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案
一下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人教版
教案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 (共7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题3分)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异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咨询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适应,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特别强调地域差异,但是被举出来进展比照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由于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比照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觉察,那确实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能够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互相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由于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由于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惋惜淮南的好地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但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同时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如今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如今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关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特别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尽管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局部,但地道的江南不断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以下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由于“江南〞得名特别古,早在先秦就已咨询世,因而可称最为奇异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那么简称为“江南〞。
2、以下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复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比照中觉察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能够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依照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正由于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因而他遭到了大臣的批判。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前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假设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能够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8分)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那么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4、以下各句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鲍叔终善遇之 善:特别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 进:推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5、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
① 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达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管仲后来家业特别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渐渐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开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擅长识别人才,以致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如何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7、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10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8、诗中主要运用哪些意象,写出了禅智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这首诗歌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5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鱼鳖不可胜食也。
(4)、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奋六世之余烈, 。
(6)、位卑那么足羞, 。
(7)、 ,善假于物也。
(8)、吞二周而亡诸侯,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4分)
听 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如今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因而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儿,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厌恶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儿,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如今有声胜无声,我内心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终生特别少有如此的精神境地,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尽管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特别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大概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爱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所以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青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本人的一生的,从青年、壮年不断到老年,到达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地。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目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本人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到达“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地,我比他有资历。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致勃勃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尽管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不断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沉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大概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告,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上下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如今变青了。本来是青的,如今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