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陕西省
咸阳市
百灵
中学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 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在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隕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 反映了人类对天象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 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 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与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 文章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 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带有的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 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 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
A项,“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后者却一直保留着”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并非同时产生的;另外,原文只是说“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却向审美作用转移”,选项中说“后者却一直保留着”的表述有误。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C项,“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说法错误。由原文“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看,传统节日应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
D项,“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说法错误,原文是“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选项说法因果关系颠倒。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说法错误。原文中第三段论述了“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这个观点,所以阐述的是“文学作品对传统节日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B项,“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可见这些活动与文学在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方面非常相似,而非“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共同起草制定《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本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与此前的规定相比,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厘清了相关部门、学校、卫生机构的职责,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孩子眼睛和体质的导向非常正确。”赣东北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华告诉记者,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设立达标数据,还须考虑这个目标可行性,如果超出可实现的范围,很容易导致数据造假。
“这种刚性的要求会起到一定作用,将体现国家层面对青少年近视率着手进行防控的决心,”眼科专家周行涛对此表示认同。但是,面对所设立的目标,他依然保留个人意见,“近视成因在学术层面还有可供探讨的空间,以此为基础设立的防控方案和目标,应该更加符合科学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3日)
材料二:
医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近距离读写时,人眼同时会出现调节紧张、集合现象(双眼内转看清字体)和瞳孔缩小现象,这三种现象同称为近反射,而且是同步产生。如近距离读写时,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变厚,同时左右眼球向中间集合转动注视到书本,长此以往,这种高强度的调节状态将造成人眼功能异常和新陈代谢紊乱,将迫使眼轴拉长,角膜曲率增加,睫状肌望远时出现痉挛,使影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就形成了近视。
也就是说:调节紧张、集合转动使眼轴变长和角膜曲率增加这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多数学生往往是屈率性近视和轴性近视混合的近视,所以多数近视患者摘掉眼镜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眼球是向外鼓的。解除调节紧张和集合现象是防治近视的关键。
(摘自《中华康网》2015年9月3日)
材料三: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岳丽菁表示,青少年如今在做的治疗,比如贴耳朵、针灸、OK镜、滴眼药水等方法,只能减缓近视加深,舒缓眼睛疲劳而已,并不能起到治愈的作用。也有些家长觉得:现在近视手术这么成熟,等孩子成年后做个近视手术就“治好”了,其实是个大误区!做了近视手术之后视力恢复正常了,但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近视眼了,也不能就此对眼睛“不管不顾”,如果继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一样有可能重新近视。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斜弱视专科主任医师康瑛建议:一、给孩子建立屈光档案。因为小孩和成年人不同,正常视力达不到1.0,因为在发育阶段会有生理性远视,如果能对孩子眼睛做屈光筛查,可根据屈光发展状态及早预防。二、减少近距离用眼。建议眼与书本(电子产品)能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减少呆在室内的时间,使得眼睛能够远近交替使用,以预防或延缓近视的发生。三、严格控制用眼时间,教会孩子合理用眼,避免过多地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因其容易造成屈光不正等问题。一般用眼30-40分钟后要有10分钟的休息,可通过远眺或闭眼等动作来放松眼睛,多看绿色植物或做眼保健操。四、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据最新研究发现,孩子每天户外活动3小时以上,近视概率大大降低。
(摘自《羊城晚报》2018年9月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B. 《方案》虽然厘清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但是设立达标数据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一旦超出可实现范围,就容易导致数据造假。
C. 多数近视患者摘掉眼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