的城镇进行智能化建设和智慧管理。五是大力度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坚持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稳固“村庄、道路、河道、绿化、垃圾〞五位一体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成果,纵深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示范村庄。围绕山海相拥、滨海滩涂等地域特色,结合历史文化、产业特点、建筑特色、乡风民俗,正确处理好“传承、吸纳、保护〞三者关系,努力塑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乡村风貌,形成生态宜居、舒适便利的城乡环境,让城乡成为人们宜居乐居的美好家园。 (三)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城一体。产业是人口集聚的首要载体和活水之源,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根底。一要促进产业升级。按照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要求,中心市区要发挥临港的优势,重点开展石化、钢铁、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主导产业;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传统产业,积极开展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有明确主导产业的特色城镇、专业城镇。同时,还要鼓励和扶持效劳业开展,大力开展金融、创意、物流、会展、电商等现代效劳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改造提升传统效劳业,促进效劳业开展提速、比重提高、质态提升。二要促进产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的裂变扩张,吸引国内外资源向区域内流动,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产业链工程向专业园区聚集,实现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鼓励镇域之外的乡镇和村到重点和特色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厂房、引资工程落户,实现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规模化,一般乡镇工业集中区特色化,工业集中区的标准厂房园区化建设、功能化管理。三要促进产城互动。要围绕产业开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好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以产业开展促进城镇扩张、增强城镇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促进中心市区、县区主XX县区、乡镇形成千亿元、百亿元、十亿元产业体系,真正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开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公共效劳。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人的城镇化,就是让农民逐渐融入城镇、融入工业化、融入现代化潮流,共享改革和开展成果。要围绕广阔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建立包容性的城镇运行体系,形成城乡一体、普惠共享、效劳均等的根本公共效劳格局。一要完善配套设施。按照县域、XX县区、乡镇、村社资源及设施共建共享的原那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各类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完善路网、水网、电网,加强城镇供水、污水处理、交通、通讯、绿化、广场等根底设施建设,同时促进城镇根底设施向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延伸。二要完善公共效劳。以学校、医院、菜场等为重点,合理布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商业等公共效劳机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城镇居民衣食住行及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与此同时,要逐步解决农民进城住房问题,满足不同层次进城农民的需求,开放公租房、廉租房、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把他们从城中村和工棚里迁移出来。三要完善就业社保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就近转移,推动人口向城镇集聚。对进城务工人员要加强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扩大就业时机、增加劳动收入,通过更快地富裕农民来减少农民。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创业,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为农民创业提供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效劳、医疗效劳、社会保险等方面实现公平共享,让广阔群众享受到改革开展的成果。 (五)创新体制机制,完美配套政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开展“强镇扩权〞试点,按照“责权一致、重点下移、能放就放〞的原那么,在规划建设、产业开展、工程投资、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和管理、民生事业等方面,赋予一些重点中心镇享有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要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推进融合开展、特色开展、提高整体开展水平的战略部署,认真总结我市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