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兰亭集序
2023
教案
人教版
高中
一级
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3
1.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通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缘故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慨中所包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详细义项确实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因此兴怀,其致一也〞〔一样、一样〕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预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确实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老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开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考虑: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通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咨询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通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擅长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考虑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纳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局部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构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醒。难点打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那么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欢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表达作者欢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沉着沉稳的气概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究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咨询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消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假设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化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化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唐,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慢慢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消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考虑: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消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包含其中,你是如何对待这一咨询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绘素净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欢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尽管作者对光阴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由于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展无限的价值制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所以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本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认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考虑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老师归纳总结。
材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正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商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因此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陈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假设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老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异,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