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6页关于加快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依靠市场机制活、改革起步早的优势,狠抓工业经济开展,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四大产业为支柱、市场网络为依托的产业结构,初步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20xx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19.05亿元,是改革开放初的460多倍,财政总收入8.66亿元,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根本竞争力和财政税收收入双百强县行列。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步伐日益加快以及中央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我县工业经济中存在的产业创新能力较弱、制造水平较低、产业市场层次不高等结构性问题逐步暴露,这对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开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向我国转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同时我省提出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为我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开展、产业提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怎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摆在政府、企业面前的一大历史性课题。为此,县政协建立调研小组,特地开展调研,撰写报告,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决策提供参考。一、我县工业经济开展历史及现状我县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开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得到飞速开展,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低到高、行业从少到多,逐步建立了以泵阀、鞋服、钮扣拉链、教育设备与游乐玩具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一)开展进程纵观我县工业经济开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见附图)。1、家庭工业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复兴,工业产品供不应求,我县人民充分发挥市场先发、经商传统的优势,利用简陋设备加工生产,形成了家家办企业、户户搞生产的家庭工业局面,198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的历史性大关,达2023036万元。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局部农民以资金、第2页共26页技术、土地等要素为纽带,进行集资投股、联合经营,产生了股份合作企业,乡镇企业蓬勃开展。企业的开展、社会需求的增加又推动了专业市场的形成,桥头钮扣市场、瓯北电机阀门市场、朱岙童装市场、黄田小商品市场等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市场的集散功能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开展,进一步扩大了我县工业经济规模。1991年全县工业企业开展到4789家,较1978年的353家增长13.5倍,工业总产值达9.24亿元,较1978年的4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