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5篇.docx
下载文档

ID:629108

大小:21.9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加快 农村 城市化 进程 调研 报告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5篇范文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沈志兰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随着上海经济重心的东移和“浦东金三角〞开展战略的构建,地处开展极的南汇正进入跨越式开展阶段。“两港〞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国际医药园区等国家级、市级重大工程的启动,及XX县区新一轮城镇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XX县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据预测,到202322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45%,而XX县区到202322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见将达59%,2023年达75%,其中,海港新城将达90%。南汇目前城市化率仅为28%,与上述目标存在巨大落差。正在建设的海港新城现有1.1万人,预见202322年将达15万人;惠南新城现有人口13万,预见202322年将达30万;正待启动的临港工业区,按有关资料预测也将达40万人口。然而,与此同时XX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攀升的问题日趋突出。我们认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首先,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XX县区城市化水平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融入XX县区开发建设大军,为XX县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开展作出奉献。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确保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就这—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XX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XX县区农村人口为574273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为398420人,使用劳动力为366056人,可见其中32364人为显性剩余劳动力。假设按2022年XX县区粮食和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486元测算,要到达人均224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那么XX县区405400亩耕地仅能承载88130个劳力,那么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中的166749个务农劳力中,隐性剩余劳动力78619人,达48%。如此推算,至2022年末,XX县区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1202383人。 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8.16万人有非农就业意向。通过调查,这一群体中,36岁以上者占52%,26~35岁者占38.5%,16~25岁者占16.5%;大专以上者占4%,高中者占2023.5%,初中及以下者占85.5%;具有中级技能者占1.96%,初级技能者占25.86%,传统工(农村五匠)者占33.21%,无技能者占38.9%。 由此可见,在有非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缺乏这一共性,其余3万多剩余劳动力中,这一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阻碍XX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小城镇建设缓慢,传统二元化户籍制度的束缚 小城镇建设是上海XX县区农村城市化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首选途径。XX县区小城镇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开展形势总体较好,但全区目前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开展要求相比,显得过于缓慢。全区城镇体系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规划还处在修编阶段,有些小城镇在功能布局、根底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特别是未能到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预期效应。 传统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在就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身份的公民作了硬性区分。农民只能通过升学、征地等很少的通道才能转为城镇户口,大量农民无法改变身份,离开土地。资料显示:自1993年至2022年12月31日止,全区共计办理征地农业户口“农转非〞4042023人,占2022年未农业人口的7%。同期,非农人口占全区人口的28%。不少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仍与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既不把非农产业作为自己的长久生存保障,脆弱的农业也不可能确保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非农产业吸劳能力相对下降 1、 二、三产业欠兴旺,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产业支撑。现阶段全区 二、三产业欠兴旺,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比较缓慢。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劳动力供应量,特别是—些招商企业在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没有到达预期效应,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1991年,XX县区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5186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73%。2022年,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993202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下降了19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近年来,XX县区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固定资产技术装备不断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逐渐减少。 3、企业纷纷转制,本地劳动用工持续下降。XX县区企业转制已根本完成,在工业企业中,股份合作、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的企业达664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55%。这些企业十分注意比较用工本钱,在压缩用工总量的同时,更多地招录价廉外来劳动力,以此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农业自身容纳能力不断削弱 1、农民赖以栖身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据统计,近年来,全区每年减少2万亩耕地。目前,XX县区人均耕地缺乏0.6亩,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随着两港建设顶峰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土地将被用于非农建设,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有限的土地积累了过剩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全区人均耕地小于0.2亩的64个生产组中,农业人口16888人,实际可耕地面积仅为1930亩。如三墩上塘二组, 12.6亩耕地上承载着365人的农业人口。如按税费改革耕地亩均收入为693元标准测算, 12.6亩耕地的总收入为8731.8元,人均23.93元,大大低于农村生活根本保障线,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为了生计,急需转移。 2、产业弱势明显,效率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从1991年~2022年2023年间,全区农业总产值从85421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增加到196149万元,增幅129%,而同期工业总产值从52912023万元增加到3387141万元,增幅540%,与工业相比,农业开展速度缓慢,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农业自身效率不高,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据区农委资料, XX县区粮食作物的亩均纯收入为150元,经济作物为亩均650元,大量的农业设施、化肥投入并未得到满意的收成,种植业边际效益逐步递减。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低下,延伸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历史上有名的彭镇小绍兴三黄鸡,近年来也曾先后涌现大团桃子、三墩甜瓜、新场矮脚青菜等,但这些生产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是农民自发的小打小闹,其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亟待提高。据有关资料反映,兴旺国家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值比例为2∶1∶7,兴旺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们的农业产前即农药和种子占农业产值的60%左右,而这局部利益绝大局部流向农业以外的产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区为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效劳的新经济组织80家,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效益有限,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少、门类不齐,全区区级仅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4户,占比5.8%,且总体经济效益不佳。 (四)尚未形成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机制 1.政府管理机制尚未理顺。镇级机构改革后,成立镇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劳已纳入其职能范围,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效劳相对欠缺。 2.政府责任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指标尚未纳入镇级政府的考核体系。这就带来了工作重心一定的偏差。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更多考虑的是招资工程金额的大小,较少考虑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至于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工作,在议事日程上几乎排不上号。 3.农村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健全。XX县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尚处于自发性和偶然性阶段。全区没有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统一管理的市场体系;社区性劳动效劳中心尚未向农村劳动力开放;社会性劳务中介公司数量有限,大多处于小打小闹阶段。 四、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XX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令人担忧,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关键,是社会稳定、政局稳定的根底。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改革开展稳定的大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把这一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当作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达。抓住XX县区两港建设和城市化开展的机遇,加快解决速度。 (二)强化政府职能,建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1、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XX县区城镇化进程,本着统筹兼顾,协调开展的原那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开展。利用小城镇的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根据南府办(2022)116号文件精神,加速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子女“农转非〞工作,逐步改革现行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口管理模式,缩小城乡差异,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从制度上开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通道。 2、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用工体制。凡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纳入全区就业和城市化整体规划。其次,按照XX省农村非农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和XX县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假设干意见,宣传、贯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优惠政策,优先实现每户家庭夫妻双方有—人就业的目标。 3、转变职能,建立责任体系。要把促进农民就业的指标列入镇党政班子的目标考核体系,且考分权要有一定比例。要确立以区劳动部门为主,其他部门配合的责任体系,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镇要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的建没,作为镇级政府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职能部门,成为区、镇两级就业效劳网络的重要组成局部。要完善效劳功能,将促进农民就业、效劳农民就业作为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 (三)开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开展是硬道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是开展地区经济,利用经济增量吸纳劳动力,实现经济开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从以下两点着手: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就业空间。要抓住XX县区大开发、大开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两港〞建设和临港综合开发区等重大工程落户的幅射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批起点高、能级大、产业链长的重量级工程。同时做好错位开展文章,在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开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开展各种所有制、多元投资主体的中小企业,做好小企业大就业文章。加大对实体性企业的招商力度,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农民就业提供新的空间。 2、加快城市化建设,开展第三产业。与一产、二产相比,第三产业容纳劳动能力较强,在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上,第三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利用两港开发和城市化建设的机遇,培育与港口建设相适应的物流、信息、商贸、旅游等效劳产业,挖掘与社区效劳相配套的保洁、保绿、垃圾清运等非正规就业岗位,拓展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 (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素质 完善政府就业效劳网络,提供公益性就业效劳。形成政府促进、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镇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要与区级就业效劳机构实行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共同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导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形式的劳务中介公司,培育城乡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