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预约死亡》中的医学叙事和医学意象分析.docx
下载文档

ID:586403

大小:22.27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预约死亡 2023 预约 死亡 中的 医学 叙事 意象 分析
天道酬勤 预约死亡中的医学叙事和医学意象分析 孙雪莹 []毕淑敏作为一名内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将死亡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以自己医生的身份来书写医生眼中的癌症患者的死亡,从医学的视角,用优美的语言阐释着她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  键  词]医学;死亡;临终关心 预约死亡是毕淑敏作为一个医生对死亡进行医学叙事,从医生的角度看待死亡、体验死亡、感受临终关心的一部中篇小说,上升到了哲学角度,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对死亡的哲学思考。预约死亡中,作者对被关心者以及死亡的描写,表现出了人间真善美的美好品质,让死亡不是那么的残酷。小说中英国的桑德斯女士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的临终关心机构,小说中的女院长,仅仅为了在人生的终点画上一个圆而不断地努力,创立了小说中讲述的临终关心医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心医院。 毕淑敏本身作为医生使她在写作的时候从医学角度出发,以一个医生的角度进行病例分析,文中写到很多医学意象和问题,如,病症以及病症的反响;“安乐死〞的社会问题;“安乐死〞需要群体意识等。同时她也从医生的医学角度直视死亡的问题,比方临终关心、“安乐死〞、家属的问题等,她亲身体验过小说所要表现的某种生活环境,甚至自己长时间参加那种生活当中,所以她所拥有的与所要表现的人物相近或几乎相同的“心理体验〞促成了其作品强烈的“现场感〞。比方作品中有很多医学语言,医生常问患者的语言,“病多久了?您叫什么名字?多大岁数了?现在感觉怎么样?〞写到了医生心理,多处写到一个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心灵要粗糙,很多医生都知道患者的希望有多少。医生本应冷酷,不容易动感情,但是在面临辞别老太太的时刻,院长还是没有出面,无法面对。小说中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老医生,他说,医生医生,是只医得了生而管不了死的。做什么都要有价值,识别出什么病人有价值,什么病人没有价值,是医生经验的象征。那些已经没有医疗价值还活着的人,老医生说:“那不是我们的事,那是人类的一个死角。〞“后来我的经验渐渐地丰富了,我非常希望自己把他们忘掉,医生的根本功训练之一,就是让自己的心灵逐渐粗糙。多年行医的磨炼,不怕死人,不怕鲜血,不怕粪便,不怕丑陋。医生回到家里很少说话。就像厨师在自己家里,只吃最简单的饭菜。在病人最后的日子里,家属同医生说的话,远比他们垂危的亲人多得多。〞医生的心灵在面对如此多的死亡后逐渐地被磨砺得粗糙,从医生的角度,这不是作为一个医生所能选择的,只是不得不去直面一例又一例的死亡。 同时,毕淑敏在预约死亡的医学叙事中也从医学的视角批判了落后的死亡心理,尤其是病人家属,本身人心和人性是很难直视的,因为剖开来看,满目疮痍。人性和人生百态在医院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是深深觉得人是不能胜天的,生命不是仅仅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生死由天〞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孝顺的儿女们既想到达自己的目的,又害怕违反天命。儿子可以把母亲往死路上推,把母亲冻死饿死,却不敢在关键时刻负起应有的责任。小说中在临终医院有一位年纪很大的母亲,由于她的儿子想去德国学习,日期临近,相关的一系列手续全都办成了,只等着出国,但是他的母亲还病重在床,距离死期还有一段时间,面临如此矛盾的选择,这个儿子的选择是出国,他无法再继续等待母亲的死去,他想用母亲死期的提前到来解决这个矛盾。小说中将他的内心描绘得极其丰富,他无法选择罪孽深重地把母亲自己留在国内,但是又无法忍耐学习深造的时机的丧失,所以他将母亲送到了另一家医院提前宣判母亲的死亡,带着母亲的骨灰去留学。儿子的观念是陈旧又自私的,一方面他深受传统观念“儿子必须要为母亲养老送终〞影响,另一方面他又自私地提前宣判了母亲的死亡,原本母亲是可以再多活一些时日的,但是由于他的这些行为,剥夺了母亲的生命,这不仅仅是愚孝,更是自私。毕淑敏对人性自私、丑陋的揭示表达为这个儿子的形象令人毛骨悚然,也表达了其对这种不正常的死亡观的批判。 对于“安乐死〞的意义毕淑敏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同时,这种思考是复杂并且矛盾的。毕淑敏书写了“安乐死〞的优点:病重的患者本身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同时自己的家人为了照顾自己也会受到拖累,怕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患者尤其是父母心疼儿女的心理使得这一愧疚情感表达得更加突出,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们更加看重“安乐死〞,所以“安乐死〞便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一位80多岁的患皮肤癌的老人被送至医院,由于医护人员把其搀扶到床上而触动了癌细胞,鲜血顺着老人的裤腿灌满了两只鞋子。老人的肢体像蜂窝一般烂着,腐败的气息把周围几十平米的地域熏得像停尸房〞。从这些描述来看,病人是十分痛苦的,同时,病人子女的心情也是痛苦和复杂的。古语云:“久病床前无孝子。〞看着老人遭受如此痛苦的境况,子女是心疼又无奈的,“安乐死〞的选择成为不二之选。同时小说里也描述了一个89 岁的老人因为太痛苦选择用自己的秋衣上吊自杀的故事。这些都反映了病人和家属都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选择用主动地结束生命这种方式来战胜病魔。所以,预约死亡中反映了很多病人和家属知道“安乐死〞的优点,并愿意用“安乐死〞这一特殊途径来结束重病患者痛苦的生命。 但是另一方面,矛盾的是“安乐死〞并没有在中国实行,这是由于“安乐死〞实施起来是非常难的,而且“安乐死〞存在一定的问题。“安乐死〞涉及社会伦理与道德标准,它和社会群体的死亡意识和法律制度有关。文中患有皮肤癌老人的儿子要求院长对老人实施“安乐死〞,院长没有容许,一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法律法规,二是因为他的这所临终关心医院是以延长病人生命为宗旨的,所以,在没有先例的中国施行“安乐死〞是有巨大阻力的。那么由此来看,我们群体排斥“安乐死〞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武断地拒绝了一个好东西呢?也不尽如此。小说中通过院长的角度讲述了发生在外国的医院医生实行“安乐死〞的案例,在这那么案例中,医生最后还是受到了法律的调查和追究,可见并不是在所有的国家实行“安乐死〞都是合理合法的。就像英国的詹姆斯博士也不是一味赞同“安乐死〞,他强调“临终的人并不是恐惧死亡,他们只是恐惧疼痛!死亡不可防止,疼痛却是完全可以防止的。我们可以长期地使用镇痛剂,保证病人毫无痛苦地走向永恒〞。以及镇痛剂的使用,我们的医生习惯了对病人说,到实在不行了再用镇痛药。刚有一点小痛就用,大痛时怎么办?事实也是这样的,病人之所以选择“安乐死〞,是因为他们忍受不了病入膏肓的痛苦;家属选择“安乐死〞是因为他们不忍心看到病人那么的痛苦。既然使用足够的麻醉药品可以让病人比拟舒服地离去,那么“安乐死〞就没有实行的必要了。 在预约死亡中,作者向读者提出了很多关于“死亡〞以及死亡观念的问题。生命像一只旧钩子,悬挂着我们的躯体。从我们降生的那一瞬起,钩子就在时间的峭壁上承受重量。你的钩子结实不结实?不知道。随著我们的身心渐渐膨胀,那个钩子像受了热的塑料渐渐抻长。当然,一般说来它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不会戛然断裂,但它的韧度被岁月磨损,当灰尘越积越多的时候,终有一天那钩子像水龙头口一粒将滴未滴的水珠,缩出颈子般的窄处,钩子就要断裂了。从活人的角度看问题,其实,老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精神会凛然一振。“我们以为运行到死,生命就完结了。其实真正将死的人,都在忙碌地考虑着后面的事情。我们都会化成烟。烟会在天上飞,它终究会落地。构成我们生命最根本的那些微小粒子,携带着我们的信息,在宇宙中穿行。那是一把打乱了的牌,只有集招数的时候,才会再化成人形。我们会变成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显形或是隐形地俯视着世界,在无垠中沿着永恒的轨道盘旋。〞作家在书的最后写道:“坐在临终关心医院的病床上,我享受着新鲜的阳光,由衷地微笑起来。是的。我们还有许多年呢!慢慢想,不着急。〞毕淑敏更多的是告诉人们珍惜生命,珍惜明亮的时机,直到最后一分钟,当下的每一秒都是珍贵的,不管文中的人物面对死亡有着怎样的选择,毕淑敏始终传递的是这样的观念——“要坦然直面死亡〞。 参考文献: [1]毕淑敏.毕淑敏自选集〔小说卷〕 [M].成都:天地出版社,2023. [2]毕淑敏.死亡预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3]施津菊.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J].中国文学研究,2003. [4]毕淑敏. 别把你的秘密告诉我[J].小说月报,1992. [5]王蒙.作家—医生毕淑敏[J].小说,1996. [6]焦会生.对“正视死亡〞的深切呼唤:评毕淑敏中篇小说预约死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