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案
人教版八级
语文
答谢
中书书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 (2)
教学目的:
1、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构造、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构造、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构造、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入。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因而教学上预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能够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欣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宏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亮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详细的视感:五彩绚丽的石壁,生气勃勃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腾跃。表现了万物一派活力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妙。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本人置身于此景——顶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美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大概还意犹未尽,因而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觉察无尽的乐趣,带有骄傲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构造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竭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风光的热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能够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顶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
略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详细表达山川之美。
仰视:顶峰入云;俯视:清亮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明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竭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挖苦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非常高。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诗的风格,雄壮自如;词的创作,题材广泛,境地阔大,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的绮艳柔靡风气,成为豪放派的先驱。另外,他还工书善画,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著作汇为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如今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分析:这是第一层,叙写中庭步月。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缘故。“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能够忘却人世的一切忧虑和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大概明白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这里我们能够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见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泼,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节拍。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消沉的喟叹,文章也因而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也能够分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写出作者在贬居时的抑郁寡欢,即便是多年来的老友,也不敢与他来往,暗写出内心的悲凉,这悲凉之情是覆盖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寻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也因而自然过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好似不假思索,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谊怀类似,对方“未寝〞正是作者预料中的事。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为乐者〞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了几个愉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沉着的步履。他们尽能够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拍,已足以表达出互相默契的心声了。
分析: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亮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漂亮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一般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织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悄悄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妙意境已宛然具现。而整个意境中有动有静:“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那么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地。这个透明的境地,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分析:这是第三层,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作者连发两咨询,却无需答复。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如此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是自宽自慰。从官场上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从大自然的奇妙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静,说明他能够觉察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是在觉察本人,吟咏本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骄傲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依然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谪居的境遇,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尽管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依然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了。
三、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总共只有八十四个字,但作者用极为简约的文笔,把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充满着诗情画意。读此文,读者好似欣赏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文章的开场点明时间,时值深冬,夜色已深,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作者表达了本人在月夜往承天寺找友人到庭中散步的事: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事情的前前后后描绘得十分清晰。能够说,作者把抒情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他当时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真实地表现出来了,给读者一种真诚的美。
在文章的后面,作者写了美妙的月景,又引出了作者叹惜无人赏月的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暗示世间的人大都无心流连风光,一心追逐名利,显露出作者厌世嫉俗、愤郁不平的感情。作者在抒情中描绘了月下庭中的景物,用“积水空明〞,状写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姗姗可爱。这都是从实在的感受中得来的。作者用巧妙的比喻把它们形象化了,就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一种风景画的美。
四、关于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儿能够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说张怀民尽管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肠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二〕重点考虑:
1.文中并未直截了当表达作者与张怀民的友谊,但字里行间却能够看出两个人的亲切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那么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表达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截了当说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而而消沉,照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么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探究学习: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顺眼的境地,作者沉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遭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探究学习: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制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彩,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