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农村金融发展困难的分析及建议.docx
下载文档

ID:624621

大小:19.91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金融 发展 困难 分析 建议
农村金融开展困难的分析及建议 一、农村金融开展困难的历史原因分析 在中国的历史上,政府、乡村、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本保持不变。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以来都是皇权不下县,县下自治,代表皇权统治的最低一级地方官吏就是县,县以下的亭、里、村等都是靠道德调整的农业社会,亭长、里长等都是有威望的人担任的,不代表政府和朝廷,只接受政府的管理和协助政府完成赋税、徭役等工作。也就是采取委托制,皇权将权力下放,将农村问题的管理委托给农村中的精英,而作为委托人,农村中的精英在执行决策,难免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出现皇权利益和代理者农村精英利益的相别离,再加上给予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给予的代理费用较少,即给的工资资金较少。因此,迫于生活和生存的现实,就会出现农村精英从其效劳对象———农民的身上拔毛的现象,这也就是当今社会和古代社会农村问题一直成为桎梏的重要原因。效劳对象那么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就会闹革命,而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开展起来的局部农村有些会产生要独立的念头,这就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因此,从历年统治者的角度来讲,不希望农民太穷也不希望农民太富。基于穷与富中间,农民处于中间半死不活的生活水平正是统治者所想要的。因此,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农村金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农村金融的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二、农村金融开展困难的农民行为原因分析 目前,关于农民行为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命题,笔者侧重于从中国小农命题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开展困难的深层次原因。第一种,理性小农命题。20世纪中后期,形成了形式主义和实体主义两派的观点。形式主义以舒尔茨、波普金为代表,其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理性小农〞。认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一样,是商人,追求经济利润。第二种,道义小农命题。实体主义以恰亚诺夫、斯科特为代表,其观点可以归结为“道义小农〞。主张小农的经济行为是为了维持生计,而不是实现利润最大化,遵循“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原那么。其行为基于“风险最小化〞和“平安第一〞的生存经济学。第三种,中国小农命题。基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提出,中国农民数量多、穷。导致了两个根本的特征,一是半无产化,二是拐杖逻辑。人地矛盾剧烈,过少的土地养活过多的人口,无法实现规模化,土地被农民寄于太多的生活、生产、生存希望。国外土地实行长子继承制,产权明晰,中国那么是诸子继承制,产权不清晰,土地是后路,许多在城镇化进程中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农民返乡,半无产化特征明显。当农民入不敷出,出现问题时会寻求拐杖———政府。特别是在经济上,借贷在农村不成规模,农民缺钱时,首先是用非农收入来保证家庭的流动性临时性资金需求,其次寻求自己的亲朋好友。然后才是国家借贷,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求助于高息借贷。政府所提倡的商业性农业借贷是一种“奢侈〞的制度安排。拐杖逻辑导致农民的经济活动依附于政府,缺乏动力。 三、农村金融开展困难的制度原因分析 1、农村金融制度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是政府供给主导的自上而下强制性的制度供给,并非从农民需求出发。政府主导金融业改革,以城市模式向下导入农村,改了之后又改,但实质上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在商业银行方面,实行市场化制度。引发了银行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最大化,没有盈利点的欠兴旺地区和农村地区被舍弃。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都撤并了大局部县以下的营业网点,转向城市。此外,由于农业的高风险、长周期、收益少,农行、邮政储蓄等都严格控制基层的信贷规模,进村的基层机构却成为农村的“吸血器〞,吸收农村存款,通过各种方式外流到城市高盈利的领域,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对农村信用社实行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改革政策。农信社于1994脱离农行开始独立运营,但无奈接受了农行的风险贷款,加上地方行政干预,为“工程热〞和“开发热〞发放了众多不良贷款,问题诸多。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借贷活动实行抑制性金融政策,许多贷款需求满足不了。 2、农村土地制度目前,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种放款方式:担保、抵押、信用。由于农民的信用水平较低,担保一般没有来源,加上我国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房屋产权的市场价较低,农户即使能贷到款,贷到的资金也很少。在农村可行的是通过抵押放款,但是农村现有的土地制度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抵押品的短缺、本钱和风险,导致了农民贷款难,再加上农户和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农户借款是用于根本的生活需要还是用于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的购置,金融机构无法及时有效进行监测,巨大的交易本钱和监测本钱又阻碍了金融机构的进入,农村金融的风险难以控制。 3、农业保险制度我国农业保险开展较为落后,农业属于典型的弱质产业,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大,自然灾害多,市场风险大。农业很薄弱,靠天吃饭。由于农业生产风险的特殊性,保险公司不赔那么已,一赔那么损失很大。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品种少,覆盖范围小,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不够。此外,我国再保险体系尚未建立、商业保险保障作用有限、风险分散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难以分散。现行的农业保险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推动农村金融开展的措施建议 1、正确认识农村金融问题,优化政府职责政府应转变思想,走效劳型政府道路,促进农村金融的开展。首先,应把农村金融问题放在优先开展地位,转变效劳管理理念。其次,改变传统的皇权不下县的制度,把权力延伸到村,填补县与村管理中的空白区,优化农村基层的效劳机构,防止委托—代理关系的利益别离情况的出现,将农民的收益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返还给农民。再者,宏观上,通过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和金融优惠政策将资金引入到农村;微观上,发挥农民自身的优势和积极性,促进新的融资形式,引导民间金融组织的标准开展。 2、摆脱拐杖依赖,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农民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其观念和行为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民应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摆脱对土地的希望寄托,把土地看成一种生产要素,促进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客观对待各种融资活动,提高自己的融资风险意识,减少不归还贷款的数量。其次,政府应优化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实行长子继承制,将剩余的人口引入城市,并完善城市的相应设施和各种效劳。再者,针对农户的不同的贷款需求开展不同的贷款制度、贷款金融、贷款方式,缓解农民对政府的依赖。如对消费性贷款可以放低贷款信贷门槛,对生产性贷款实行设备和房屋抵押贷款,对开展性贷款实行集体抵押等,通过灵活的措施来缓解贷款压力。 3、健全农村的各项制度,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1)完善和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在存量改革的根底上,实行增量改革。增量改革属于外围改革,通过培育新的金融组织机构、准入准出机制,为金融机构营造宽松的环境。原金融机构绝大数为正规金融,外生性显著,融资本钱高,属于政府供给型推动的,应向农民需求推动型转变,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政府应减少供给型金融抑制,坚持以农户需求导向为主,培育农村金融的内生性经营,以农户的实际需要为基点。推动农村金融走市场化道路,引入法律和竞争机制。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通过引入竞争规那么,实现金融机构间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监管机制,建立农村金融法律标准,躲避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向着多样化、多源化的方向开展,允许大、中、小金融机构同步开展。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多源化的,应倡导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多源化,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满足农户个性化的需要。(2)完善和优化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一是对耕地实行国家发包,建立合理的产权价值评估。二是标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收益分配关系,明确农户利益。三是建立土地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机制,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承担商业贷款的能力。四是实行城乡土地价格接轨,允许实行产权抵押。(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初步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建立多渠道支持、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体系,走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体系相结合的道路,优化农业保险的品种和参保方式,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健全再保险和重大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投入的补偿基金。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参保意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对强制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提供一定比例的费用补贴。政府还可以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保险领域。 第7页 共7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