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语文上册《蜡烛》.docx
下载文档

ID:579457

大小:17.49KB

页数:1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蜡烛 2023 教案 人教版八级 语文 上册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背地,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因此,不管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如今,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有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予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妙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2、词语积累 〔1〕炙烤: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珍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裂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描述特别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事实上: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屹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平和而不强烈。〔13〕闪耀:(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尊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摆(多用来描述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庄严: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3、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场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不断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青年俄罗斯人俄罗斯咨询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咨询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展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三、探究质疑 1、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局部。 第一局部(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局部(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通过。 第三局部(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局部(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觉察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友情的意味。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 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 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预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一〕分析第一局部: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局部: 这一局部表达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展交代。 4、文章中屡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特别远的地点响起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儿去——她认定,她本人住的地点比较平安,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但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但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特别远。 ☆〔第20段〕天气特别冷,四下里特别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顿过,但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特别远的地点。 ☆〔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特别远的地点响起,大概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宏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7、老妇人能够捐躯埋葬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 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本人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8、文章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特别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特别困难〞“颤巍巍〞等词。 埋葬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特别费力,假设笼统地说“她特别费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如此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但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儿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如此描绘,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特别详细,例如埋葬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特别感人的。 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不断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照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特别深,只能用手去探索着拿出来。说明她特别珍惜这支蜡烛。 〔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仰。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炙烤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二、分析课文第三局部: 1、这一局部的开头照应了第一局部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但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觉察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明白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如何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同时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尽管没有说一句话,可如今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恶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予线索,请 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不断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平常的意义。它尽管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屡次对烛光进展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依然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意味意义。这烛光意味着两国军民的感情,意味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深挚的友情,战争才能够获得成功。 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庄严之感。老妇人不只用本人的行动,也在用本人的穿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伤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庄严的气氛,寄予老妇人的哀思。〕 5、整个场面庄严庄严,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如此设计的意图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思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衬托,如今无声胜有声 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气氛: ——庄严 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依然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依然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改后不能表达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平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特别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肠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根底上,是人类最美妙的感情。〔 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遭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点? ——首先所以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能够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因此感人的种种要素是作了分析的,在表达过程中,在感人的要素上就着力描写。再那么,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要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埋葬烈士特别费力;三是老妇人像埋葬亲人一样埋葬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别意义。作者在表达过程中,但凡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罢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不断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三、总结: 1、写作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意味生命,意味友情。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面对如此的烛光,我们感遭到了教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遭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别的意味意义呢?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情的意味。 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匪徒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本人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鼓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地,她不怕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