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历史
第四
单元
现代
中国
对外
关系
教案
新人
必修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开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抗。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翻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知识链接】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背景:二战后,因为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剧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①有利形势:
a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b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c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d 新中国的成立
②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根底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根底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成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根底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清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去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稳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根底
“一边倒〞
坚决不移的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重难点突破】: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决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表达。
【重难点突破】: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A区别: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旧中国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C新中国原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增强。
D 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保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提出:
(1)提出: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根本原那么。并共同建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那么。
(2)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预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3)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根底,它构成了核心局部;互不侵犯、互不干预内政是贯彻五项根本原那么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那么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4)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根本原那么。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根底。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根本准那么。
【重难点突破】: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为开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稳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准那么,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②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④内容(成果):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⑤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开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④意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
【重难点突破】: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着开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社会开展阶段不同,经济开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抗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阔开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恢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阔开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缓和的过程: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平安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③日本经济开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开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翻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开展。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依据:
(1)国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开展。
(2)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是开展中国家,保持和开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 随着世界经济的开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