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证分析.docx
下载文档

ID:623364

大小:20.70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问题 实证 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证分析 XX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葛维萍 提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说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关键词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开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效劳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开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开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说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 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开展改革开放以来,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充裕问题仍非常突出,转移就业压力非常大。当前,XX县区实有农村劳动力28.02万人,分布在农、林、牧、渔业的有14.4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1.71%,工业为3.8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85%,建筑业为3.6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2.99%,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讯业为0.82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93%,批发和零售业为0.8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餐饮业为0.4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75%,其他非农行业为3.8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88%。与2000年相比,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只减少了0.44万人,比重仅下降2.4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几年XX县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十分缓慢。更为突出的是全县约有10-12%的农业劳动力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全县耕地共有29.99万亩,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劳动力只有11.12万人,如果按照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的标准(每一劳动力合理负担8亩耕地)计算,XX县区现阶段从事农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3.75万人,充裕劳动力将达7.37万人。因此,转移农业过剩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数量,使农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配比逐步趋于合理,这是象山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二、当前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问题当前,就XX县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总体来看是好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不同地区、不 同产业、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1、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一方面反映在就业率不平衡上。就业率高的镇乡(街道)充裕劳动力仅占2.6%,就业率低的达18.3%。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从业不平衡上,高的镇乡(街道)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已达55.2%,低的还不到3%。2、产业之间存在不平衡。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全县至今仍有近一半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明显过剩,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难以满足农村充裕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要。 3、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当前社会劳动就业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及外来民工等多种竞争对手。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4、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不平衡。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最高的是30—5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72.6%;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就业率相对较低,仅为27.4%。 5、性别之间存在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建筑业迅猛开展,吸纳了大量农村男劳力。建筑用工饱和后,男劳力转移速度明显放慢,针织、家政效劳等女性用工呈良好开展态势。 (二)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平,占到总劳动力的90%左右,其余的为高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大专的屈指可数。他们普遍拥有传统的种植业、海洋捕捞业技术,技能传统、单一,缺少现代新型的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效劳滞后。政府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劳还显得相当薄弱,民间效劳机构还很不标准,造成信息不够通畅、工作力度不够大、工作效益不够高。目前,全县18个乡镇仅丹城、石浦、鹤浦等地有县劳动局下辖的比较标准的中介所。 (四)农村第二三产业开展滞后,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缺乏。除丹城、石 浦、爵溪、西周等地二三产业较为兴旺之外,其他乡镇能提供给农民的第二三产业的时机非常缺乏。 (五)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给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带来负面影响。全县不少乡镇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为顺利转移创造前提条件。目前,我县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初中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新经济开展的趋势,同时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深层次的转移。因此,笔者建议,在转移过程中应着力提高劳动力内在素质,增强生存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政府应主要抓好三方面培训:1)农民的转岗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2)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掌握1—2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3)农民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的培养。同时,应继续抓好职务船员培训和农(渔)民技术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打好根底。 (二)加快工业化步伐,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从我县具体情况来看,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应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向大城市转移上,而应大力开展乡镇工业。比方以XX市环杭州湾产业带象山产业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能源、船舶、建筑、海洋运输、仓储等临港型新兴产业,并深度开发海洋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扶持成长性好、吸纳劳动力强、就业门槛低的环保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针织、食品工业等乡镇中小企业;积极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水产品、出口蔬菜、杨梅酒和畜禽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积极开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对农业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开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农业内部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还可为农业产前、产后效劳部门提供更多就业时机,并有利于防止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我县山海资源得天独厚,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4.5倍。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资源的综合立体开发,引导农民从单一的传统种植业向名特水产、名优水果、特种畜禽等多业并举方向开展。目前已初步形成柑橘、杨梅、浙东白鹅、出口蔬菜、大黄鱼、梭子蟹、紫菜七条“龙型〞产业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大力开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新场所。政府应大力开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容量。一是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开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二是除了开展传统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餐饮效劳业外,还要加快培育旅游效劳村,大力开发农村旅游,引导农民不断拓展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各种效劳业。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空间。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对进城落户农民实行“低门槛〞政策,积极引导农村企业向位于中心XX县区和中心镇的工业园区集聚,不断提高城市化率。在抓城市建设的同时,要注重镇(乡)所在区的功能完善,协调开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镇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六)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我县外出劳动力以沪杭甬等长三角地区为传统市场,主要从事建筑、餐饮等行业。我县是全国建筑大县,2006年,全县实现建筑施工产值300亿元,有包括外地民工在内的建筑大军10万人。我县也是全国渔业大县,农业总产值和特色效益农业开展全省领先,海产品和名特优农产品种类繁多,“象山(石浦)海鲜〞享誉长三角地区。象山人在沪杭甬三地开设的海鲜餐饮企业超过100家, 其中上海就有70多家,年产值逾10亿元,就业人员达上万人。全县有1000多人在美国、新加坡等国从事建筑、针织等境外劳务输出工作,完成的劳务营业额已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2006年共签下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近1.5亿美元。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已超过5万人。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和档次,继续以向县外建筑业、商贸流通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输出为重点,进一步开拓国际工程劳务输出市场。总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尽快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要求,也是我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县政府一定要鼓足干劲,拓宽思路,积极地、多渠道地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时机,继续加大向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以不断开创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局面。 葛维萍浙江XX县区委党校 第8页 共8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